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介绍
生平简介
贝聿铭,1917年生于广 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 族,其父是中国银行创 始人之一------贝祖怡。 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 自小立志成为一名建筑 师。1935年远赴美国留 学,没有遵从父命学习 金融,而是依自己的爱 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 大学攻读建筑系,继而 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 大学学习建筑,1945年 学成,留校受聘为设计 研究所助理教授。
在贝聿铭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 材,贝聿铭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 威夷东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聿铭充分掌握 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 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贝聿铭摆脱密斯风格当 属甘乃迪纪念图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 出雕塑性的造型。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升到 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聿铭一生的 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 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 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 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 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 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 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 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 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 计”是贝氏的名言。
香山饭店
坐落在北京香山公园内新 建的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将现 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 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1979年, 贝聿铭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 工作。他以一贯的认真细致的 作风,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 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 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 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 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 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 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 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 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 外貌似乎很普通,就像一个内 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 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 抹的自然美。
在我看来,建筑设计的最伟大之处 在于融于自然。自然之美无可超越,因 而与自然相融合是诸多种艺术之中最为 高雅最为大气也是最为难得的。 如果将来我也可以着手做建筑设计 的话,我的目标就是努力实现建筑融于 自然,让建筑里面的人都有回归自然清 新朴实的感觉,让建筑外面的人都有心 旷神怡悠然宁静的感觉。即使做不到这 种理想的效果,也绝不能破坏自然环境。 我相信,只有保护自然,才能成就自我。 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造就自然与建筑的 和谐,就像美秀美术馆一样,那是我的 榜样!
卢浮宫院内的玻璃金字塔
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 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它国家著名建筑师。最后由 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 计方案 遴选抉择。结果,有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他设计用现代建筑 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 不料此事一经公 布,在法国引起了轩 然大波。人们认为这 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 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 格,「既毁了卢浮宫 又毁了金字塔」。但 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 议,还是采用了贝聿 铭的设计方案。
当然,除此之外,我还学 到了设计源于生活,也同样要 服务于生活。
贝聿铭老先生曾设计了很 多很受工薪阶层欢迎的大众化 公寓,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 用,这也是他的建筑设计中最 为人们称道的一点。 我不喜欢那些专为豪门贵 族设计的奢华作品。我觉得所 谓设计,应该尽可能让更多的 人感受到它的益处。作品不一 定要多么惊世骇俗,即使平平 淡淡也可以让更多人受益啊, 那么就有它存在的价值。
还有,设计需要有深切的 爱国情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贝聿铭虽常年居于海外,然而他对祖国 的一片深情,依然萦系于怀。中国传统的建 筑艺术在贝聿铭的心中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 苏州庭园的长廊曲径、假山水榭,尤其是建 筑屋宇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的格局,以 及光影美学的运用,在他数十年的建筑设计 生涯中都有轨可寻。 我相信任何优秀的设计都是饱含着深情 的,因而将来做设计一定要倾注真情并且结 合内心最深处的记忆,比如故乡,比如祖国。
贝聿铭杰作 展示及介绍
肯尼迪图书馆
真正使贝聿铭 声名远扬,跻身于 世界级建筑大师行 列的是对肯尼迪图 书馆的设计和建造。
1946年,为纪念已故
美国总统约翰· 肯尼 迪,决定在波士顿 港口建造一座永久 性建筑物——约 翰· 肯尼迪图书馆。
起初,肯尼迪家族在
一大群应选的一流 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据 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 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杰奎林的激赏。她断言: “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这座建 造了十五年之久。于1979年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 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
感
悟 与 示
启
从贝聿铭老先生的身上,我感知了很 多很多。 无论是他的作品、风格、还是设计理 念,都让我由衷的敬佩。他将中西方文化 底蕴完美地结合起来,并付诸大胆的构思 和巧妙的设计,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我最喜欢的是他设计的美秀美术馆, 如同童话中的神秘国度一般隐于群山之中, 真正融入了自然。据悉,这个设计最大限 度地保护了自然景观,同时再现了苏州园 林的记忆,岂一个美字了得……
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 是在1948年。这一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 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 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 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他们合作达十二年之 久。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 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 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 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 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 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 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因 此,费城莱斯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 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 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 服务的都市计划。在他的建筑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之际, 他设计的主力逐渐从都市改建和重建计划逐步转移到 巨型公共建筑物的设计。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 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 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 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 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 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 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 宫扩建工程、日本美秀美 术馆、中国香港中国银行 大厦、苏州博物馆等。 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 大师”。
最后
Hale Waihona Puke 我得到的启示是:做设计不是纸上谈兵, 需要脚踏实地进行实地考察。
贝聿铭先生每次做设计都会本着自己一向 认真细致的作风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勘查,甚至 走访很多地方来综合考虑。 我们将来做设计也必须谨记这一点:实践 出真知。只有真正地去做了才知道下一步该怎 样,今后该怎样。 只有脚踏实地做好调查准备,全面考虑, 才能胸有成竹地做出最好的设计。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 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 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 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 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 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 品更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 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 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 言。
苏州博物馆
博物馆新馆在整 体布局上,巧妙地借助 水面,与紧邻的世界文 化遗产拙政园、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 融会贯通,成为拙政园、 忠王府建筑风格的延伸 和现代版的诠释。”新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 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 景观———飞檐翘角与 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
然而,新的屋顶已被科技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玻璃 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 供导向。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 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光线的层次变化,让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新馆 与拙政园相互借景、相互辉映,它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许多人 反映,看新馆设计,越看越有味道,会感到一种震撼心灵的效果。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其实,在约翰· 肯尼迪图书馆建成的前一年--1978年,华盛顿国家艺 术馆东馆的设计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了。 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在「东馆」的开幕仪式上称,“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 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 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东望国会大厦,西望白宫。而它所占有的地形 却是使建筑师们倍伤脑筋的不规则四边形。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 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 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 阳光透过蜘蛛网似 的天窗,从不同的角度射 入,自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这座费时十年,耗资近亿 美元建成的“东馆”,被 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 满创意的结合”。
贝聿铭设计 建造的玻璃金字塔, 高二十一米,底宽 三十米,耸立在庭 院中央。它的四个 侧面由六百七十三 块菱形玻璃拼组而 成。总平面面积约 有二千平方米。塔 身总重量为二百吨, 其中玻璃净重一百 零五吨,金属支架 仅有九十五吨。 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 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 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人们不但不 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