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做人
作者:新郑市孟庄镇第二初级中学常中杰
教育的关键是什么呢?对于一个有十六七年教龄,并且常年从事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而言,这个问题始终是我这几年教学过程中探究的重要课题。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做人。
这个结论是我从师范院校毕业,经过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和学生一起摸爬滚打,历经三个阶段的探究,反复论证得出来的结论,至于结果的正确与错误,有待与在场的同仁和领导进行探讨。
我在上师范大学的时候,我们师大生物系教楼的门前有两条标语,当时,我对这两条标语的印象特别深。
实际上,这两条标语说起来也是特普普通通的标语,这两条标语的内容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在大学上学的时候,每次上下课,我们的同学都能看到这两条标语,但是,当我看到时,我有种感觉:这两条标语就是针对我写的,仿佛它的存在就是为了鞭策我的大学学习和生活。
大学刚毕业之后,被安排到一所农村中学教书。
刚参加工作时,怀着满腔的热情,总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与这个学生没有关系,关键是老师没认真。
当时,就是抱着这样的观点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的,有了这样的观点做指导,我教的学生,大部分学习成绩相当不错,一直到我担任主任之前,学校的校长都对我的教学工作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比如:刚参加工作时学校安排我担任七年级的一个班主任工作,同时担任两个班的数学课,到第二年我就担任八年级的一个班主任工作也同时担任两个班的数学课,到毕业第三年是,我已经成了学校的骨干教师,担任九年级一个重点班的数学课。
我从担任七
年级普通班的数学到担任九年级重点班的数学,这就是学校领导对我的工作给予的肯定。
这也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样的观点始终指导着我这时的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认识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样的观点是不行的。
有的学生就是教不好,不但教不好,而且比比皆是,有的学生在你“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样的观点指导下,在你辛勤的教导下,在你苦口婆心的说教下,学习成绩确实进步了,但是,当这个学生升入高年级后,你不在担任他的班主任,不再担任他的课任教师时,他的学习成绩就会慢慢的下滑。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感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样的观点不是最好的,不适用于教育教学状况。
不知道我从那儿听到过这样的话:优秀的学生不是我们教师教出来的,是他们母亲的功劳;衡量一个教师优秀的标准不是他培养了几个清华和北大的学生,而是看他一生的教学过程中把多少“浪子”培养成了国家的“栋梁”。
对优秀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各方面可以说都比较优秀,那么,他们的优秀成绩从哪里来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探究着。
记得又一次,我在从学校回家的路上,看到墙上写着这样的标语:“关心女孩就是关心下一代”,这条标语也是在普通不过了。
看完标语我就在想:女孩受到关心了是不是下一代就健康了,下一代就受到关心了,下一代也就成为将来时代的佼佼者呢?
结合我在一线长期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十几年的家访,使我渐渐的悟出一个这样的道理:没有伟大的母亲,没有高素质的母亲就没有高素质的孩子,实际上这条普普通通的标语就是我教学过程中探究的主要课题。
对优秀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各方面可以说
都比较优秀,优秀的学生不需要老师多下功夫,优秀的学生属于母亲的功劳,不是教师的辛苦教育出来的。
爱迪生在幼儿园上学期间喜爱拆卸玩具,老师非常不理解,就告诉他的母亲,说爱迪生把玩具都弄坏了,这孩子将来不会有啥出息。
爱迪生的母亲听完老师说的之后,当时就告诉老师;我的孩子如果不拆卸玩具,那么他就和其他孩子一模一样了。
无独有偶。
我家是农村的,每年到了秋季,趁双休日到田里转转,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记得有一次,我领了一个朋友家的小男孩,大约有七八岁大,到我家的枣园摘红枣,在摘得过程中我想考验一下这个小男孩子的素质,我当时就说:“咱两个不摘咱的大枣,咱偷别人家的……”
还没等我把话说完,这个小男孩就连蹦带跳的说:“好的,好的……”
针对上面的两个实际例子,为什么会出现上面两种结果呢?
“关心女孩就是关心下一代”这句话说的没错,女孩将来都要成为母亲,女孩子的素质提高了,下一代的素质就高了,我们祖国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那么,高素质的母亲教给孩子的东西,孩子将终生受益,孩子的各方面也不会很差。
实际上,我们低下头来认认真真的研究发现,优秀的母亲实际上是教会了孩子如何做人。
孩子学会了做人,也就学会了做学问,在将来的各方面也就非常的优秀。
这就是今天我谈论的话题:教育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做人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日前在宣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时表示:教育首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
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对此深有同感。
但说到学会做
人,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但对教育来说,教会学生做人,不仅仅是技术训练和知识传授。
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为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一名教育者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
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这是每位学生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同样,如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怎样学会做人,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
关于如何教育学生做人的问题,现代教育家张伯岑先生曾经提出了“学行合一”的观点。
所谓“学与行”问题,实际上就是“知识”与“修养”的问题。
孰重孰轻,或者两者能否并重,实际上涉及到的是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
也就是说,作为一种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应该教养什么样的人。
我以为,当代名士身上的新优雅,是日益浮躁的学生们最应该掌握的素质。
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教会孩子做人比教会他们知识更重要。
说到优雅这个词,相信每个人都不会陌生。
而在当代名士身上,这样的特质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真正的优雅绝不仅仅代表着金钱、外表,或是荣耀,更多的是一种内外兼修的风度气质,具有良好的教养与举止,积极进取,勇于探索。
如今的社会上,攀比成风、拜金主义盛行,已经让孩子们的思想收到了很坏的影响。
而具体到个人身上,如今的孩子更自我也更自私,举止不当、言语粗鲁的现象非常普遍。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与“祖国花朵”“民族未来”等字眼相违背的。
可能会有人说,这些学生年岁还小,不要给他们扣上大帽子。
但是,做人的素养是从小就培养的,当代名士的新优雅并不是要等到到了才要学习。
它不仅是一种细节的彰显,也是一种整体的和谐,从生
活当中的一点一滴就能发现优雅、学习优雅。
对于如今的孩子们来说,成为一个学习好学生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好人,一个优雅的人,一个阳光向上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在人的一生当中,优雅都是最强大的武器,是一种令生活流光溢彩的非凡魅力。
它让我们摆脱低级趣味,找寻到最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
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教师要言传身教。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是以教育者的人格作为依据的,任何章程、任何纲领和任何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的多么精巧,都不能替代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