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论文功能性因子茶多酚的研究进展Tea Polyphenols Research development院系:食品与生物工程系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姓名:学号:指导老师: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目录一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茶多酚的主要成分 (2)1.2 茶多酚的理化性质 (2)【1】物理性质 (2)【2】化学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生理功能 (3)二提取工艺 (5)2.1 溶剂提取法 (5)2.2离子沉淀法 (5)2.3 柱分离制备法 (5)三新型制备方法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6)四就业思考与展望 (6)五参考文献 (8)功能性因子茶多酚摘要:介绍了茶多酚的主要成分、般特效、生理功能。
探讨其在社会生活成产中作为添加剂在食品、药品等众多生活用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简单说明茶多酚的几种工艺,溶剂提取法、离子沉降法、柱分离制备法等。
阐述茶多酚作为油脂类食品抗氧化添加剂,功能性食品添加剂以及在医药美容等领域所获得的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茶多酚性质提取工艺社会前景一、概述1、茶多酚的主要成分茶多酚属于芳香烃,可分为黄烷醇类、羟基-[4]-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
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多酚类总量的60%-80%;儿茶素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①。
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
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
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1]2、理化性质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分子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混合物,主要由儿茶素、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EGC(15%-20%)、L—ECG(10%-15%)和L—EC(5%-10%)。
1、物理性质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乙醇中;稳定性极强,在pH值4—8、250℃左右的环境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稳定,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1989年被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列入GB2760-89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
[2]2、化学性质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3、生理功能1、抗癌茶多酚能极强的清除有害自由基,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提高人体内酶的活性,从而起到抗突变、抗癌症的绿茶功效。
据相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益处。
2、防治心血管疾病①血脂、预防肝脏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抑制这种斑状增生,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3]②降血压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抑制转换酶活性的作用,因而可以起到降低或保持血压稳定的作用。
③降血糖茶多酚对人体的糖代谢障碍具有调节作用,能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④防治脑中风茶多酚有遏制过氧化脂质产生的作用,能消除血管痉挛,保持血管壁的弹性,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通过血管舒张使血压下降,从而有效地防止脑中风。
3、提高综合免疫能力①通过调节免疫球蛋白的活性,间接实现提高人体综合免疫能力、抗风湿因子、抗菌抗病毒的功效②抗变态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③舒缓肠胃紧张、止泻和利尿④进Vc的吸收,防治坏血病,多酚能够促进人体对维生素C的吸收,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坏血症。
4、其它保健治疗功效①抗脂质过氧化,预防衰老②对重金属盐和生物碱中毒的抗解作用③防辐射损伤,减轻放疗的不良反应④防龋固齿和清除口臭的作用⑤助消化作用⑥有助于美容护肤[4]二、提取工艺1、溶剂提取法将茶叶用极性溶剂浸渍,然后把浸取液进行液—液萃取分离,最后浓缩得到产品。
目前工业化生产主要采用此法。
产品收率5%~10%,产品纯度为80%~98%。
所用溶剂有丙酮、乙醚、甲醇、已烷及三氯甲烷等。
该法生产成本高,且易造成污染。
2、离子沉淀法用金属沉淀茶多酚,使其与咖啡碱分离,该方法使用了对人体有毒的重金属作沉淀剂,所以,用该法生产的产品难达到食品和医药行业的要求。
3、柱分离制备法凝胶柱、吸附柱和离子交换柱法。
此项技术的关键是柱填充料和淋洗。
研究表明,采用柱分离制备法,茶多酚得率在4%~8%之间,纯度可达98%,但柱填充料非常昂贵,而且淋洗时要用多种和大量有机溶剂,显然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以上传统方法均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产品无法在安全性、价格和纯度方面全部满足食品添加剂和医药行业的要求。
针对这些问题,经有关专家反复试验、成功地开发出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与传统提取、浓缩和萃取技术相结合,制备高纯度茶多酚新工艺。
该工艺既提高了茶多酚的纯度和得率。
又符合工业化生产对原料、溶剂使用、制作路线、生产过程安全性和产品颜色、产率、纯度诸方面的要求,有利于茶多酚更有效地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应用。
[5]三、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外有关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的利用途径已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油脂抗氧化作用:多酚是天然油脂抗氧化剂,其抗氧化活性优于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和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也优于VE,可广泛用于食品工业,用以防止和延缓脂质的氧化或酸败。
保护作用:多酚可防止天然色素和β-胡萝卜素的降解褪色,据称其效果比VC高出20倍。
除臭剂:由于茶多酚对除甲硫醇臭味有良好效果,日本已利用其制成除臭口香糖、香烟滤嘴,可去除和防止吸烟者口臭。
实验结果还表明,茶多酚对动物肠内产生恶臭的细菌也具有抑制效果。
抗氧化、延缓衰老:茶多酚可清除人体内过多的自由基,减缓人体衰老。
大量试验表明,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比VE还强,若与VC和VE配合还具有增效作用。
防龋作用:过去茶叶的防龋作用被认为是茶汤中“氟”的功效。
现在临床上又证明,茶多酚能强烈抑制致龋菌,明显减少菌斑和牙周指数,而对口腔中其他有益微生物没有影响。
抗菌、抗病毒:有人认为,茶多酚的抗菌作用在于多酚类物质能沉淀菌体蛋白,使菌体蛋白变性而失活。
利用茶多酚抗菌、抗病毒的原理,国外已将儿茶素用于空调机。
自1998年这种新型空调机上市以来,深受市场好评。
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茶多酚类化合物对有机体的脂肪代谢有重要作用,可明显抑制血浆和肝脏中胆固醇含量上升,具有促进脂类化合物从粪便中排出的效果,因此,它不但能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而且还有减肥的效果。
多种药理作用:茶多酚特别是儿茶素衍生物具有抑制癌细胞增生、抗癌、抗突变的效果。
此外,儿茶素衍生物还可减轻重金属对人体产生的毒害作用以及抗辐射作用。
美国一公司已利用此功能开发出粉底霜化妆品,产品标示的功能为预防紫外线辐射引起的皮肤癌以及预防皮肤的早期衰老。
其他:茶多酚用于鱼油制品中,能有效防止多烯酯及酸的过氧化分解,其抗氧化能力比VE更强;茶多酚油溶性乳化液用于食品调和油中,能有效地延长哈败诱导期,并显示出比粉剂更强的抗氧化能力。
四、就业思考与展望茶多酚的提取方法虽多,但目前应用较多的还是有机溶剂萃取法和金属离子沉淀法,所得产品具有潜在的毒害,因此需大力开发和推广高效、无毒、无污染的茶多酚提取新工艺。
从已报道的文献看出,大多数工艺的茶多酚提取率在10%以下,而茶叶中的茶多酚的含量一般为20%~30%,高的达30%以上,可见提取率还是较低。
因此,目前的这些生产工艺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如在浸提和精制过程中是否可以采取惰性介质保护,以避免茶多酚的氧化。
此外,由于茶多酚的极性较强,脂溶性差,使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过去常采用乳化技术增加其脂溶性,但乳化体系难以保持长期的稳定,而且对产品的澄清透明度有影响。
茶多酚的进一步改性,以增强其抗氧化能力的持久性也是值得非常关注的研究课题。
随着“绿色食品”的兴起,开发利用天然抗氧化剂已成为食品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而茶多酚作为新型天然抗氧化剂和生物学功能调节剂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
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确认了茶多酚天然抗氧化剂为我国食品添加剂之一。
茶多酚从天然的抗氧化剂发展到今天作为多功能的添加剂乃至保健品,是源于人们对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可以发现茶多酚的更多功能,而人们对其在数量及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将不断促进茶多酚提取技术的发展以及扩展茶多酚的应用范围。
五、参考文献:[1]熊何建,胡慰望,谢笔钧.茶多酚分离制备的新工艺[J].食品工业科技,1997,(6):32-34.[2]葛宜掌,金红.茶多酚提取新方法[J].中草药,1994,25(3):124-125.[3]徐向群,陈瑞锋,王华夫.吸附茶多酚脂的筛选[J].茶叶科学,1995,15(2):137-140.[4]郑尚珍,孟军才,王定勇.绿茶中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2(3):40-42.[5]王月慧, 丁文平. 大米淀粉凝胶储藏过程中消化特性的变化[J]. 食品科学, 2005, 1: 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