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度安阳县实验中学生物周练卷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空2分)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年龄结构有关C.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D.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2.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鱼群种群数量达到K/2水平再捕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A.种群密度最大B.环境所能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C.种群数量相对稳定D.种群增长速率最大3.以下三图分别表示两个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捕食、竞争、互利共生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互利共生、捕食、竞争4.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B.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加刺猬被捕食的概率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5.右图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6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志的80只、标志的30只。
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 值是()A.110只 B.220只 C.330只D.440只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较,可能偏小的是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C.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D.在调查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时,以多个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7.下图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A.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B.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C.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D.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8.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A.海洋中的全部藻类植物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C.一块朽木上的全部微生物D.一块农田中的全部玉米9.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曲线增长B.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大于K值C.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D.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和人类活动等10.最近国务院关于我国人口发展报告指出,205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出现负增长。
这一预测的主要依据是A.人口数量B.人口密度C.性别比例D.年龄组成11.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B.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D.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12.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13.科学家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类进行种群调查,所得数据如下:则1970~1975年该鸟类种群的增长曲线最接近于14.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B.群落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C.种群是群落的构成单位 D.种群内各种生物总是斗争激烈15.如下图所示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在B到C的变化过程中,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C.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16.下面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样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取样的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B.样方大小一般是1m2C.适于调查动物种群密度D.种群密度为各样方密度平均值17.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A.一定地区内单位面积生物的数量B.一口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D.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18.下列关于样方法调查结论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A.得出的结论与其它同学不一致则舍弃B.随机选一个样方,其密度就是整个种群的密度C.取样方计算时,选生物密度大的区域更科学D.多次取样,应舍弃数据悬殊的个别样方,取其平均值19.在一个密闭恒定的容器中培养酵母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酵母菌在培养过程中,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B. 培养过程中每天定时采用抽样检测法估算酵母菌种群数量C. 酵母菌的计数方法一般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D. 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20.下列关于下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K值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21.下图曲线1为某种群出生率,2为种群死亡率,该种群K值是A.c点,死亡率最大的点B.a点,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最大的点C.b点,出生率最大的点D.c点,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的点22.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甲)和混合培养(乙)时的种群增长速度。
从该图所示的结果可以推断()A.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大B.双小核草履虫是大草履虫的捕食者C.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D.大草履虫比双小核草履虫个体大2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 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24.如图显示某一规模农场自1850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100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100年中生物的多样性不断降低B.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C.1950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D.农作物逐渐在选择中占据优势25.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B.分层现象只发生于群落中的植物,动物不具备分层现象C.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D.群落中水平分布的生物种类有差异26.在一个阴湿的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鼠类等生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一个A.种群B.群落C.物种D.生态系统27.下列哪个环境中的群落的丰富度最大A.西双版纳森林B.内蒙古草原C.长白山D.一块农田28.在桦木林中,常出现云杉的幼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木,桦木因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死亡,最终为云杉所取代,这种群落更替表明A.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延续B.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C.从进化上看云杉比桦木低D.从结构上看云杉比桦木高29.在某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C.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D.彼此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30.生活在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中的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植物中的菟丝子,要缠着大豆才能生长,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生长好。
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A.共生、寄生、竞争B.竞争、寄生、共生C.寄生、共生、竞争D.共生、竞争、寄生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每空2分)31.右图所示为某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增长曲线,请据图中回答下列问题:(1)若在理想的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增长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种群数量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在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
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种群数量的增长率________。
其种群数量存在________值,图中阴影部分代表________。
(3)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其调查动物常用________________法。
32.(5分)下图是某一动物物种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回答:(l)图中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_形,可以表示K值的一点是_________。
此时种群增长率为。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_____ _____。
(3)迁入种群在第2年后增长明显加快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 。
33.(6分,每空1分)1976年,科学家在某地区调查,发现一种鼠的种群密度为58.66只/公顷(ha),当年采用药物方法灭鼠。
然后调查其后四年该地区鼠的种群密度变化。
下图表示1976-1980年该鼠种群密度变化曲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B点后,该鼠种群呈型曲线增长,据图判断该种群的最大密度约为只/公顷(ha),达到此密度用了大约年时间。
(2)鼠种群增长率在D-E段呈(增加、不变、减小)趋势, F点处种群增长率为。
(3)上面四条曲线中能表示鼠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关系的是。
参考答案1.D【解析】试题分析: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年龄结构决定处于生育年龄和死亡年龄个体数的多少,能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B正确;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D【解析】试题分析:群种群数量达到K/2水平这时种群增长率最高,故这时捕捞能使种群较快恢复到K值,维持可持续生产,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曲线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3.D【解析】试题分析:第一个肯定是共生,涨幅一样且同步,(其实温和的寄生也可以做到这样,但是,共生一定是这个图,这个图却不一定是共生)第二个是捕食,看趋势,其中一个在最高点时,另一个并不是在最低点,而是处在下降速度最快的点,换句话说就是导数最负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