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黄童幼童头发黄色,故以“黄童”称谓幼年儿童。

“黄童白叟,踊跃欢呀。

”(韩愈《元和圣诗》)绿鬓青少年头发乌黑发亮,所以用“绿鬓”代称青少年。

“沉复落红颜,蝉声摧绿鬓。

”(唐代乔知之《从军行》)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用“斑白”称代老年。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齐桓晋文之事》)此外,“白首”、“皓首”、“华首”、“二毛”、“华发”,也是以老人头发花白而称。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黄发老人头发复黄,是长寿的象征,因以“黄发”称谓老年。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发秃老人头发光秃,故用来称谓老年。

“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祭妹文》)垂髫“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垂髫”代指儿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总角古代儿童头上的两个发髫向上分开,形同兽角,故以“总角”,代称儿童时代。

“这院门上也有四个才总角的小厮。

”(《林黛玉进贾府》)束发古代男孩成童(十五岁)时束发为髻,故以“束发”代称成童。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项脊轩志》)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

”(《林黛玉进贾府》)红颜青年人脸色红润有光泽,所以用“红颜”代称青年,又特指年轻美貌的女子。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李白《赠孟浩然》)苍颜灰白的脸色,代指老年。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醉翁亭记》) 鲐背老人皮肤枯燥,身上生出老人斑如鲐鱼背,故用“鲐背”称谓老年。

生齿男孩出生后八个月,女孩七个月开始长出牙齿,故用“生齿”称代七、八个月的婴儿。

“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户籍)。

”(《周礼•秋官•司民》)龀男孩八岁、女孩七岁脱去乳齿,长出恒齿。

“龀”是换牙,指七、八岁。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刚换牙),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稚齿幼童齿嫩,故以“稚齿”称代儿童。

“昆弟斑白,儿童稚齿。

”(《晋书•潘岳传》)齿危老人牙齿松落,因此用“齿危”谓老年人。

“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

” (《祭妹文》)汤饼之期古俗,婴儿出生三日设宴招待亲友,叫“汤饼筵”或“汤饼宴”、“汤饼会”,后以“汤饼之期”代称婴儿出生三月。

成名古俗,孩子出生三个月,父母为其取名,因称婴儿三月为“成名”。

“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焉。

”(《周礼•地官•媒氏》)笄年古代女子十五岁时举行成年之礼,结发插笄。

“笄年”就是女子初加笄之年,又叫“及笄”,即十五岁。

“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

”(白居易《对酒示行简》)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而加冠,行成人之礼,因以“冠”指男子二十岁。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冠者五六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冠读guàn)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时男子二十成人,初加冠,体还未壮,故称弱,“弱冠”就是刚成年的男子,二十岁左右。

“予弱冠粤行。

”(《祭妹文》)襁褓“襁”本系背负婴儿的背带,“褓”本系包裹婴儿用的小被,用“襁褓”比喻幼小的年龄。

“曾孙虽在襁褓。

”(《汉书•宜帝纪》)雏初生之鸟叫雏,用“雏”比喻幼儿。

“丈夫生儿有如此二雏者。

”(杜甫《徐卿二子歌》)黄口雏鸟口角黄色,而幼童稚嫩如同雏鸟,故用“黄口”比喻幼儿。

“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

”(《淮南子•汜论》)豆蔻或称“豆蔻年华”。

女子十三四岁,娉娉婷婷,如豆蔻初放,因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姜夔《扬州慢》)青春本谓“绿色的春天”之意,用来比喻青年时代。

“予涉素秋,子登青春。

”(西晋潘尼《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华年像花一样美妙的年龄,比喻青年。

“华”通“花”。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垂胡胡,兽颔下垂的肉,老人颔皮松弛下垂,故用“垂胡”比喻老年。

“身世蚕眠将作茧,形容牛老已垂胡。

”(陆游《七十》)素秋本指秋季。

古代五行说,以金配秋,其色白,故称素秋。

秋天景色凋零肃杀,因以素秋比喻晚年。

例见“青春”条。

龟鹤相传龟鹤皆有千年之寿,因以比喻长寿。

“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

”(郭璞《游仙》)周晬婴儿满一岁。

“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祭妹文》)生小童年。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孔雀东南飞》)裹头男子成年后裹头巾,“裹头”表示成年。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兵车行》表示官职变动的词(一)、表示征召、举荐官职的。

①举(举荐)辟(招用)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②征(征召。

特指君招臣)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二)、表示任命官职的。

①拜(授予官职)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三)、表示提升官职的。

①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梁启超《谭嗣同》)②陟(提升,提拔)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③升(提升)旋升宁夏道。

(梁启超《谭嗣同》)○4拔(提拔)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陈情表》“入”(入京为官),有时也可表升官,与“出”相对(四)、表示降低、罢免官职的。

①谪(贬官,降职并外放)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②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贬连州刺史。

(《旧唐书刘禹锡传》)③黜(罢免官职)黜:废,贬退。

柳宗元《封建论》:“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④夺(削去、罢免)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高启《书博鸡者事》)(五)、表示官职调动的。

①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②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③调(调动、调迁)调为陇西都府。

(班固《汉书袁盎传》)④迁(调动改派。

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白居易《琵琶行》)⑤放(京官调任地方官)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梁启超《谭嗣同》)⑥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六)、兼职、代理类:1、兼:兼任。

《指南录后序》:“余除右丞相兼枢密史。

”2、领:兼任。

《晋书袁乔传》:“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3、行:代理官职。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行奋武将军。

”4、署:代理、暂任。

《汉书王尊传》:“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

”5、权:暂代官职。

《刘公嘉话》:“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表示时间的词一、表示过去时间的“昔、向、曩”意思是“过去”、“从前”,都是副词。

例如:“昔作女儿时”(《孔雀东南飞》);“向之寿民”(《察今》);“曩与吾祖居者”(《捕蛇者说》)。

“初、始”意思是“当初”,都是副词。

例如:“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燕赵之君,始有远虑”(《六国论》)。

“已、既”意思是“已经”,“既”也可以翻译成“……之后”,都是副词。

例如:“舟已行矣”(《刻舟求剑》);“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曾、尝”意思是“曾经”,都是副词。

例如:“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适、向”意思是“刚才”,都是副词。

例如:“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

二、表示现在时间的“今”意思是“现在”,名词。

例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方”意思是“正”、“正在”,副词。

例如:“方欲行”(《狼》)。

“会”意思是“恰巧”、“正好”,副词。

例如:“会宾客大宴”(《口技》)。

三、表示将来时间的“将、行将、欲”意思是“将要”,“且”意思是“将要”、“将近”,都是副词。

例如:“公将战”(《曹刿论战》);“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四、表示较长时间的“长、久”意思是“长久”,形容词。

例如:“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始尔未为久”(《孔雀东南飞》)。

“常、每、辄”意思是“经常”,副词。

例如:“千里马常有”(《马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辄倾数家之产”(《促织》)。

“素”意思是“一向”,副词。

例如:“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五、表示时间快速、短暂的“立、即”意思是“立即”,副词。

,例如:“立诛杀曹无伤”(《鸿门宴》)“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遽、亟”意思是“急忙”、“赶快”,副词。

例如:“遽扑之”(《促织》);“趣越兵亟入关”(《陈涉世家》)。

•“俄、俄而、俄顷、少顷、少时、少间、须臾、斯须”意思是“一会儿”副词。

例如:“俄见小虫跃起”(《促织》);“俄而千百人大呼”(《口技》);“俄顷风定云墨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少时,一狼径去”(《狼》);“少间,帘内掷出一纸片”(《促织》);“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斯须就毙”(《促织》)。

“食顷”意思是“一顿饭工夫”。

例如:“食顷,帘动”(《促织》)。

“暂”意思是“暂时”,副词。

例如:“卿但暂还家”(《孔雀东南飞》)。

•“旋、寻、未几、无何、既而、已而”意思是“随即”、“不久”,副词。

例如:“旋见鸡伸颈摆扑”(《促织》);“寻病终”(桃花源记》);“未几,夫购声起”(《口技》);“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既而敌行益迩”(《冯婉贞》);“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六、表示时间终止的“终、竟、迄、卒”意思是“终于”,副词。

例如:“赵亦终不予秦壁”(《廉颇蔺相如列传》);“竟杀蛟而出”(《周处》);“迄无济”(《促织》);“卒相与欢”(《廉颇蔺相如列传》)。

七、表示特定时间的“曙、质明”意思是“天刚亮时”、“黎明”,名词。

例如:“自昏达曙”(《促织》);“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

“朝、旦、晓、夙”意思是早晨,名词。

例如:“朝晖夕阳”(《岳阳楼记》);“旦辞爷娘去”(《木兰诗》);“晓驾炭车辗冰辙”(《卖炭翁》);“夙夜忧叹”(《出师表》)。

“亭午”意思是“正午”,“夜分”意思是“半夜”,都是名词。

例如:“自非亭午夜分”(《三峡》)。

“旦日、翌日”意思是“明天”、“第二天”,名词。

例如:“旦日飨土卒”(《鸿门宴》);“翌日送宰”(《促织》)。

“他日”意思是“另外的一天”、“有一天”,“后日”意思是“以后的一天”、“改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