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题库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药理教研室2009年11月题型:单选题章节: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第一节概述1、消费者不凭医师处方直接可以从药店购买的药物称为A.处方药B.非处方药 C.麻醉药品D.精神药品 E.放射性药品题型:名词解释章节: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第一节概述1.药物——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1.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1.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或病原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为确定药物的适应症提供依据。
1.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尤其是研究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题型:单选题章节: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第二节药物效应动力学1.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剂量与药物作用的关系为A.时效关系 B.时量关系 C.最小有效量D.治疗量 E.量效关系1.药物的治疗量是指药物的剂量范围在A.最小有效量与最小致死量B.常用量与极量C.最小有效量与极量D.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E.常用量与最小中毒量1.关于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的蛋白质B.只能与药物结合而引起药理或生理效应C.药物受体复合物能引起生理或药理效应D.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些微量化学物质E.正常情况下,受体的数目是相对固定的1.毒性反应是在下面的剂量下产生的A.治疗量 B.大剂量 C.与剂量无关D.停药后的残存的剂量 E.无效量2.变态反应是在下列剂量下产生的(C)A.治疗量B.大剂量 C.与剂量无关D.停药后的残存的剂量 E.无效量2增强器官机能的药物作用称为A.抑制作用B.兴奋作用C.预防作用D.治疗作用E.防治作用2.药物作用选择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A.药物剂量的大小B.脂溶性扩散的程度C.药物的吸收速度D.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E.药物水溶性的大小2.用药后可造成机体病理性损害,并可预知的不良反应是A.继发反应B.特异质反应C.毒性反应D.变态反应E.副作用2.下列对选择作用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选择性是相对的 B.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 C.是药物分类的依据 D.是临床选药的基础 E.大多数药物均有各自的选择作用2.药物随血流分布到各组织器官所呈现出的作用,称为A.局部作用 B.吸收作用 C.首关消除D.防治作用 E.不良反应E.以上皆否2后遗效应是指A.血药浓度有较大波动时产生的生物效应B.是药物剂量过大引起的效应C.血药浓度低于有效血药浓度时的效应D.血药浓度高于有效血药浓度时的效应E.仅可能出现在极少数人的反应2与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的是A.剂量大小B.毒性大小C.过敏体质D.年龄.性别E.用药时间长短2.药物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是A.时效关系 B.最小有效量 C.时量关系D.治疗量 E.量效关系2、决定药物副作用多少的主要因素是A.药物的理化性质B.药物的选择作用 C.药物的安全范围D.病人的年龄和性别 E.给药途径2.药物在治疗剂量时的出现和治疗目的的无关的作用称为A.治疗作用 B.预防作用C.副作用D.局部作用 E.“三致”反应2.药物的副作用是指A.用药剂量过大引起的反应B.长期用药产生的反应C.指药物在治疗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D.指药物产生毒性作用,是不可预知的反应E.属于一种与遗传性有关的特异质反应2.药物的两重性是指A.治疗作用和副作用B.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C.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D.治疗作用和毒性反应E.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2.受体激动剂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能与受体结合B.必须占领全部受体C.有很强的内在活性D.使药物的构象发生改变E.与受体有亲和力且有内在活性2.受体阻断剂与受体A.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B.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C.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D.既无亲和力又无内在活性E.具有较强亲和力,仅有较弱内在活性2.与用药目的无关,用药后对机体产生不利或有害的反应称为A.治疗作用 B.不良反应 C.毒性反应D.继发反应 E.过敏反应2.A药比B药安全,正确的依据是A.A药的LD50/ED50比值比B药大 B.A药的LD50比B药小C.A药的LD50比B药大 D.A药的ED50比B药小E.A药的ED50/ LD50比值比B药大2.治疗指数是指A.ED50/ LD50B.ED95/ LD5C.LD5/ ED50D.LD50/ ED50E ED95/ ED52.药物的安全范围是指A.LD50/ED50B.ED50/LD50C.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D.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 E.LD95与ED5之间的距离2.服用催眠量的巴比妥类药次晨出现的宿醉现象是(D)A.副作用 B.毒性反应 C.变态反应D.后遗效应 E.特异质反应2.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很少的剂量即可产生超出常人的强烈的药理效应称为(C)A.对因治疗 B.对症治疗 C.高敏性D.特异质反应 E.耐受性3.可靠安全系数是A.LD50/ED50 B.ED50/LD50 C.LD5/ED95D.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范围 E.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的范围3.阿托品治疗胃肠绞痛时引起的口干属于A.副作用 B.毒性反应 C.过敏反应D.成瘾性 E.后遗效应3.服用巴比妥类药催眠时,次日出现乏力、困倦属于A.副作用 B.毒性反应 C.过敏反应D.成瘾性 E.后遗效应3.长期应用链霉素造成的耳聋属于A.副作用 B.毒性反应 C.过敏反应D.成瘾性 E.后遗效应3.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可以使体内相应的受体数目增多,称为A.受体向上调节 B、受体向下调节 C、耐受性D.高敏性 E、部分受体激动药3.部分激动剂的特点为A.与受体亲和力高而无内在活性B.与受体亲和力高而有内在活性C.具有一定亲和力,但内在活性弱,增加剂量后内在活性增强D.具有一定亲和力,内在活性弱,低剂量单用时产生激动效应,高剂量时可拮抗激动剂作用E.无亲和力也无内在活性3.竞争性拮抗剂A.亲和力及内在活性都强B.具有一定亲和力但内在活性弱C.与亲和力和内在活性无关D.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与受体不可逆性结合E.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与激动剂竞争相同受体3.非竞争性拮抗剂A.亲和力及内在活性都强B.具有一定亲和力但内在活性弱C.与亲和力和内在活性无关D.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与受体不可逆性结合E.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与激动剂竞争相同受体3.下列哪项不是第二信使A.cAMP B Ca2+ C.cGMP D 磷脂酰肌醇 E.ACh3.男孩,3岁时曾因食用新鲜蚕豆,小便呈酱油色,诊断为“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蚕豆病)。
今使用磺胺甲噁唑后发生溶血反应,此反应与哪项因素有关A.年龄 B.遗传 C.病理因素 D.过敏体质 E.毒性反应3.病人王某,因高热,医生给予阿司匹林退热。
此治疗为A.对症治疗 B.对因治疗 C.局部作用D.预防作用 E.以上均不是3.张某,男,35岁,因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炎入院,医生给予氨苄西林静脉滴注,第二天病人皮肤出现药疹、瘙痒。
该病人出现何种不良反应A.副作用 B.急性中毒 C.继发反应D.药物过敏 E.特异质反应3.王某,女,43岁,患肺结核,医生给予抗结核药物链霉素治疗,用药一个月后病人出现了耳鸣,继而听力丧失。
这是患者出现了A.副作用 B.继发反应 C.后遗作用D.变态反应E.毒性反应3.刘某,女,41岁,患胃溃疡数年,近来发作加剧,伴有反酸,医生给予抗酸药氢氧化铝口服以中和胃酸,这种药物治疗是A.选择作用B.局部作用 C.吸收作用D.预防作用 E.对因治疗3.某男47岁,因患“荨麻疹”,睡前服用苯海拉明,次晨出现头晕、嗜睡等,此现象是A.过敏反应 B.毒性反应 C.后遗效应D.继发反应 E.特异质反应3.某患者欲做肠道镜检,之前医生嘱其口服硫酸镁用来导泻。
此作用是A.吸收作用 B.选择作用 C.预防作用D.局部作用 E.以上均不是3.口服抗酸药中和胃酸的作用是A.局部作用 B.吸收作用 C.兴奋作用D.预防作用 E.间接作用3.尼可刹米引起的呼吸加快是A.局部作用 B.副作用 C.兴奋作用D.预防作用 E.间接作用题型:名词解释章节: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第二节药物效应动力学1. 局部作用——药物在给药部位产生的作用2. 吸收作用——又称全身作用,是药物在吸收入学以后产生的作用。
2. 选择作用——吸收入血后的药物主要对某个(些)组织、器官作用明显,对其他组织、器官作用不明显。
药物对某个(些)组织、器官的选择性作用是相对的,选择性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下降。
2. 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反而给病人带来危害的药物作用,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变态反应、继发反应、后遗作用、特异质反应等。
2.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合格药品在正常给药对机体的轻度损害。
源于药物的选择性不高,具体表现随用药目的而不同。
2. 毒性作用——过量(或病人高度敏感)、过久用药,药物对机体的严重损害。
分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常表现为药理作用的延伸或加重,也包括致癌、致畸胎、致基因突变。
2. 变态反应——过敏体质者在重复使用某药时,因病理性免疫反应造成的损害,可能表现为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粒细胞减少、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甚至过敏性休克等。
2. 继发反应——又称治疗矛盾,是由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2. 后遗作用——停药后血药浓度低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2. 受体激动药——与受体有亲和力且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2.受体拮抗药——与受体只有亲和力但没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2.安全范围——介于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药物剂量范围,可以表达药物安全性的大小,该范围越大,药物的安全性越好。
3.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LD50/ED50)。
是表达药物安全性的指标,该值越大,药物的安全性越好。
3.效价——又称效价强度,是药物引起某作用所需要的剂量。
反应药物与效应器的亲和力大小。
亲和力越小,药物的作用越强。
3.效能——是药物能产生的最大效应,反应药物的内在活性。
效能越大,药物的作用越强。
题型:单选题章节: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第三节药物代谢动力学1.药物的吸收是指A.药物进入胃肠道B.药物随血液分布到各器官或组织C.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D.药物与作用部位结合E.从蛋白结合部位游离出来而进入血循环1.关于药酶诱导剂的描述错误的是A.对肝药酶有兴奋作用,使活性增加B.可加速另一类药物代谢C.可使另一类药物的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升高D.可加速本身的代谢E.使另一类药物的持续时间缩短,药效下降1.最常用的给药方法是A.肌肉注射给药制品B.口服给药C.舌下给药D.皮肤给药浅E.吸入给药1.药物被吸收入血之前于用药局部呈现的作用称为A.局部作用 B.吸收作用 C.选择作用D.防治作用 E.不良反应2.某药的t1/2为2小时,按t1/2间隔时间给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为A.4小时B.6小时C.12小时D.10小时E.18小时2.某药T1/2为3小时,一次服药后大约经几小时体内药物基本消除A.60小时B.6小时C.15小时D.8小时E.20小时2.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上午9时测得的血药浓度为100mg/L,晚6时测得的血药浓度为12.5 mg/L,这种药物的半衰期为A.4小时B.2小时C.6小时D.3小时E.9小时2.药物的消除速度,决定药物作用的A.起效的快慢B.强度与维持时间C.后遗性的大小D.不良反应的大小E.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2.药物吸收最快的给药途径是A.椎管给药B.气雾吸入C.肌肉注射D.口服给药E.皮下注射2.首关(首过)消除是指A.药物经肾脏时被排泄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B.药物被唾液破坏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C.胃酸对口服药物的破坏D.药物口服时被胃肠及肝脏破坏,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E.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游离浓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