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全国优秀社会工作案例精选理论(一)一、儿童社会工作1、艾利斯的“ABC理论”:A代表引发事件,是指求助者遇到的当前事件或感受;B代表求助者的信念系统,是指求助者对引发事件的认知或评价,它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C代表引发事件之后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
2、社会学习理论:即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强调认知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获得的。
3、“镜中自我”理论:认为人与社会是紧密联系的。
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应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小组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缩影,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有机体。
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表现和变化都会影响到小组,而小组整体的进程也会影响到小组中的每一个人。
4、奥尔夫音乐治疗原理:采用循序渐进的,丰富、生动、即兴的动、说、唱、奏等音乐游戏形式,激发特殊需要儿童有意识或无意识反应的积极音乐行为表现,从而促进和改善特殊需要儿童的情绪及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症状,从特殊需要儿童在治疗前后对音乐的接受程度中体现其注意力方面的改善,达到补偿特殊需要儿童心理、生理缺陷的治疗目的。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它分别通过心理训练、生理训练、行为训练、运动训练,刺激小脑的自动化机制,改善脑部注意力、动作协调等特定区域的效率,从而改善儿童注意障碍及多动症。
5、融合理论:向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士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全面参与社会上各式各样的活动,包括教育、就业、消费、娱乐、小区及家庭活动。
6、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网络中,个人是这个网络上的一个点,通过社会网络,人与人之间建立其复杂的关系,在这些网络关系中,对个人起到支持作用的网络构成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指出,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个人的成长、发展及克服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社区是困境儿童的生存环境,也是他们生活资源和文化背景的载体;有效地调用社区资源,积极挖掘社区中的积极因素,帮助困境儿童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对困境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旨在通过社区活动,帮助社区困境儿童建立起社会支持网络,帮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挑战,更好地实现自我的成长和发展。
7、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20实际中叶,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并以此由低到高不断递进顺序,层次越低的需求,强度越大;层次越高的需求,强度越弱。
8、增能理论:增能是个人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握能力和自信心,已经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高能力的过程。
增能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能够协助服务对象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协助服务对象了解专业人员的只是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运用的;协助服务对象认识到专业人员只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伙伴,他们本身则是解决问题的主体;协助服务对象明确无力感是可以改变的;避免在服务对象前表现出权威的姿态。
9、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两种类型的社会学习来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及技能。
首先是直接学习,按照“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然后是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对刺激的反应而进行学习。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1、埃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服务对象处于探索自我同一性的阶段。
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位置,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
当今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受很多方面的影响,社会上呈现的各种道德价值体系与自己在象牙塔内接受到的价值观的冲突,让青少年无所适从。
在这个同一性延缓期中,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自己未来发展也相当困惑。
他们试图从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经验中作出种种选择,往往他们会呈现较高的焦虑水平和逃避现象。
服务对象就选择了逃避自己现阶段应该承担的社会角色。
我们经常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角色混乱”。
也就是说,无法正确认识自己、自己现在的职责和自己承担的角色,主要表现为不能选择生活角色。
2、场域理论:此理论指出,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互动模式:此模式指出,人与环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一种小组模式,通过服务对象之间,服务对象和小组以及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促使服务对象在小组这个共同体的相互依存中得到成长,增强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提升其发展能力。
3、由香港理工大学石丹理教授领衔,华南师大韩晓燕博士参与的香港“共创成长之路”——青少年培养计划是一种青少年全人发展模式。
该模式提出青少年正面成长所需要发展的15种关键能力:结识益友、社交能力、情绪控制、认知能力、行动能力、辨别是非、自我效能、规范行为、抗逆能力、自决能力、心灵素质、正面身份、目标抉择、公益活动、正面认同。
4、认知行为治疗理论: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认识。
服务对象认为在发生矛盾的时候“只有通过暴力才能解决问题”,这样的一种偏差认知或非理性信念,促使服务对象在处理同伴矛盾上更多地采用暴力方式。
因此,需要在缓和同伴关系的过程中,引导服务对象转变这种认知偏差或非理性信念。
5、小组动力学理论:小组动力是某个小组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以及维持小组功能的一种力量或方式。
小组动力描述小组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参与小组生命发展的各种负责力量及其交互方式,这个过程包括小组的形成、发展、冲突、成熟、结束、跟进等所有过程。
6、认知行为理论:要改变人的行为,首先是要改变人的认知,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外在的行为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最终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
7、库利“镜中我”理论:强调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通过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即通过他人这面镜子看到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并判断是否合适和有无修正的必要。
8、优势视角理论:每个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潜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等,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有效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其宗旨是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来达成他们自己的愿望和目标。
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以另一种态度去思考自己的问题与改变的机会,使得问题对于服务对象较不具威胁性,当危险性降低时,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动机便会提高。
9、人本治疗模式理论:认为本质是好的,人具有能力发展自己,并能够和谐地与别人合作,逐渐变得成熟。
10、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有效的帮助是对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系统进行识别和辩论,协助求助者克服各种非理性信念,最终使求助者的情绪和行为困扰消除,形成一种有效的理性生活方式。
三、妇女社会工作1、萨提亚模式:认为提高家庭成员自尊、更自由地表达一致性、成为更好地决策者以及具有高责任感,这些都是适用所有家庭普遍性总目标。
2、社会支持理论:重视人对社会的适应性问题,强调人在社会环境中的感受,重视个人对周围环境中的资源的利用;将个人的发展与适应性问题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认为人与环境中的各种系统(家庭、学校、社区、文化、社会组织等)是相互作用的,认为个人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广泛利用可以改善目前的生活状况;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行为模式,实施相应的干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个人社会适应问题,为个人的成长和潜力的发挥提供一定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改善个人的生活状况提供资源。
社会工作服务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为服务对象发挥两个作用:一方面,是以其掌握的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的帮助,以满足服务对象当前比较紧迫的需求;另一方面,帮助服务对象补足和扩展其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
服务对象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与他人交流沟通,获得一种情绪上的支持和帮助,对于帮助服务对象成长有着积极意义。
3、优势视角理论:在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时,强调将他们的优点包括进来,发掘和运用服务对象的优点和自身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它强调人的能力、价值、兴趣、资源、成就和抱负在满足自己需要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4、心理社会治疗法:是社会工作专业最常用的治疗或辅导方法。
在心理社区治疗法中,强调“人在情境中”这一独特的概念。
心理治疗法认为。
个人的心理发展是备受其社会环境和生理状态所塑造,“人在情境中”认为人不能被看为一个完全独立自存的个体。
研究一个人,一定要同时了解他所身处的环境,即他的家庭、学校、朋辈、生活场所等社会组织因互动所产生的状态。
个人与其环境的互动,他的家庭和社会角色的影响,对吵我和自我理想的建立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四、老年社会工作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首先根据自己的临床跨文化观察,讲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
而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结果和一个消极结果,所谓积极结果就是指由于特定心理危机得到恰当地解决而使这个危机所对应的发展阶段对人的人格所产生的积极的影响,同样,消极结果是指某个发展阶段对人格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因此,本小组以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为基础,通过一系列活动正确引导组员的思维,让老人们对老年痴呆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能够学习一些预防知识和方法。
2、缅怀往事疗法:社会工作者引导服务对象回顾以往成功的事、过往的兴趣及艰苦的经历等,从而帮助服务对象完成“自我完整”的人生任务。
此方法对于服务对象的抑郁症、自尊和社会化有积极的作用。
在生命教育课程中,社会工作者会将课程主题与服务对象的特定年代背景、经历相结合,引导服务对象结合自己亲身经历思考生命的意义。
3、人生历程回顾疗法:人生回顾疗法的重点既有一生中的正性事件,也有负性事件。
它的目的是重新建构服务对象对人生历程的感悟,使服务对象对现在的生活更满意,更有建设性。
院舍中的服务对象尤其喜欢和来探访的晚辈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
结合人生回顾疗法的理念,引入义工的介入,对双方都有较好的激励意义。
4、灵性视角:Canda&Furman提出灵性是助人的核心。
既是神学家也是社会工作专家的Bullis(1996)认为,从临床的意义上讲,我们关于自己和世界的信仰即为灵性,它唤起感受并指引行动,最终成为我们的个人现实。
灵性视角认为所有服务对象都有成长的可能,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
灵性视角要求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到自己的灵性及其优势,形成一个更为清晰的自我感,并超越当前自我认同的限制,从而最大化改变的可能性。
在灵性视角下,人的健康或幸福包括:寻求自我超验,致力于个人的平衡和自我的整合,建立自我与他人的和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