负性情绪研究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负性情绪研究综述摘要情绪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正性情绪还是负性情绪都赋予人以重要的意义,负性情绪对自身身体机能与人格和应激性都有影响,而当前的人们明显对负性情绪的认识还很片面。
本文从一个积极的视角来探讨一下负性情绪。
从负性情绪的价值和判断、负性情绪的经典范式和生理机制三方面来阐述负性情绪,希望对于我们正确的认负性情绪,从而对控制自我的情绪、理解自我情绪和应用自我情绪有所帮助。
关键词负性情绪负性注意偏向资源限制理论一、认识负性情绪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任何情绪的产生都是有积极价值的, 负性情绪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产物,如恐惧、愤怒、痛苦等基本情绪和一些与道德相关的负性情感, 不仅对个体发挥保护、生存、信号和动力等基本功能,而且还有其重要的审美和生态价值。
(一)负性情绪着名情绪心理学家埃克曼(Ekman)和弗里森(Friesen)研究显示, 人类有六种基本情绪: 愤怒, 快乐, 恐惧, 惊奇, 厌恶和悲伤, 这些基本情绪在不同的文化中都能识别, 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1]。
可见我们的情绪中有多数的负性情绪,那么负性情绪是什么呢?负性情绪(negative affect,NA),也称消极情绪,是具有负性效价(效价,valence ,是指与特定生理或心理状态相联系的正性或负性负荷)的情绪。
它是反映个体主观紧张体验与不愉快投入的一般性情绪维度,包含了一系列令人厌恶的情绪体验,如愤怒、耻辱、厌恶、内疚与恐惧等,低的负性情绪水平表示一种平静的情绪状态[2]。
(二)负性情绪观念的变化以往对负性情绪的作用更多强调其破坏性, 人们不愿意接受负性情绪, 对负性情绪的调节也倾向于控制减少等消极的应对策略,如本世纪50 年代埃利斯()在美国创立了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
这一理论又称为ABC 理论。
A(Activating events)是指诱发性事件;B(Beliefs)是指对事件的信念、观念;C(Consequences)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3]。
直到达尔文(Darwin)的《进化心理学》的问世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负性情绪的新视角[4]。
达尔文(Darwin)的进化论思想认为: 有机体的任何机能之所以能得以保存, 都有其适应环境的作用; 若无此效能, 便会在进化过程中逐渐退化。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和演变过程中, 情绪不仅没有退化反而越来越丰富, 仅就这一点来讲,人类的情绪就不可能是一种副现象, 更不可能只是一种干扰或破坏性的东西, 而是必有其帮助人类适应环境的功能性效用。
基于情绪的进化理论, 负性情绪必然有其重要的功能。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对负性情绪的了解仍然不多。
(三)负性情绪的价值消极情绪, 像愤怒、恐惧和厌恶等, 被认为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适应意义的产物, 是我们的祖先面对威胁时的适应行为: 愤怒产生攻击行为, 恐惧促使个体逃跑, 厌恶产生驱逐行为等等。
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个体的思维会变得越来越狭窄, 思维往往聚焦于引起消极情绪的事件或情境, 心态变得警惕而紧张, 肢体血流加速, 以备随时的“争斗或逃离”。
可以说, 这些功能都有利于我们在生命受到威胁的环境中获得生存。
负性情绪还有助于促进顿悟问题的解决。
在分析型任务中,负性情绪的被试比正性情绪的被试加工时间更短。
帕木(Pham)发现,诱发焦虑增加了个体对低风险、低回报选项的偏好,而诱发悲伤具有相反的结果[5]。
勒纳(Lerner)和科特纳(Keltner)发现恐惧使个体高估风险并回避风险[5]。
(四)负性情绪的判别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是“效价—唤醒度”的划分方法: 依据效价( valence) 将情绪分类为正、负两极, 位于正极的称为积极情绪, 通常带来愉悦感受, 位于负极的称消极情绪, 通常产生不愉悦感受;同时依据唤醒度( arousal) 区分情绪的强弱, 唤醒度越大, 所产生的情绪就越强烈。
1.布赖德布恩的影响平衡秤(Bradburn’s Affect Balance Scale ,ABS)该量表是基于布赖德布恩(Bradburn)的主观幸福感理论开发的,由正性情绪与负性情绪两个分量表组成。
负性情绪分量表包含5 道有关被试在过去几周内情绪状况的题项,被试以“是”与“否”的方式作答,“是”记1 分,“否”记0 分,量表总分在0-5 之间,得分越高表示负性情绪越强。
题目如下:“在过去几周内,你是否感觉难以平静?很孤独或者远离他人?无趣的?沮丧或不高兴?因受到他人的责备而心烦?”尽管一些研究者报告该量表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重测信度,但内部一致性系数α并不理想。
并且,曼彻托斯(Macintosh ,1998)在38 个国家范围内针对该量表进行的一项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所获得的Bradburn 的模型都不能很好地拟合[6]。
2.正、负性情绪量表(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1988 年由华森(Watson)等人编制的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包含正性情绪与负性情绪两个分量表,是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量表。
其中,负性情绪量表由10 个描述负性情绪的形容词组成。
采用林科特(Likter)的5点评分(从非常轻微或没有、较弱、中等、较强到极强),要求被试评价自己在某一时段内体验到的每种情绪的强度。
在量表编制过程中,华森(Watson)等人分别考察了被试在“此刻”“今天”“过去几天”“过去几星期”“一年内以及“总体上”等不同时间段内的情绪状况。
在六种情况下,负性情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在~ 之间。
8 周后的重测信度,当考察“总体上”的状况时,达到[6]。
二、负性情绪的经典范式(一)负性注意偏向负性情绪会缩小个体的瞬间思维活动序列,缩小个体的认知范围,让个体在当时情境下只产生某些特定的行为。
如奥曼(Ohman)等利用视觉偏向搜索范式发现,在中性刺激背景(蘑菇、花朵) 下搜索恐惧刺激(蛇、蜘蛛) 时,反应时、错误率均小于在恐惧背景下搜索中性刺激,说明人类对潜在的威胁性刺激会优先注意。
在对蛇或蜘蛛具有特殊恐惧的被试身上,这种偏向更为明显[7]。
这说明人类对于威胁性刺激都会优先安排和处理,处于一种自动激活的状态。
这种自动反应具有“自动警戒”的特征。
有人对焦虑患者的注意偏向进行情绪stroop实验研究,发现当刺激呈现时间较长时,焦虑个体对负性词汇表现出了注意偏向,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个体难以将注意从负性词汇上转移,而非抑郁个体则将他们的注意更持久地保持在积极词汇上[8]。
帕特托(Pratto)和约翰(John)提出的无条件负性偏向理论( categorical negativity bias theory) 是对解释负性情绪偏向的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理论[9]。
这个理论强调了负性刺激对注意的吸引, 并认为这种吸引( 负性情绪偏向) 是无条件发生的。
(二)资源限制理论有人对无条件负性偏向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抑郁症患者缺乏对负信息的抑制能力[10] ,还发现在正常人身上, 这种偏向不是无条件发生的。
而海瑞斯(harris)根据拉维(Lavie )的知觉负载理论,认为个体的注意资源是有限的,目标刺激获得的注意资源会随着其他刺激或任务的竞争而减少[11]。
研究通过在关键刺激(被试自己的名字)周围呈现很多分心词,来减少关键刺激所获得的注意资源。
从而发现高优先性的情绪信息(如消极词) 的加工也会受到注意资源的限制。
表明,注意资源的多少可能也是影响消极情绪偏向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诺姆拉(Nomura )[12]的实验也发现, 在正常被试中, 前面短时呈现( 30 毫秒) 的恐惧和中性人脸, 没有引起对后面掩蔽人脸的情绪判断反应时的差异。
实验采用正常人为被试, 同样没有发现阈下的负性情绪偏向, 这与上述实验中正常人的结果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在阈下条件下,正常人可以更好地抑制前面呈现的刺激的干扰, 从而没有表现出负性情绪偏向, 而情绪障碍患者则缺乏这种有效的抑制能力。
相对于有干扰条件, 无干扰条件下词汇获得了更多的注意资源, 从而导致了词汇对后面图形判断任务的更大影响( 即反应时更长) , 这也得到了实验中发现的干扰水平的主效应的证实。
但是, 在阈下的两种水平( 有干扰、无干扰) 下,都没有发现负性词和中性词对后面图形加工造成的差异, 亦即没有出现阈下的负性情绪偏向。
现有的研究表明, 情绪障碍患者通常会表现出阈下的负性情绪偏向,这可能与他们的知觉和注意异常有关。
但在相同条件下, 正常人则没有表现出这种效应。
我国的心理学家彭聃龄胡治国等[13]人针对这种质疑做了一系列的实验(以正常人为被试,与情绪障碍患者的研究相对应)分阈上/ 阈下两种情况,分别采用词汇判断任务和后掩蔽范式,考察了注意资源对正常人的消极情绪偏向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正常人只有在阈上加工且注意资源缺乏的情况下, 才表现出了 / 负性情绪偏向0; 在阈上加工注意资源充足和阈下加工情况下, 都不能表现出/ 负性情绪偏向0。
/ 负性情绪偏向0在正常人中的出现不是 / 无条件的0, 而是受到注意资源的重要影响。
但并不是所有实验中都会出现情绪一致性记忆,在一些情况下,也会出现情绪启动的零效应或反转效应( null and incongruent effects)。
(三)情绪启动效应郑希付在研究情绪时,情绪刺激或非情绪刺激呈现后,并不立刻进行情绪强度的评定,而是让被试先完成一定的任务,如出现情绪刺激的图片后,让被试在两分钟内分辨图片有几种颜色,如果是非情绪刺激如三角形或椭圆,则在两分钟内分辨哪个面积大,结果发现,掩蔽图片刺激产生明显无意识情绪启动效应[14]。
张旭[15]的实验表明:文字的正性情绪信息对个体的正性内隐情绪具有启动效应;以汉字作为实验材料也可以研究个体的内隐情绪特征,这也为内隐情绪研究材料上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法。
被试对厌恶的图片或者恐惧情绪表现出了快速、不自主加工。
这种快速的,自动的觉察,是主体立即对情绪性信息进行评价进而作出保护性反应的重要前提,而这种觉察,很可能是相关脑区的产生了某种联合,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高效,快速的加工。
当然,根据综合分析,加工的结果可能导致趋近或者回避行为。
通过图片刺激启动愉快、悲伤和恐惧情绪,其效果是明显的,尤其是愉快情绪和悲伤情绪,都与控制组差异显着。
同时,悲伤、恐惧情绪的及时启动效果比愉快情绪的及时启动效果更加明显。
当一种积极的情绪模式被启动后,其相应的负性情绪模式的强度就会降低,或者说对应的负性情绪模式就受到抑制,同样,负性的情绪模式被启动后,其相应的积极情绪模式的强度就降低,对应的积极情绪模式受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