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

灭菌法: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胸以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

高水平消毒法: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的方法。

中水平消毒法:杀灭除细菌芽胞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的方法。

低水平消毒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办法。

斯伯尔丁分类法: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病人使用前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

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

中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

低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包括生活卫生用品和病人、医务人员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物品。

预防性消毒:指在未发现明确感染源的情况下,为预防感染的发生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疫源地消毒:指对疫源地内污染的环境和物品的消毒,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随时消毒:指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时进行的消毒,目的是及时杀灭或去除传染源所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终末消毒:指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皮肤消毒:指杀灭或清除人体皮肤上的病原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

黏膜消毒:指杀灭或清除口腔、鼻腔、阴道及外生殖器等黏膜病原微生物的过程,并达到消毒要求。

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洗手:指医务人员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外科手消毒:指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 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无菌技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无菌区:指经灭菌处理且未被污染的区域。

非无菌区:指未经灭菌处理,或虽经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

无菌物品:指通过灭菌处理后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

非无菌物品:指未经灭菌处理,或虽经灭菌处理后又被污染的物品。

隔离:是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病人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清洁区:指进行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病人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病病人不应进入的区域。

潜在污染区:也称半污染区,指进行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病人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

污染区:指进行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接受诊疗的区域,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

两通道:指进行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的医务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

标准预防:是基于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针对医院所有病人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保护性隔离:是以保护易感人群作为制订措施的主要依据而采取的隔离,也称反向隔离,适用于抵抗力低下或极易感染的病人。

入院护理:是指病人经门诊或急诊医生诊查后,因病情需要住院做进一步的观察、检查和治疗时,经诊查医生建议并签发住院证后,由护士为病人提供的一系列护理工作。

入院程序:是指门诊或急诊病人根据医生签发的住院证,自办理入院手续至进入病区的过程。

卧位:即病人休息和适应医疗护理需要时所采取的卧床姿势。

舒适卧位:是指病人卧床时,身体各部位与其四周环境处于合适的位置,感到轻松自在。

主动卧位:即病人身体活动自如,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随意改变体位。

被动卧位:即病人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

被迫卧位:即病人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由于疾病的影响或治疗的需要,被迫采取的卧位。

出院护理:病人经过住院期间的治疗和护理,病情好转、稳定、痊愈需出院或需转院(科),或不愿接受医生的建议而自动离院时,护士均应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工作。

职业暴露:是指从业人员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有害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状态。

护理职业暴露:是指护士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病原微生物,以及受到心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职业暴露。

护理职业风险:是指在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

职业防护:是针对可能造成机体损伤的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职业性危害的发生,或将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护理职业防护:是指在护理工作中针对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以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害,或将危害降至最低程度。

压疮:是指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局限性组织破损和坏死,通常位于骨隆突处,由压力(包括压力联合剪切力)所致。

晨间护理:是基础护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一般于病人晨间醒来后、诊疗工作前完成,促进病人身心舒适,预防并发症。

晚间护理:指晚间入睡前为病人提供的护理,可创造良好的睡眠条件,促进病人舒适入睡。

同时还能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睡眠的时相:根据睡眠发展过程中脑电波变化和机体活动功能的表现,将睡眠分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两个时相。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及质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出现某些临床症状,也包括影响入睡或保持正常睡眠能力的障碍,如睡眠减少或睡眠过多,以及异常的睡眠相关行为。

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亦称关节活动度。

关节活动度练习:简称为ROM练习,是指根据每一特定关节可活动的范围,通过应用主动或被动的练习方法,维持关节正常的活动度,恢复和改善关节功能的锻炼方法。

等长练习:可增加肌肉张力而不改变肌肉长度的练习称为等长练习,因不伴有明显的关节运动,又称静力练习。

等张练习:指对抗一定的负荷作关节的活动锻炼,同时也锻炼肌肉收缩。

因伴有大幅度关节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 ~ 40℃左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9℃。

弛张热:体温在39C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C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

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C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

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

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动脉内的压力和容积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导致动脉管壁产生有节律的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脉率:指每分钟脉搏搏动的次数(频率)。

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为60。

心动过速:成人脉率超过10次/分,称为心动过速(速脉)。

心动过缓:成人脉率少于60次/分,称为心动过缓(缓脉)。

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代偿间歇),称间歇脉。

脉搏短绌: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称为脉搏短细,简称绌脉。

(其特点是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

)血压:是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压强)。

收缩压:在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上升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舒张压:在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下降达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脉搏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

平均动脉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高血压:指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18 岁以上成年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低血压:指血压低于90/60mmHg。

呼吸的化学性调节: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氢离子浓度(H+ )的改变对呼吸运动的影响,称化学性调节。

呼吸过速:也称气促,指呼吸频率超过24次/分。

呼吸过缓:指呼吸频率低于12次/分。

深度呼吸:指一种深而规则的大呼吸。

浅快呼吸:是一种浅表而不规则的呼吸,有时呈叹息样。

潮式呼吸:是一种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再经一段呼吸暂停(5-20秒)后,又开始重复以上过程的周期性变化,其形态犹如潮水起伏。

间断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即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

吸痰法:指经口、鼻腔、人工气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室息等并发症的一种方法。

氧疗:指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增加动脉血氧含量(CaO2),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

轻度低氧血症:PaO2>6.67kPa ( 50mmHg),SaO2>80%,无发绀,一般不需氧疗。

中度低氧血症:PaO2 4~6.67kPa (30~50mmHg),SaO2<60%~80%,有发绀、呼吸困难,需氧疗。

重度低氧血症:PaO2<4kPa (30mmHg), SaO2<60%,显著发绀、呼吸极度困难、出现“三凹征”,是氧疗的绝对适应证。

冷、热疗法:是利用低于或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体表皮肤,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皮肤和内脏器官血管的收缩或舒张,从而改变机体各系统体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