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复习要点(2008)一,名词解释1新闻报道: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
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据。
新闻报道是专指对新闻的客观叙述。
2新闻本源: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新闻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应从事物的变动着手寻找新闻3信息:广义上,信息是泛指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属性特征以及相互联系的表征和描述。
是认识过程中客体与主体的中介。
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和社会信息三种形式。
信息论中的信息含义,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收信人对讯息的某种不确定性。
信息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
在新闻学领域内,信息是受众预先未知的,能够消除受众不确定性的要素,即包含着未知的、新鲜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
4宣传: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
宣传内容涉及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
宣传的表述可以用语言、文字、图画或音乐的形式进行。
只有当行为对宣传者有益时,这种行为或消息才被称为宣传。
“光辉泛化法”:即无条件的美化,不加验证的予以接受,极力推崇自己的观点“洗牌作弊法”精心选择单向极端的材料,引导接受者的思想和行为5广告广告是以促销商品或服务,宣传观念为目标,以付费的形式,利用大众媒介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6舆论舆论是公众对于特定的现实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观点、意见和态度。
它体现着公众利益。
舆论具有公开、公共、急迫、广泛、主观的特性,是民意和公众力量的显示。
7事实汉语词典中,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
新闻学意义上的事实,是指事物的客观存在。
包括事物已经发生的相对独立、完整的过程(事件),也包括事物的存在状态、特征和变化具体事实指人体感官直接可以感受到的事实概括事实指由具体事实综合、概括、统计和提炼而成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指新近发生的,含有新的信息的,会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的事实。
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就是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新闻作品的基本素材。
8议程设置也称议程安排,指的是大众传媒安排公众议论的话题,把公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的功能。
9合理想象“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
合理想象很难进行核对,难以保证真实性,所以不能用作新闻写作10“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方针”是著名报人张继鸾在1926年接手《大公报》时提出的办报主张。
其主要内容是,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其他因素左右,坚持客观公正;不私: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不盲:不盲从于信息,要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11“社会公器”社会公器是服务社会大众的公共信息、文化事业和社会舆论机关,为不同阶级提供共享的信息环境,是社会成员沟通的桥梁,思想的黏合剂,是社会舆论的客观反映12新闻客观性新闻(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它打上了传播者的主观印迹,但事实本质不会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
所以新闻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
这就是新闻的客观属性。
13公正报道原则1给予各方平等利用媒体表达意见的机会。
2对争议各方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
3不应当随意发表影响某人或机构名誉进行指责的报道,而不给被控方申辩的机会。
多媒体报道通讯社通讯社是从事采集、加工和提供新闻信息,为其他新闻媒体和各类用户服务的新闻机构。
互联网一个使用同一个通信协议(TCP/IP)的计算机网络,它能够使各种不同的计算机互联交换信息。
媒介融合媒介融合狭义上就是指网络、数字等技术的基础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新老媒体在形式和内容上走向一体化。
广义的媒体融合,还包括媒体所有权、人员、资源、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在信息渠道多元的情势下,把新兴媒体传播终端有效地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最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
客观主义指将客观原则绝对化,又称“纯客观”,指新闻报道中原原本本地记录和叙述事实,不考虑任何立场,不作任何主观判断,不顾及传播效果。
反对“客观主义”:中国特有表述。
14交互性受众可以不受地域限制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控制权,受众可以对获知的信息即是反馈,进行评价交流。
15知情权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
在新闻传播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16接近性读者由于对报道的对象比较熟悉,或有某些相似点而产生的感情上的接近。
包括地理上的接近和心理上的接近。
地理上的接近是指,读者首先要知道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因为本地发生的事情面对他们生活有更直接的关系。
心理上的接近是指,有些事情虽然发生在远方,但是由于经济上,文化上,人事上有密切的联系,远方发生的事情会引起公众感情上,心理上的共鸣。
17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事实中包含的能引起受众普遍关注(兴趣)的信息分量的属性。
新闻价值是事实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或者是选择新闻事实的标准。
18新闻的价值新闻的价值是指新闻对传者的价值:宣传价值、交换价值等,也指新闻的社会效果。
它体现了传者期望的新闻的社会效果19宣传价值宣传价值是指事实中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的属性,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和利益取向,它解决了新闻能否被传播的问题20受众定位受众定位即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为谁服务的问题。
受众定位需要考虑受众区域定位、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受众的年龄定位、受众文化教育程度定位等因素21新闻事业新闻事业(新闻传播业)是人类运用一定规模的传播媒介,进行大范围的新闻采集、加工、复制和传播新闻,为社会大众提供信息服务的经常性活动。
新闻事业是以传播新闻为主要手段,以满足人们信息需要和反映舆论的社会公共事业,同时也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阶级社会中,它总体上属于上层建筑领域,被作为一定阶级的舆论宣传工具。
22公有制媒体公有制媒体为社会公共所有,保持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不受政府干涉。
不播商业广告,以视听费(执照费)为主要收入。
不以赢利为目标,以传播新闻、社会教育和传承文化为基本功,能致力于新闻的客观、公正和独立。
坚持“社会公民”的受众观。
媒体核心竞争力:媒体整合自身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够在媒体竞争中保持优势的独特资源,它是媒体人才、价值观、知识和技能等资源的组合。
频道专业化:指电视一个频道中由传播综合性内容向着相对集中传播某一专业性领域内容的经营方向转化过程。
这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传播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媒体为适应消费市场、目标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细分的必然选择。
23“多数人的暴虐”假定全体人类执有一种意见,而仅仅一人执有相反的意见,这时,人类要使那一人沉默并不比那一人(假如他有全力的话)要使人类沉默较可算为正当。
24党性原则即在新闻报道中要求党的机关报必须捍卫科学理论、维护党的形象、宣传党的纲领和策略,使党的各项政策最迅速的和群众见面。
25指导性原则新闻的指导性就是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
26普利策奖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
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二,简述、辨析或论述1两种新闻观的分歧主要在哪些方面?1,媒体性质:社会公器还是阶级工具2,媒体职责:提供新闻还是政府宣传3,政府关系:媒介独立还是控制4,媒体所有制:私有还是公有(政府所有)5,自由与责任:何为前提新闻学与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有何联系与区别?1.国内外对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他们存在“血缘关系”,一种认为并不存在“血缘关系”。
我们认为,从两者关系来看,尽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报刊、广播、电视、图书等大众传播媒介,而新闻学研究的也主要是其中的报纸、广播、电视,但传播学和新闻各自独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彼此取代不同之处:①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②研究方法上:新闻学沿用传播人文学科的思辩型定性分析方法;传播学采用实验型的宣分析法。
③研究对象:新闻学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传播学研究则遍及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的全过程。
传播学和新闻学虽有一定的联系,但各自独立。
2.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研究对象:新闻传播规律与社会信息传播规律。
媒介:窄与宽。
研究方法:定性为主与定量为主。
立足点:受众与传播者(关键)。
产出成果:论文与新闻作品(最主要);论文、研究报告。
结论:有联系有区别,可互相借鉴,不能取代2新闻活动出现的根本原因?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的社会性的生产和社会性的生活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而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辨析“邸报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开端”邸报在我国新闻历史上有着其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们充其量只是一种政府与官员或是官员、士人之间信息传播的手段,具有内参的性质,仅仅只能作为王朝政治中政务信息传播系统的组成部分。
所以邸报并不能算作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开端。
以报业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是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为标志的。
3为什么古代只有新闻活动,没有新闻事业?新闻事业(新闻传播业)是人类运用一定规模的传播媒介,进行大范围的新闻采集、加工、复制和传播新闻,为社会大众提供信息服务的经常性活动。
人类对新闻(信息)的传播需求是永恒不变的,新闻传播活动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的永恒变动。
生产力水平,交往的程度决定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交通不便,各地间交往频率较低,只有定向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没有向公众的大众传播。
只有新闻传播活动,不可能形成新闻事业。
4辨析“新闻是最新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一说法概括、反映了新闻的真实、新鲜这两个基本特点。
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突出了主观能动性,以传者为中心。
5何为非事件性事实?举例说明。
非事件性事实是指客观事物(自然活社会)的存在现象、状态、问题和特征。
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一般用于综述新闻、综合新闻、社会新闻、工作新闻、科技新闻等。
与事件性事实不同,它不一定具有完整的独立的事件过程,无需揭示事件的意义和相关背景。
如新闻“京津形成经济一体化浪潮”表述了一个客观的现象,并没有阐述一体化浪潮所带来的影响和起因,也不附带相关评论,因而是典型的非事件性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