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财务管理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投资者急剧增加,对企业财务信息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大,加之国内外大型的财务欺诈和虚假报表呈报事件频频发生,给社会造成了消极影响,使投资者对财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收益信息是财务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收益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投资各方的投资决策与切身利益,因此对上司公司收益质量的研究已成为迫切的需求,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收益质量的含义及评价等问题尚未取得公允观点,有待于在理论上和实证上进一步深入研究。
我国资本市场属于新兴市场,治理机制还不完善,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果我国的实际国情对收益质量进行分析,拓展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研究深度,促使政府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有利于限制企业利用不正当手段进行不法盈余管理,纠正公布的财务报告中的不正确收益信息,以规范其管理行为,对建立和健全我国法制的市场经济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国外文献综述1.1收益质量的定义2002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将收益质量定义为“随着时间流逝,由应计制所确认的收益数额与公司流入的现金数额的弥合程度”,也就是说,收益质量是指会计收益转化为现金流入能力的高低程度。
Hodge(2003)认为收益质量是指利润表上报告的收益信息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企业真实的收益。
Penman(2003)则认为收益质量与过去的收益和当期报告收益有关。
Ball(2005)认为收益质量是财务报表对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以及其他与公司联系的第三方组织的有用性。
1.2 收益质量的特征1990年Lipe将收益的持续性定义为当期会计收益的未预期变动在未来各会计期间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Ramakrishnan和Thomas(1991)认为,利润的不同组成成分有不同的持久性,盈利的持久性是其组成成分的不同持久性的平均数。
Lev和Thiagajan(1993)的研究结果表明,收益质量与其持久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企业只有牢牢把握核心竞争力、以主营业务收入为主导,未来现金流量的持续性与稳定性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而收益的持久性增强,相应的收益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Choi(1995 )认为收益的持续性即当期会计收益在未来持续或增长的可能性。
盈余反映系数(Earnings Response Coefficient,简称ERC) 研究的理论框架是以公司估价模型(即现金流量模型)为基础,对会计收益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美国会计学家Rober M.Brown(1986)等推翻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始终坚持的会计收益比历史现金流量信息更能够充当预测未来现金流的“指示器”的论断,认为现金流有关数据的预测能力明显强于会计收益的有关数据。
Swaminathan(1991) 、Tech和Wong(1993)等人的研究表明,由于当期收益与未来股利联系的紧密程度受收益质量的影响,因此收益质量越高,收益市场做出的反映越强烈,具体表现为如果收益质量提高,收益反映系数也将同时上升。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ERC反映的是未预期收益同股票报酬的相关程度,因此通过ERC度量的收益质量只是未预期收益的质量,而不是会计收益本身。
1.3 收益质量的影响因素Sloan(1996)认为应计利润是收益质量的指示器,即净收益与经营现金流量的差异是收益质量的核心衡量指标之一,他将会计收益分成应计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两部分,并通过未来会计收益对应计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的回归分析,发现在会计收益的组成部分中,应计利润的持续性弱于现金流量,即表明应计利润所占比重越高,收益质量就越低。
Konan Char (2001)等以应计利润作为收益质量的衡量指标,对收益质量与股票回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收益质量与股票的未来回报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Francis和Iafond(2002)通过对收益质量的市场定价的研究,发现收益质量同公司资本成本、债务成本、权益β系数存在负相关关系,而同市盈率、负债率存在正相关关系。
Scott Richardson(2003)通过研究发现,低收益质量样本公司有一个共同点,即利用会计选择将当期收益高计,但是现金流量并未受影响,因此报告的应计利润反映估计值可作为收益质量的指示器。
1.4收益质量的评价指标Neill(1993)用审计声誉、会计方法选择的谨慎性和对未来前景的披露数量三个独立的指标来测量收益质量。
根据审计公司以及存货计量方法的选择,将公司分成谨慎性和非谨慎性两组。
研究结果并没有说明,市场对公开上市公司的错误定价和会计收益质量反向相关。
Ecker (2006) 在回归年度内,公司收益质量保持不变或波动不大的假设的前提下,以未来经营现金流量分别对前期总会计收益和会计收益的组成部分进行了回归,并以调整的模型判定系数作为收益质量的表征变量。
2 国内文献综述2.1收益质量的定义周浪波(2002)认为收益质量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会计收益与真实收益的匹配程度,它取决于会计计价基础的适当性以及收益确认过程中会计人员判断的中立性和适当性;其次是会计收益与企业未来净现金流量的数额、时间、或然性的匹配程度,体现收益信息的预测价值。
张新民(2003)在《企业财务状况的质量特征》中的论述:“收益质量是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以及利润结果的质量。
高质量的收益是指报表收益对企业过去、现在的经济成果和未来经济前景的描述是可靠和可信任的。
反之,如果报表收益对企业过去、现在经济成果和未来经济前景的描述具有误导性,那么该收益就被认为是低质量的。
”程小可(2004)认为收益质量是收益信息对投资者的决策相关性,即当期或历史收益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
曾祥飞(2009)将收益质量定义为收益信息含量对于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
2.2 收益质量的特征陆建桥(1999)从非经营性损益角度对收益质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部分上市公司会计收益中非经营性损益比重偏大,会计收益与实际现金流转严重偏离,而投资者对相同数量、不同质量的会计收益信息差异却不能识别。
储一昀和王安武(2000)认为应构建与应计制指标具有可比性的,但以现金流量表为基础的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来发现上市公司收益中的问题,找出衡量上市公司收益质量的标准。
他们所进行的相关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盈利的获得和现金的流入并不同步,而且存在一定的盈利操纵行为”。
王冬,王庆梅(2005)借助于核心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率、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等指标对上市公司的收益进行了持续增长性方面的分析。
张静,刘胜军(2006)指出影响收益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收益的可持续性,并强调盈利的预测性和其可持续性成正相关关系,即如果一个上市公司盈利的预测性很强,那么可以认为其可持续性很强,稳定性很高,其盈利质量也很高。
2.3 收益质量的影响因素符刚、林万祥、唐滔智(2006)则从上市公司相关财务信息可以揭示收益质量、收益质量可以反映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角度,基于上市公司的综合杠杆、营业毛利率、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总资产周转率对公司盈利质量有显著解释力这一点,建立了两个回归模型来分析公司收益质量,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受风险水平高低、现金能力以及营运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评价收益质量来衡量相关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姚芳玲(2009)从现金流量和会计收益结构两个方面对会计收益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影响公司会计收益质量的其他因素。
张瑞丽、李少轩(2010)通过对收益质量的内涵及特征的界定,将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分为盈余管理与财务舞弊、会计规范的漏洞、证券监管制度的不完善与处罚力度不够、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以及公司经济收益能力等5项,并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归纳分析。
彭彦敏、石鹏鹏(2010)在对了股权结构对收益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以后,抽取2006-2007 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证实了其开始时提出的三个假设:股权集中度与收益质量之间呈倒“U”形的关系;控制权竞争度与收益质量存在负相关关系;五大流通股持股比例与收益质量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2.4 收益质量的评价指标曹强(2005)通过设定预测价值指标、反馈价值指标、反映真实性指标、中立性指标、及时性指标、可验证性指标重新构建了盈利质量评价体系,同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盈利质量的综合得分,帮组盈利信息的使用者更好的进行决策。
陈玉珍(2003)根据收益质量的定义设计了两方面的评价指标:(1)收益构成指标,采用主营业务利润比重=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2)盈利差异指标,即分别用应计制和现金制确定相应指标后,计算两者的差值。
主要有主营业务利润率与销售现金比率差异、净资产收益率与股东权益现金回报率差异、总资产收益率与资产现金回报率差异、每股收益与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差异。
对2001 年和2002 年上市公司的收益质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收益质量总体水平较低,获利能力不强,收现能力不高。
周建波(2004)研究了每股收益、每股收益的变化以及上市公司的规模等相关变量,在考虑了盈利的现金流量指标,同时也考虑到对未来盈利的成长有利的重要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经营现金流量、应收账款、存货以及毛利等8个具体的收益质量指标和综合指标以及股票回报率等进行了回归分析。
认为收益质量较高(低)的上市公司,在未来年度的收益表现也较好(差),股票回报率相应的也较高(低)。
3 总结和展望在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的收益质量评价体系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只有收益质量评价体系完善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务欺诈和虚假报表的问题,证券市场才能又好又快的发展。
通过国内外学者对收益质量的定义的对比可以发现,对于收益质量的定义,主要是集中于收益的可持续性、现金保障性以及真实性这三个方面,对于盈余质量与其影响因素相关关系的研究,大多是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来验证会计收益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的关系。
对收益质量的评价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大多都是从某个或某几个角度对收益质量进行研究,研究较为片面狭隘,没有形成系统的收益质量理论。
笔者认为若是从收益质量的理论渊源,即收益质量的定义出发,根据影响收益质量的因素,选取正确的指标、设计相应的模型进行全面、系统的实证检验是进行研究的最根本的、也是最有成效的方法,对于促进我国证券市场法制化、透明化,促使投资者理性投资,促进上市公司关注自身财务状况,应该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1]Lipe.R.The relation between stock returns and accounting earnings given alternative information[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0,(65):49-71.[2]B.Lev and R.Thiagarajan.Fundamental Informa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3,(8):34-44.[3]Sloan.Do Stock Prices Fully Reflect Information in Accruals and Cash Flows About Future Earnings[J].Accounting Review,1996,71(3):289-315.[4]Richardson.Earnings Quality and Short Sellers[J].Accounting Horizons,2003,(17):49-61.[5]周浪波.收益质量及其评价探徽[J].财会月刊,2002(10).[6]张新民.企业财务状况的质量特征[J].会计研究,2003(9).[7]程小可.公司盈余质量评价及实证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8]曾祥飞.盈余质量研究:评述与展望[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8).[9]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10]储一昀,王安武.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J].会计研究,2000(9).[11]周建波.基本财务信息、盈余质量和未来盈利——来自中国A 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4(3).[12]王冬,王庆梅.基于收益的可持续性评价上市公司的收益质量[J].大众标准化, 2005(6).[13]张静,刘胜军.会计盈余可持续性研究[J].金融会计,2006(1).[14]符刚,林万祥,唐滔智.基本财务信息、盈利质量与可持续发展能力[J].云南财贸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5]姚芳玲.公司会计收益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财会月刊,2009(9).[16]彭彦敏,石鹏鹏.股权结构对收益质量的影响[J].财会通讯(综合),2010(5).[17]陈玉珍.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价[J].广东审计,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