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宋元明清文学简略笔记

唐宋元明清文学简略笔记

唐宋元明清文学简略笔记(张文恒整理 2007/02)第一章隋唐五代文学概说(略)第二章隋及初唐的诗歌第一节隋代诗歌隋统一后,作家基本由南人和北人两部分组成,南人主要作家有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虞自直等,北人主要作家有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

南北文人各自带着地域文化中所形成的不同风格而入隋,并逐渐形成合流。

而在和流的过程中逐渐向南朝注重辞采、讲究形式的方向发展。

隋代诗歌在边塞诗的写作和诗歌的形式、格律上较有成就。

有一些诗歌开唐诗的先声。

成就较高的作家是卢思道、杨素和薛道衡。

第二节初唐诗歌一、初唐宫廷诗人1.唐朝开国初期,贞观诗坛上主要是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诗歌创作。

主要作家有虞世南、魏征、杨师道、李百药等。

起初大多数诗人尚有刚劲质朴之作,然入帏宫廷后应酬唱和之作渐多,诗风也趋于浮艳华靡,显现了贵族化、宫廷化的倾向。

魏征能够于宫廷诗风之外独树一帜。

2.贞观后期至高宗时期出现了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宫廷诗人上官仪。

其诗“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讲究形式和技巧,追求辞藻的华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但内容和题材都比较狭窄。

他的诗歌被人们争相仿效,称为“上官体”。

他所提出的“六对”、“八对”说及其创作实践,对律诗形式格律的完善有一定的贡献,在律诗的发展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3.武后、中宗时期的宫廷诗人有“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其中以杜审言成就较高,在律诗的形式探索上下过不少工夫。

还有同时而稍后的沈佺期和宋之问。

沈、宋前期在武后的宫廷中,后期被贬斥到荒远之地。

沈、宋对诗歌的主要贡献是在律诗上,对律诗的成熟与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初唐四杰”和其它诗人初唐时期一些生活经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作家,在诗歌的创作上,显示着不同的创作特点。

这类诗人以王绩和“初唐四杰”为代表。

1.王绩王绩生活在隋、唐之际,或仕或隐。

他的诗歌主要是抒写隐者的自我排解和娱情山水田园的淡泊心境。

他的诗歌以自然质朴的语言,创造了一种宁静闲适的意境,在宫廷诗风风靡一时的初唐诗坛上卓然不群。

他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人物。

其代表作《野望》,已具备了唐诗的格调,是典型的五律。

2.“初唐四杰”“初唐四杰”的创作活动在高宗、武后时期,代表着下层文人的思想倾向和创作精神。

他们的心中充满着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豪情,也有底层文人不得志的激愤。

他们对唐诗演变和发展的主要贡献:(1)他们不满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抨击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

虽然不能说扫荡干净,而且其本身的创作也不能说完全摆脱了影响,但确是以自觉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实践,开辟了唐诗创作的新的局面,创造出了新的气象。

(2)他们的诗歌创作还突破了宫廷诗歌狭窄的内容题材范围,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天地。

他们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写边塞军旅生活的,有抒发个人的壮志豪情和怀才不遇的,也有赠别怀归、闺怨相思、咏史咏物等。

他们创作题材由宫廷到市井,由京都至边塞,即使是抒发个人的情感也与时代的精神相契合,显示着开阔的视野和宏阔的气象。

(3)他们的诗歌创作不仅对革新初唐诗风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为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体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从军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都是成熟的五言律诗,在他们的手中五言律诗的形式已初步定型。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骆宾王的《帝京篇》都是七言歌行的优秀作品,为后来七言歌行的创作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3.初唐末期,张若虚以一首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大家地位。

同时刘希夷的七言歌行《代悲白头翁》也成为千古传送的名作。

第三节陈子昂一、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阐述了他的诗歌理论主张。

他一方面批评齐、梁以来的诗歌创作“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否定了这种形式主义的创作倾向。

另一方面他提倡“汉魏风骨”、“正始之音”,主张诗歌创作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要有“风雅”的精神和“兴寄”的内涵,即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要有充实健康的思想内容、遒劲刚健的风格,并要配合优美的声律和词采。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是复古旗帜下的革新。

二、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陈子昂的诗歌创作是其革新主张的实践。

他的代表作品《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等,在内容上,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体验,有着充实的思想内容。

在艺术上,一反齐、梁以来的诗歌创作的纤弱浮艳的诗风,继承了《诗经》、“汉魏风骨”、“正始之音”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艺术手法。

他的诗歌语言古朴简练,风格刚健雄浑,是有意识地扬弃和矫正齐、梁以来诗风,确实具有建安、正始的遗风。

在表现手法上,善用比兴寄托,实践了他的“兴寄”主张。

陈子昂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彻底地抛弃的浮艳积习,为唐诗发展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第三章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第一节山水田园诗派一、山水田园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1.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

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优裕,为漫游行旅、赏玩山水提供了条件。

社会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朴归真的追求和佛家禅宗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诗歌提供了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基垫。

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非为隐而隐,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

此外,晋宋以来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也无疑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2.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

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

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

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二、孟浩然1.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主要内容:孟浩然是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

他的诗歌以山水诗居多,或写游历所见各地山水景色,或写家乡自然风光。

其中往往在抒写孤高的情怀中夹杂着失意的情绪,在以景自娱中融入了旅愁乡思的情怀。

如《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江上思归》等。

他的田园诗主要是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志。

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等。

2.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1)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大多是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拔俗。

清沈德潜评论说:“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

”(《唐诗别裁》)闻一多说:“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唐诗杂论》)但孟浩然的山水诗也有写得气象雄浑、境界阔大的,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等,所以明胡震亨说他“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吟谱》)。

他的田园诗写得平淡自然、质朴真淳,富有生活气息,如《过故人庄》农家的淳朴生活和乡村的自然景色,在淡淡的笔墨中都表现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深受陶渊明的诗风影响。

(2)孟浩然的诗歌语淡而味浓,正如沈德潜所论:“襄阳诗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唐诗别裁》)他的诗歌善于运用平淡的语言,融入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意蕴,创造出清远拔俗的艺术境界,蕴含了浓厚的情致韵味。

如《春晓》用语极为平淡自然,而明媚的春光中,又透露着伤春的意绪。

又如《宿建德江》在移舟日暮、野旷江清的景色里抹上了“客愁”的孤寂心绪。

造语平淡而诗味醇厚,不假雕饰而境界不俗。

二、王维1.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主要内容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精通绘画、书法、音乐。

王维早年立志于功名进取,写了许多风格雄浑、境界开阔,充满豪情逸气的诗作,其中以边塞和游侠题材的诗歌居多,如《少年行》、《从军行》、《老将行》、《陇头吟》、《使至塞上》等。

但在唐代诗歌史上奠定其地位和最能标志其诗歌艺术成就的,还是山水田园诗。

其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反映田园隐逸生活,描写自然山水。

如《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终南山》、《鸟鸣涧》、《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或写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逸,或写自然景物的清幽秀美。

2.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1)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

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他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景物的形象特征和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去构图和选择色彩,并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审美感受和精神境界融入到景物之中,创造出宁静淡泊而又优雅秀美的艺术境界。

(2)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其中有些诗在幽邃、寂静、空灵的艺术境界中,直接透入了禅宗佛理的观照,是禅意、禅趣在诗境中的艺术体现。

(3)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既有陶渊明诗歌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也有谢灵运诗歌的细致精工的刻写。

语言清新明快,洁净洗练,是朴素平淡与典雅秀美的完美结合。

而且语言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第二节边塞诗派一、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1.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

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文人边塞生活的机遇和经历大大增加,由此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

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

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边塞诗的主要艺术特点是: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二、高适1.高适的诗歌以边塞诗主要抒写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以及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

其代表作《燕歌行》,诗中主要反映了士兵征战生活的艰苦和军中将帅的骄奢,也歌颂了战士忘我杀敌的爱国精神和男儿立功绝域的英雄气概,以及对征人、思妇的同情。

《塞下曲》抒写了诗人向往立功边疆的壮志豪情。

《蓟中作》、《蓟门五首》在描写战争的同时又批评了朝廷的政策。

除边塞诗外,高适早年诗歌中还有一些抒发怀才不遇之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