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优秀课件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文章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 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 者观点?
“不拘于时”、“学于 余”、“能行古道”。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 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 “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 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句读( dòu ) 经传( zhuàn ) 传道( chuán ) 近谀(yú ) 贻(yí)之 长幼(zhǎng )
或不焉( fǒu ) 从师(cóng) 聃(dān )、冉(rǎn ) 蟠(pán )
苌弘(cháng )
须臾(yú )
自读课文第一段: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1、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 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 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 道理。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议论文体,属议论文范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 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 等都属“说”一类文体。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 事物的见解。本文阐述的是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 法。
对象 1
从师的态度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结果 圣益圣 愚益愚
论述 中心
纵 比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2
3
自 比
横 比
于其子
于其身 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
择师而教之
耻师 不耻相师
小学
大遗 士大夫之智 不及巫医乐 师百工之人
通过正 反对比, 论证了 从师学 习的重 要性。
士大夫之 曰师曰弟子 …群聚而笑 族 之
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 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 点?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 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 指导后人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 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 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 动的领袖,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提出“文以载 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2、表明教师作用的句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惑也。
3、表明从师必要性的句子: 人非生而知之者…… 终不解矣。
4、表明从师标准的句子: 生乎吾前……夫庸知其 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表明择师原则的句子: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自读课文第二段:
为抨击“耻学于师”的现象,作者 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 综观全文,观点很清楚了:“学者 必有师”。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 和择师的标准;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 师 分 论 点 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欲人之 无惑也难矣
Hale Waihona Puke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 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 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
圣人无常师
结 不拘于时 论 能行古道
2.第一自然段①人为什么要从师? ②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3. 第二自然段①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相 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②接着,本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 样的一个事实? ③本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 样做的? 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④通过以上三组对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用原 文回答。 4.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5.文章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 作者观点? 6.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7. 《师说》怎样体现了“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8.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 者的封建意识?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 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 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 蟠倡导从师。
2、《师说》怎样体现了“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唐“古文运动”倡导: ①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师说》将“学者有师”、“尊师”、“重道”的 思想通过第一段的正面阐述、第二段正反对比论证、 第三段的例证得以系统而严密的阐发,是文(形式) 道(内容)统一的典范。 ②作家人面对现实,表见解、抒真情。《师说》针 对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恶习,进行了大胆的挑战, 提出了进步的师道见解。 因此,《师说》是唐“古文”的代表作。
“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种与内容 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 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 汉散文文法。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 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骈文的浮靡文风而发 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 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 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 俪文章。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言贵创新 , 词必己出”。
唐宋八大家
• • • • 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苏轼、苏辙、 曾巩、王安石
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 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 有官可做。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 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说:“由魏晋 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 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 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 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 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 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师
说
韩 愈
•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 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 称“韩昌黎”。他幼年贫穷, 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 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曾 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 (今广东潮州)刺史、国子监 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 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 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 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