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孔乙己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积累生字词,回顾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了解时代背景。
2.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明确其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重点)3•通过研读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分析其性格特征。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深镇的咖啡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一一大约玛丽张的确被判无期了。
”2015年8月9日,一篇由入驻搜狐媒体平台的作者撰写的孔乙己体改编的文章爆红于网络。
在这之前,同学们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有了解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人物形象吧!二、预习展示1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5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
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2.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颓唐(tu 1)附和(h e)孱水(ch m)阔绰(chu c)间或(ji m)3. 理解词义。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
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着别人。
4.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小说的故事发生的地点在什么地方?明确:鲁镇咸亨酒店。
⑵小说的人物有哪些?主人公是谁?叙写了哪些事?明确:人物有:孔乙己、掌柜、“我”、喝酒的客人;主人公是孔乙己;叙写了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
三、合作探究(一)理清故事情节1. 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情节有哪些?明确: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第4自然段)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
(第6自然段)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
(第7自然段)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
(第8自然段)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
(第11自然段)2. 按照小说的情节,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 - 3):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具体环境。
第二部分(4 —13):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第一层(4 —9):写孔乙己的肖像、言行、性格和社会地位。
(开端、发展)第二层(10 —12):描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高潮)第三层(13):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结局)(二)辨析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1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明确:⑴概括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2)肖像描写:①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要求学生朗读并简要分析);②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要求学生朗读并简要分析);③断腿前后两次肖像的对照,更加显出他的遭遇之悲惨。
(3)语言描写:女口: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死要面子、怕人嘲笑)“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自命清高、自欺欺人)“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迂腐不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⑷神态描写:睁大眼睛(极力想为自己争辩,维护做人的尊严)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酒客的讥笑戳痛他内心的伤疤)(5)动作描写:女口:“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表现出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向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表明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他掩饰自己虚荣的心理。
“摸出四文大钱”的“摸”,表明孔乙己穷酸潦倒到了极点,他的境地非常悲惨。
从“排”到“摸”的动作变化,说明孔乙己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穷酸潦倒至极。
“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的“走”,十分贴切,“走”本来只适用于脚,而孔乙己却用“手”来“走”,说明了孔乙己只能用手支撑身体的全部,腿已经完全被打断,受伤严重, 突出了丁举人的残忍霸道,此时的孔乙己已全无人的尊严,更突出了孔乙己命运的悲惨。
2 •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明确:孔乙己地位低下但又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又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又自欺欺人;遭人嘲讽但又自命清高,孤芳自赏;命运凄苦但又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当然, 他也有善良、质朴的一面。
四、板书设计1.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重点)第二课时【学习目标】2 •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重点)3•分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认识作品深刻的主题。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一堂课,我们通过对孔乙己的各种描写,认识到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然而这样一个悲剧的结果,仅仅是因为他的好喝懒做、自命清高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造成他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
二、预习展示1 •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明确:笑。
2.各种人是如何取笑孔乙己的?应怎样理解?明确: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笑”。
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的笑。
短衣帮的笑,是无聊生活中的片刻快活,反映了当时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冷淡无情。
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的笑。
三、合作探究(一)分析环境描写1•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通过酒店的布局和出场的人物可以看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明确:作者描写的社会环境:(1)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
(2)从“我”职务的变换,可以窥见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
(3)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炎凉。
2•前三段的描写与叙述,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明确: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
(二)赏析写作特色1 •学生通读4- 12自然段,讨论:文中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笑?作者用笑声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明确: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这哄笑主要来自于“短衣帮”,他们也是受苦人,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色彩,小说以“乐境”写哀,更见其哀。
也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
2•小说没有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小说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给读者以真实感,“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孔乙己悲剧命运的见证者,小说以一个纯真的少年的视角来写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映照出社会的冷漠,更富有感染力。
(三)分析悲剧原因,探究作品主题孔乙己的下场是悲惨的,造成他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什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说揭示的主题是什么?(提示:从小说反映的社会背景分析原因)明确:其社会原因有三:其一,是封建科举制度诱导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死读经书,迂腐不堪,不会谋生,成为社会的废物;其二,是封建社会的“愚民思想”,使得广大民众认识不到自己被奴役的地位,反而嘲笑、愚弄和自己同处一个阶级的人;其三,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把孔乙己推向了死路。
小结: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归纳这篇小说的主旨,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归纳:一是从孔乙己这个角度出发,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戕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二是从民众这个角度出发,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们的麻木冷漠,侧面反映了圭寸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四、板书设计I科举制度一扎乙山辻膺不堪虫会谋生}]笑愚民政策一短衣fflH麻木不仁'冷漠无情」悲丨封建统治一丁举人(横行霸道播端残忍订五、教学反思在整篇文章的讲解过程中,我都特别注重教育的循序渐进性,让学生对文章知识的理解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另外,在整个教学思路的设计中,我也关注到了各个知识点的讲解,学生只要做到课中认真听讲和课后复习消化,对文章的掌握应该没有问题。
不足之处:《孔乙己》是篇传统的篇目,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有选它。
文章篇幅不算长,但要学好它,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因此,老师的引导就极为重要了。
在这一点上,我可能做得还不是很好,枣儿以后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15【学习目标】1 .熟悉剧情。
(重点)2. 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
(重点)3. 把握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
有人说,它像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像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
然而,《枣儿》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一一《枣儿》。
二、预习展示1. 了解作者。
孙鸿,当代剧作家。
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 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2. 积累词语。
1.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重点)竹匾(bi m)掸去(d m)囫囵(h u l tn)咀嚼(j uju e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
踌躇:迟疑不决的样子。
犹豫不决,不敢前进。
蹑手蹑脚: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
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3. 通读话剧,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 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
三、合作探究(一)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会现实1. 怎样认识本文中的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明确:剧中的老人是一个农民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
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剧中的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天真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这种天性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 你对剧中未出场的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明确: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
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二) 把握象征手法1. 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的象征意味。
(1) 老人老子个儿大……就叫“枣儿”。
⑵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不中看,谁要啊。
(3) 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
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 男孩枣儿叔叔……爷爷,你怎么了?(5) 男孩爹回来会带……你的枣儿甜!(6) 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