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2020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2节诗体专攻Ⅰ从题材类别入手读

江苏省2020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2节诗体专攻Ⅰ从题材类别入手读

第二节诗体专攻
[备考导语]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

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明确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

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培养读懂古诗的能力,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把握古诗常见的题材特征,二要懂得古诗的语言特征,三要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Ⅰ.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
鉴赏诗歌时,我们总能发现有些诗歌题材相同。

由于题材相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

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爱情闺怨诗等几种类型。

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

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工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1.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导学号:】
晓至湖①上
[清] 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

②折:弯曲。

③景:影。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时要注意题目当中“丰富”一词的提醒。

可结合具体的诗句来分析诗人的情感,如“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稍见初日开”“安得学野凫”等句,清凉的晨雾,清淡的远山,清澈的湖水,清灵的野凫,构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晓湖之景。

表现了诗人平静闲适的心态,愿像野凫一样回归自然的情怀。

【答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①喜爱幽静,如“人意静”“寒雾生”等。

②亲近自然,如“临水”“稍见初日开”等。

③向往自由,如“学野凫”“逐清景”等。

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如“安得”。

2.边塞军旅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山丹①题壁
[明]杨一清②
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

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

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作简析。

【解析】尾联由实返虚,从眼前实景一下跳跃到回忆中的史实。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121年春,汉武帝以冠军侯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一千余里,杀折兰王,斩卢胡王,擒浑邪王子。

同年夏,霍去病又攻至祁连山,擒酋涂王。

诗人登临之处,正是古战场所在,所以他很容易就联想到这段“汉兵追寇”的史事。

诗人心里百感交集,产生了一句“沙场尤有未招魂”的感慨。

这句看似普通的感慨之语所表达的情感,也是多义的。

从一个方面解答即可。

【答案】(示例一)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因追求前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对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

(示例二)通过写古代将士战死沙场无人招魂,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

3.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导学号:】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
,泾水萦纡③
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 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 诗人在春日黄昏里,浏览秦国遗址,眼前一派衰草连天的景象,与昔日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怀古伤今之情油然而生。

“荒郊一望欲消魂”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泾水”“远村”“牛马”“春草”“古碑”“残阳”“黄沙”等意象渲染出了一幅故国荒凉图画,“不堪回首”的悲伤之情让人潸然泪下,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答案】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4.托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梅花
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本诗前四句描绘了梅花怎样的形象?
【答案】诗歌前四句描写了梅花初绽乍放、洁白如雪的形象。

她孤高绝俗,不畏寒霜,淡淡的香气中蕴含着铮铮气韵,连画家都难以淋漓尽致地表现。

5.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临江仙
[元]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注]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

红妆翠盖木兰舟。

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

一尊白酒寄离愁。

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李辅之是元好问的朋友。

齐州即东州,今山东济南。

济源,今河南济源。

作者写此词前三年曾与李辅之两次畅游济南大明湖。

从上下片的关系角度,简要分析词人的情感。

【解析】词的上片尽写初秋的大明湖,尽写美景是为了烘托人物。

词中的风流人物是指作者本人与友人李辅之。

统看上片,可见作者沉浸在对昔日的美好回忆之中。

如画的江山,风流的人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欣喜欢畅。

词的下片,在表达效果上与上片迥然不同。

下片与上片所写不同时、不同地,道出了与友人分别三年的思念。

“千里故人千里月”写两人的分离,“一尊白酒寄离愁”表达对辅之的离愁别念。

作者又借流水寄言,寄泪。

【答案】上片是回忆与李辅之游大明湖时的得意情景,下片是写与友人分别后只能借酒寄托离愁的现实,以美好回忆反衬今之离愁。

表达了词人对友人深深的相思之情。

6.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导学号:】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
汤式
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飘泊命。

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

一夜梦难成,三处[注]愁相并。

【注】三处:城头、江心和山顶。

(1)此曲首二句是怎样写游子与故乡的遥隔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曲中的鼓声、浪声、钟声对表现作者的情感有何作用?
【解析】(1)回答本题,要注意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来分析。

“一千里”是从空间上说的,“数日程”是从时间上说的,这样开头两句就从空间和时间上,极力描写与故乡的遥隔,从而抒发了作者流离漂泊的失意怅惘之情。

(2)一切景语皆情语,题干中的鼓声、浪声、钟声,既是景语,又是情语,它是作者心声的写照。

回答本题,要结合鼓声、浪声、钟声所产生的联想意义和它们在曲中所起的有关作用来回答。

【答案】(1)首二句分别从空间(一千里)和时间(数日程)上,极言游子与故乡的遥隔。

抒发了作者流离漂泊的失意怅惘之情。

(2)①写鼓声、浪声、钟声,既烘托出夜泊的环境,又写出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②鼓声易使人发出光阴蹉跎的感慨,浪声易使人联想起险恶的仕途人间,钟声更易激起人凄凉惆怅的落拓情怀。

③乡思本在睡梦中才能解脱,可现在鼓声、浪声、钟声却搅得作者难以入眠,其悲其哀更深一层。

(写出两方面即可)
7.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中是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的?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答案】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

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古诗题材类别总结一览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