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铁道概论-第一篇-第二章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铁道概论-第一篇-第二章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日本人侵占南满铁路老照片
日本依靠南满铁路发动9.18侵华战争,此后南满铁 路便成了日本控制中国东北,掠夺资源和向中国关 内进军的重要交通通道
第二章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节
• 总之,旧中国铁路具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色彩。不 仅铁路的分布极其不均衡、极其不合理,而且技术设备落 后,主要表现为少、偏、低三大特点: • 少——铁路修建的历程太少。(从1876年至1949年70多年 来,总共只有2.1万公里(不包括台湾省),新中国成立前 夕能够维持通车的线路只有1.1万多公里。通信信号设备少 得可怜,能用的机车不过1700多台,车辆(箱)也只有3 万多辆。) • 偏——铁路分布不均衡。 • 低——铁路线路和技术装备的质量差、标准低。
世界上最早的内燃机
世界上最早的电动机
第二章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第一节
初期的火车由于牵引力低,载货重量和速度都很低,不被人们看 好。一些封建保守甚至嘲讽其为平民玩具,于是就有了马车与火车 赛跑的闹剧!
第二章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第一节
世界上最早的内燃机车 4马力
美国中央铁路300马力内燃机车
铁路 牵引动力性能的迅速提升,推动铁路在世界范围内 快速发展。铁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世界钢铁、建材以及机 械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为人类社会从工业化初期迈入重工业 化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
正是由于铁路顺应了当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 在要求,得到了许多国家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的广 泛认同,从而取得了可喜的变化。首先是世界铁路网 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其次是世界 铁路客货运量实现较大回升。总之,世界铁路正处在 逐步复兴、加快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铁路对全球经 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的作用不仅没有削弱,而且显示 出强大的生命力。
• 与世界上上第一条铁路的出现相比,中国第一条铁路的通车 年份整整晚了50年,交通运输的滞后,严重阻碍了旧中国经 济和科技的发展,使国家持续落后和停滞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二章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第一节
19世纪70年代以后,以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为主要 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铁路牵引动力的革命性 变化。
1876年7月3日吴淞铁路举行通车仪式
原吴淞铁路铁轨和站台
第二章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节
(2)中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的唐胥铁 路(唐山至胥各庄段),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条铁路。它当 时是为了解决开平矿务局的煤炭运输问题而修建的。铁路全长10 公里,采用每米15千克钢轨,轨距为1435毫米“标准轨距”。开 始用骡马等畜力拖拉车辆,后于1882年改用机车牵引。唐胥铁路 是京沈铁路的前身,它的建成是中国铁路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 和世界上第一条铁路相比已经晚了56年。
第二章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第一节
马力是工程技术上常用的一种计量功率的单位。一般是 指公制马力而不是英制马力。人为约定1公制马力等于 每秒钟把75公斤重的物体提高1米所作的功。
公制马力,它的规定完全是人为的,它取了一个非常接近 英制马力的值。规定1公制马力是在1秒钟内完成75千克 力· 米的功。即:1公制马力=75千克力· 米/秒=735瓦特。
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实况
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规划图
第二章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节
货物运输方面,自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大功率电力机
车和内燃机、大轴重大容量火车的使用以及列车无线控制技术 的发展,铁路重载运输走入人们的视野。
重载货运铁路满足超大载重量
铁路的吞吐量远远大于其他运输方式
第二章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章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节
2、资本主义国家直接在我国修建的铁路
19世纪末侵占中国的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有沙俄、英国、德国、法国 和日本等。他们为了掠夺和控制中国,把修筑铁路作为争夺的交点 。在此时期,列强争相在他们控制的中国领土的势力范围内修筑铁 路,其中最著名的有: (1)沙俄占据东北时修筑的中东铁路。沙俄在沿线享有采煤权、水运 权、伐木权、驻兵权和司法权等。
第二章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节
1、中国早期的几条铁路
(1)中国领土上出现的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1876年在上 海修建的吴淞铁路,是英国侵略者背着中国政府和人民,采用 欺骗和蒙混的手段修筑的。吴淞铁路全长14.5公里,轨距为762 毫米窄轨,采用每米13千克的钢轨,用一台“先导号”机车作 为牵引动力,时速24~32公里,通车时间1876年8月。
第二节
(3)英国在香港修建铁路。铁路修成后,广东也逐步成为 英国的势力范围。英国人修筑的香港铁路成为了英国控制
香港政治经济 的重要工具,并成为进一步侵略中国的手
段。
英国人修筑的香港铁路
英国工程师对香港铁路进行实地勘察
第二章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节
(4)法国在中越边境修筑滇越铁路中国段滇越铁路中国 段采 用法国轨距,为1米,亦称米轨铁路。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以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三 次工业革命开始席卷全球。由于国民经济结构和交通运输体系的 调整,飞机、汽车制造业的迅猛发展,铁路曾面临激烈竞争,陷 入低谷;但是随着能源危机的爆发,使公路和航空运输的发展受 到了限制,由于铁路在整个交通运输中能耗所占比重较小,对环 境的污染最低,因此铁路运输的优势又逐渐的显现出来。
法国人修筑的滇越铁路老照片
历经拜年沧桑的滇越铁路仍在发挥着重要 作用——如今它成为中国与南亚人文经济 交流的重要通道。
第二章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节
(5)日本侵占南蛮铁路和修筑台湾铁路。1905年日本迫使 清政府承认俄国转给日本的一切利益。1985年日本占领台 湾后,台湾铁路即为日本所有。多年以来,日本主要靠这 些铁路对台湾进行控制和掠夺。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
1
第一篇 绪论
第二章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第一篇 绪论
第二章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第一节、世界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节、我国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章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第一节
• 16世纪,随着英国采矿业的兴起,为了运输煤炭和矿石到港口, 最初用两根平行木材作轨道。17世纪逐步用角铁替代木材,角铁 的一边起导向作用,防止车轮脱轨,马车则在另一边上行驶。经 过多年的不断改进,角铁换成了钢轨,“铁路”变成了“钢路” ,但是人们还是习惯上把它叫做“铁路” 。
用骡马牵引的唐胥铁路拖车和轨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利用矿场起重机锅炉和竖井架试制 成的“龙号机车”
第二章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节
同一时期,我国建成的早期铁路还有1891年台北至基隆 港的28公里的铁路和1893年台北至新竹的78公里铁路。两条 铁路总长107公里,钢轨购自英德两国,每米重18千克,轨距 1067毫米,这条台湾铁路史中国人民自己集资、自己设计并 自己施工建成的。
日本新干线高速铁路通过富士山美景
日本新干线高速铁路交通线路图
第二章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第一节
建设快捷、绿色、节能、安全、方便的高速铁路已经成 为世界性的共识。高速铁路的发展,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铁路 线路结构、列车牵引动力、高速运行控制、运输组织和经营管 理等方面的技术进步,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和工业水平。
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1861-1919)
詹天佑(车下右起第三人) 京张线建成合影
京张铁路“人字形”路线
第二章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
第二节
•
•
人物简介: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字眷诚,号达朝,中国近代 铁路工程专家。汉族,原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广东南海。12岁留学美国, 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习铁路工程;1905—1909年主持修建我国自建的 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造“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筹划 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著有 《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 父”之称。他带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刻苦学习,于1878年以优异的成绩 毕业于纽哈芬(New Haven)希尔豪斯(Hillhouse)中学。同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 系,专攻铁路工程。在大学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学习,以突出成绩在毕业考试中名 列第一。 1887年,“中国铁路公司”在天津成立。第二年,经留美同学邝孙谋推荐,才得以干 他精通的铁路工程工作,成为中国第一名铁路工程师。开始负责修筑塘沽到天津的铁 路,仅用70多天就完成铺轨工程。后又参加修筑天津至山海关的铁路,需要在滦河修 一座铁桥,面对英、日、德工程人员建造这座铁桥的相继失败,他毅然挺身承担造桥 任务,最后出色地完成了全部工程。 詹天佑这一生最大贡献,就是在于他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 1905年,他担任京张( 北京——张家口)铁路总工程师。这条路穿过八达岭,全长201公里,工程之艰巨为 他处所未有。
第二章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节
一、我国铁路的建设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朝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帝国 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了进一步掠夺中国 资源,控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实现瓜分中国的野心,帝国主义 列强先后以强迫和欺骗的手段在中国修筑了多条铁路。
林则徐虎门禁烟
中英爆发虎门海战激战—— 鸦片战争开始
沙俄修筑的中东铁路路线图
中东铁路建设历史
中东铁路建筑群
第二章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节
(2)胶济铁路:德国控制山东半岛,修筑胶济铁路。胶济铁路 货源 充 足 ,投入运营后很快赢利,同时兼营煤矿、电报业等 ,德国从中获 得巨大的财政收入。
德国修筑的胶济铁路路线图
胶济铁路——承载齐鲁百年荣辱史
第二章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章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第一节
二、世界铁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