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摘要:绿色城镇化是指把传统城镇化建设理念与生态环境保护、人文精神协调统一起来,融入社会、文化、历史、经济、自然、人文等因素,逐步形成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高度和谐的,人的创造力、生产力协同的城镇规划。
我国城镇发展应以绿色城镇为目标价值取向,并应从切实发展城镇的循环经济、注重城镇的生态规划、治理城镇的生态环境、合理布局城镇工业结构、土地集约利用、保护城镇绿地生物多样性等六个方面来实现绿色城镇目标。
一、引言绿色城镇化,作为一种现代新型城镇化道路。
不仅是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流,而且也伴随我国十二五规划绿色发展概念的明确提出正在成为当今中国城镇化的标杆。
绿色城镇化既是城镇的发展与绿色发展相结合,也是城镇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达到人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013年全国“两会”中,新型城镇化成为热点议题。
而作为新型城镇化重要内涵之一的绿色城镇化,更是重点关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四化”: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而其中之一就是新型城镇化对于绿色城镇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明确要求: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在“两会”上,更是将新型城镇化及绿色城镇化的讨论再次引向深入。
对于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曾经这样评价:速度快、质量低、不协调。
主要表现为:市民化的程度比较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城乡发展不协调。
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着,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将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剧烈的生态环境改变过程,对我国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目前我国正以全球7%的耕地、7%的淡水资源、4%的石油、2%的天然气储量来推动全球21%人口的城镇化。
据专家测算,城镇化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增加能源消耗4940万吨标煤,增加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约11.6亿立方米,增加钢材消耗645万吨,水泥2190万吨,增加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11亿吨,生活COD排放量3万吨,生活氨氮排放量1万吨,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19.5万吨,生活CO2排放量2525万吨,生活垃圾产生量527万吨。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必须转型。
新型城镇化绝不能再沿袭过去“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模式,必须转变城镇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集约紧凑的绿色城镇化道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影响来获取最大的城镇化收益,这是我国在众多约束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必然要求。
二、绿色城镇化理论综述所谓绿色城镇化,是指城镇集约开发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城镇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资源节约、低碳减排、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绿色城镇化集中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其中资源节约与低碳减排是具体推进方式,环境友好与经济高效是奋斗目标。
具体内涵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用全域发展的理念来推进城镇化。
推进绿色城镇化就是要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以城市的功能规划全域,实现城乡规划的全覆盖;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就是要建立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功能互补。
二是用节约集约发展的理念来提升城镇化。
推进绿色城镇化就是要克服传统城市化浪费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弊端,推进口集中、土地集约、人气集聚,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三是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推进绿色城镇化就是要改变“耕地变厂房、农村变城市”的传统方式,因地制宜建设区域中心镇、特色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推进公共服务和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
四是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城市品质。
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内涵的发展和城市质量的提高,特别是重视城市的历史和人文的保护和传承。
(一)国内外研究国外相关研究国际上对绿色城镇化发展的研究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1)城镇化注重与自然的融合(20世纪20年代以前)古希腊和古埃及时期,城市的建设就主张从城市的环境因素来考虑其选址、形态和布局。
1898年英国学者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和《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的建设田园城市的设想,则可以看作是现代绿色城镇化的开端,对城镇化的生态规划起了启蒙作用。
(2)城镇化中引入生态学思想,创立城市生态学,研究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的影响下,城镇化发展中开始引入生态学思想,并逐渐系统化,创立了城市生态学。
1952年,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代表人物帕克出版了《城市与人类生态学》,倡导创建城市生态学,研究了城市环境问题,完善了城市与人类生态学思想体系。
(3)将绿色生态研究放在城镇发展的中心地位,强调城市发展重点应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关系,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81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亚尼茨基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想模式。
1987,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 瑞杰斯特在《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一书中,认为生态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体现了城镇化发展中重视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国内相关研究周复多提出:应保持适宜的城市化速度和城市化的有序性,衡量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小仅要有经济指标,还要有社会指标,要保护和发展城市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的,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2000)。
吴未等人提出:城市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物质载体,为了创造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应转变传统规划思想,承认城市规模极限的存在,实现从“功能规划”到“效能规划”的转变(2000.6)等。
梁鹤年提出,生态食物链中的分界线给予城市规划的启示--城市规划的战略方向应该是开阔城市生产生活的‘稳定领域’,应该是加强城市模式和组织的应变能力(2000) ;程春满将传统城市化的机理归纳为产业理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城市化的新取向—生态思维,其核心就是批判传统的、唯(当代、短期或眼前的)利(益)是图的、线性产业布局的城市化,而运用生态学原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工程为手段,新的、时间空间上平衡发展的、网络式产业布局的、生态环境友好的城市化观(1998)等·崔功豪、马润潮认为乡镇企业发展、劳动力转化和小城镇建设构成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实质内容,影响这三者发生、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政策、资金和地方社会政府的作用,而农民群体和区外力量也有重要的启动作用(1999) ;宁登从转型时代、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全球化与区域化、交易革命与生产体制变革、新的区域性城市空间- -区域城市带和网络城市等方面对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2000)。
张耕田(1998)、代合治(1998)、王慧(1997)等撰文,从经济、人口、地域空间、环境及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选择一整套相应指标,并以具体省市为例对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
姚士谋等认为:中国的城镇化速度与水平的确定应从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稀缺、优质耕地少、自然资源特别是水问题突出、投资来源及国力不丰以及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等因素分析,中国城镇化总体发展比例应考虑在50 %- 55 %左右,发展速度也不能过快,具体为中国东部沿海各省城市化水平大致每年上升0. 8 - 1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每年上升0. 5 - 0. 8个百分点,时间上也得有个50 - 80年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1999)。
但也有人认为城镇化速度究竟多少为宜不能人为框定,而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才能得出未来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叶裕民,2001) ,赵永革认为我国城镇化加速的起始点将推迟到来,城镇化发展速度在一段时期(5年左右)将低速推进(1999)等。
马武定认为我们必须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化进程不仅是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城市质量的提高,对现有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质量的提高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重要使命(1999)等。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由于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科技水平、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致使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城市规模和建设特点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目前我国城市化重心仍在东部沿海地带,但已开始向中、西部推进;东部已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等城镇密集区;城市化的省际差异则更明显( 顾朝林, 1998 ;胡序威, 1998 )等。
甄峰提出,农村发展不能单靠城市化辐射 (在某种程度上会拉大城乡差距),也不能盲目推行农村工业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两头启动,依靠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加以推进,这就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动力,并应用当代城市规划思想着重探讨了城市规划如何引导城乡关系的正常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1998)。
(二)城镇化的意义1、绿色城镇化是绿色发展的起源和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流首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最早萌芽是针对传统城市化对城镇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早在1851年,法国城市规划大师奥斯曼率先花了18年对巴黎进行了充满绿意的城市改造,1898年,英国城市社会学家霍华德明确提出了绿色“田园城市”构想,并从20世纪30-40年代开始就在伦敦、巴黎、东京等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中得到普遍运用。
其次,在当今世界,不仅绿色“田园城市”仍是各国城市普遍追求的理想目标,而且,绿色城镇化已成为了城市化的主流。
欧美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起广泛掀起的绿色发展运动,是以绿色城镇建设为主调,从单一的绿色经济不断向城镇化的绿色建筑、能源、交通、制造、服务、消费和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深化,并沿着单一的绿色城市、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不断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社会管理全而绿色城镇化过程演进。
2、绿色城镇化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绿色发展的关键性命题中国城镇化,当前正处在加速发展阶段。
它不仅是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而且,其能否实现绿色发展也是影响中国乃至全球人类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
为此,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就曾认为,中国的城镇化是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另一件大事是指以美国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
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则指出:城镇化能不能有序地开展,是对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能力的主要考验。
可见,当前中国的城镇化能否尽快走上健康有序的绿色发展道路,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绿色发展的关键性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