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

2019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

请下载支持!2011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训练题汇编东海高级中学三、古诗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池鹤白居易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①。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销。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①风标,风度节操。

(1)诗歌里出现的乱鸡、鸬鹚、鹦鹉等形象,对塑造池鹤形象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

(5分)参考答案:这些形象起对比和衬托的作用。

(2分)乱鸡形象凸显了池鹤的风度和节操;鸬鹚的毛色污浊,和池鹤的毛白如雪对照,突出池鹤形象和品格的高洁;鹦鹉的娇弱和学舌无主见,突显了池鹤的自标高格和铮铮傲骨。

(3分)(2)尾联“思何事”三字耐人寻味,你认为池鹤所思应为何事?本诗托物言志,据此理解,这一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参考答案:丹顶鹤所思是自己何时(是否)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在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

(2分)尾联借丹顶鹤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的能施展自己才华的生活境界的向往,也隐含了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的愿望,同时又表达了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

(3分)三、古诗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千秋岁引①王安石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②,庾楼月③,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

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

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①此词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失败后的晚年作品。

②楚台风:宋玉《风赋》中说,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③庾楼月:《世说新语·容止》中说:庾亮在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楼赏月,据胡床咏谑。

⑴请概括说明这首词的上片是如何写景的,表达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心情,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5分)⑵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全词作简要说明。

(5分)参考答案:⑴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写出了一幅凄清哀婉、岑寂冷隽的秋光图。

(2分,只要答出两个角度即给2分)表现了久客异乡、思盼归家但又身不由己的思绪。

(2分)反衬或对比。

(1分)。

⑵①倦意官场(或被名利所缚),寄寓人在旅途的感叹;②对无拘无束的百姓生活的留恋与向往之情;③历经沧桑后欲寄情山水(或:心归自然)而不得的痛苦之情。

(一点2分,三点全答到得5分,意思对即可)三、古诗鉴赏(10分)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啰唝曲刘采春其一其二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莫做商人妇,金钗当纸钱。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⑴这两首诗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5分)⑵“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看似无理却又在情理之中,请做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⑴这两首诗均写出丈夫外出久而不归,家中妻子天天思念的情形,在感情的表达上,不直抒相思之苦,而从人物的心理变化及动作的描写上显露其情深,笔法新颖别致。

⑵“不喜”“生憎”的对象从事理上看是毫无道理,但它又有必然的联系。

因当初就是“秦淮水”和“江上船”把她的夫婿载走的,至今还没把他载回来,主人公怎能不怨恨这水和船呢?寥寥几笔,从其天真地埋怨水和船的心理变化刻画中,增强了感情的表达力量,这种埋怨之情正是强烈思念之情的外化,因而它又是在情理之中的。

三、古诗鉴赏(10分)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戴叔伦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1)诗歌的首联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2)“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来为人激赏,称其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薮》),请你说说其妙处。

(3分)(3)“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一句中既写到“悲”又提及“笑”,这样写是否矛盾?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说明。

(4分)参考答案:(1)“谁相问”,用设问的语气,交代诗人的处境。

这两句写出诗人长夜枯坐,举目无亲的孤独,这样写更能鲜明突出诗人除夕之夜的凄苦、寂寞之情。

(3分)(2)这两句形象地写出诗人身处异地,与家人远隔万里的难堪处境。

其中“一年将尽”、“万里未归”,构成对仗,把悠远的时间性、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种意绪茫茫、百感交集的情思。

(3分)(3)不矛盾。

前事可悲,今复可笑。

诗人“悲”的是往事不堪回首,而这“笑”字包含着对自我的嘲笑,也包含着对现实无奈的苦笑,其中含蕴着多少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慨不平。

这一“悲”一“笑”极为伤感。

(4分)三、古诗鉴赏(10分)⒐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吴融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

长安多杏树。

⑴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

(4分)⑵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⑴(4分)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

(2分)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2分)(乐景的介绍为1分,作者的感受为1分)【注】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⑵(6分)①惜春之情(1分)。

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1分);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1分)。

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1分)。

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1分);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1分)。

③故国之思(1分)。

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心忆念着的长安生活(1分),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1分),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三点任意答出两点即可给6分,但每点必须附带分析。

具体到每点,答出情感给1分,分析给2分)请下载支持!三、古诗鉴赏(10分)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李宣远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⑴“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3分)⑵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分)⑶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

(4分)参考答案:⑴傍晚。

(1分)“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

(2分,每点1分)⑵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3分,每点1分)⑶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4分,每点2分)三、古诗鉴赏(10分)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②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③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④。

【注】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

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

③西山寇盗:指吐蕃。

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⑴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5分)⑵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参考答案:⑴颔联写阔大悠远的自然景象,颈联写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2分)寄寓古今世事沧桑变幻、祈望国运久远的感慨。

(3分)⑵用典(借古讽今)。

(1分)①暗讽君王重用奸邪,昏聩误国;(2分)②表达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报国无门的抑郁与自遣之情。

(2分)三、古诗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南宋] 陈与义夜登小阁,忆洛阳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作此词时,作者住在浙江湖州。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

(4分)(2)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6分)参考答案:(1)①动静结合(1分)。

②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和豪英坐饮、流水无声、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3分)动静结合:碧空中,月色迷蒙;花丛中,树影斑驳(静);午桥上,豪英坐饮(动);长河中,流水无声(有动有静);杏花里,笛声阵阵(动)。

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2)从洛阳旧游到现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2分);从昔日与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2分);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2分)三、古诗鉴赏(10分)⒐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唐)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唐)张潮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⑴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形象有所不同。

请简要说明。

(4分)⑵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⑴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1分)、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1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1分)、勇敢(1分)的采莲姑娘。

⑵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2分,“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写“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2分)。

③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2分,如写“动作描写”给1分)。

三、古诗鉴赏(10分)⒐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闽中秋思杜荀鹤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

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

⑴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试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简析“炼字”这一技法。

(4分)⑵“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文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

本诗在抒写内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参考答案:⑴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二词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

(答四组字词1分,分别点出作用3分,共计4分)⑵本诗全篇的抒情方式(手法)是乐景哀情。

(2分)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之萧瑟。

末一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

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作者乡思愈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