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论文:土地制约视角下的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路径摘要:随着河南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大量的农业用地、自然植被和水域转化为城市用地,土地资源匮乏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针对该矛盾本文提出一些建议:既要保护耕地,又要鼓励城镇化发展,加强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及有效控制建成区面积扩张;加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利用景观生态原理,提升城市土地利用质量,实现耕地保护和城镇化协调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制约河南省
河南省作为人口第一大省,城镇人口比重从1949年6.3%升至2009年37.70%,年均增长0.52%。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的增加,由于土地资源供给刚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土地资源随着城镇化发展,其稀缺程度将日益严重。
因此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让土地充分发挥综合效益,使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对缓解城镇化和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和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1.1 河南省城镇化加速发展
随着河南省经济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步入了快
速发展阶段,1979年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是13.82%,到2009年已经达到了37.70%,基本上每年大约有150万新增人口涌入河南省城市。
图1-1表明,1995年后,河南省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将继续。
1.2 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利用情况
河南省土地总面积16.56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8.13万公顷,林地283.15万公顷,园地31.03万公顷,牧草地1.47万公顷,居民点工矿用地185.57万公顷,交通用地38.96万公顷,水域用地122.23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84.84万公顷。
1.2.1 土地利用数量的变化。
表1-2反映,河南省建成区的面积不断扩大,在1985-2000年间增长速度较快,2000年后其增长率有所下降。
与建成区的增长速度相比,耕地面积变化规律并不明显,1985-1995年间耕地面积减少率为0.32%;到1998年耕地面积有所增加,其后以0.1%的速度不断的减少;由于在2002年实施开垦荒地和填坑造地,使得耕地面积比2001年增加了5.15%。
1.2.2 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从2000-2009河南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来看,仓储生产性用地比例下降,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比例则不断上升。
从各类土地数量的总体变化
来看,河南省耕地在不断的减少,2002年比2001年减少了6.4万公顷,而2005年比2004年减少了0.4万公顷;交通用地和水利用地在2002年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变动,其中交通用地减少了74.1%,水利用地85.1%,往后逐年小幅度的增加;林地、园地增长较多,其次是交通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变化最小的是牧草地。
2 河南省土地现有利用方式加剧土地短缺
城镇化与土地利用变化高度相关,它对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具有决定性影响。
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土地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城市的扩张仍是以外延方式为主;另外在城市发展中,土地利用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和生态效益。
2.1 建成区的快速扩展导致耕地面积锐减
随着城镇化发展,城市建设、土地开发利用产生最大的负面效应是耕地面积锐减。
虽然近几年建设占用耕地实施了“占补平衡”制度,事实上非农建设占用优质耕地而以劣质耕地补充耕地的情况较为严重,这导致了耕地的隐性减少。
2.2 城镇化过程中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加剧土地资源短缺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普遍出现了“开发区热”、“大学城”和“房地产热”。
在有的郊区大盘中,发展
商宁愿每年交纳15%的闲置费,以期待土地升值。
不科学的规划、超前的征用使大量良田和农业发展空间被圈占、蚕食,使土地资源浪费和使用效率低下。
2.3 城镇化进程中“城中村”现象影响土地集约利用
近些年来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在城市中形成的“城中村”社会问题突出。
城中村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的地域景观和经济现象,主要是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急剧扩张,围绕城市周边的部分村落及其耕地被纳入城市用地范围,大部分耕地性质由集体所有制转化为全民所有制,在这些用地上形成的以居住为主的社区称之为“城中村”。
3 缓解河南省城镇化快速发展与土地资源制约的对策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土地利用冲突和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在土地利用与管理方面必须采取一些措施缓解城镇化进程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
3.1 加强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及有效控制建成区的扩张
首先,发挥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其次,建立用地储备机制“先存量,后增量”;最后,加快产业入园和居住入区规划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在改善城市产业发展和居住环境的同时,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进一步提高土地的
利用效率。
3.2 加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合理的城市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所必须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是城市产业结构的基础和体现。
安排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用地;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统筹安排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区域共享和有效利用;增强和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中心城市对发展区域经济的辐射作用。
3.3 用城市经营的理念来指导城市土地的合理变动
科学发展观提出为摆脱资源环境困境,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首先,盘活城市存量土地,挖掘城市用地潜力;其次,科学合理地利用好城市空间,提高城市土地产出水平,积极发挥城市立体效应,适当提高容积率将是今后城镇化加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最后,积极推进土地市场化进程,提高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率。
3.4 利用景观生态原理,设计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土地利用质量
在城市土地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要求城市土地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始终保持着一种弹性,以适应或促进系统
功能的发挥。
构筑有机联系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优化城市景观生态结构。
参考文献:
[1]周颂红.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j].国土资源导刊,2009:(11).
[2]厉伟.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持续利用[j].城市经
济.2008.5.
[3]石成球.关于我国土地利用的思考,城市规划[j].2010.2.15-17.
[4]初玉岗.论城市土地配置的市场化[j].中国土地科学,2009.7.1-4.
[5]梁长青.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持续利用[b].资源科学,2010.2.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