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郭沫若专题答答疑

郭沫若专题答答疑

郭沫若专题答答疑2003年3月13日李平问:郭沫若与鲁迅算是同时代的人吗?答:鲁迅生于1881年,郭沫若生于1892年,虽然比鲁迅小11岁,但是,他们不仅在人生的道路上,而且在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等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活跃着许多后来都声名显赫的“海归派”人士,其中,主要有以周氏兄弟(鲁迅和周作人)为代表的“东洋派”,和以胡适、徐志摩为代表的“西洋派”。

我们知道,新文学中与“文学研究会”并驾齐驱的创造社,就是郭沫若和郁达夫等留日学生在东京创办的。

因此,他们也应该属于“东洋派”。

鲁迅是1902年到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是1914年到日本留学的,虽然他到日本的时间比鲁迅晚了12年,但是,那时他22岁,与鲁迅一样,大概也是在20刚出头的青年。

而且,在科学救国思想影响下,鲁迅到日本是为了学习医学,郭沫若一样也是学医。

因此,他们都经历了一个“弃医从文”的过程。

虽然,郭沫若是从1916年开始文学创作的,而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文言小说)《怀旧》创作于1911年,郭沫若开始创作的时间则比鲁迅要晚5年,但是,他们在新文坛上崭露头角的时间则相差无几。

鲁迅的成名作应该算是他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而郭沫若的成名作则应该算是他发表的第一部诗集《女神》第二辑中的代表性作品,如《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等,这些作品是1919年郭沫若在日本得知“五四”的消息之后,进入自己创作的第一个“爆发期”,并于1920年初开始在国内(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陆续发表的。

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因为里边有好几部“诗剧”形式的作品,当时称为“剧曲诗歌集”)1921年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比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还早2年。

更为重要的是,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而郭沫若则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人”。

在一般情况下,相差十岁可以算是两代人,但由于他们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造就出来的“时代英雄”,因此,应该算是同时代的人。

问: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在当时是有名的报刊吗?答:《时事新报·学灯》与《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民国日报·觉悟》一起,被称为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四大副刊”。

问:鲁迅有一部小说集叫《彷徨》,郭沫若也有一组诗叫《彷徨》,这是为什么?答:问得好!我们知道,鲁迅一共有三部小说集,前两部《呐喊》和《彷徨》是关于现实题材的,后一部《故事新编》是关于历史题材的。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的作品大多创作于1922年以前,取名“呐喊”,意思很明显,就是说作者自己受到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的作品,大多创作于1924-1925年,取名“彷徨”,意思也很明显,那是因为1923年以后,五四运动就进入了低潮期,革命的中心南移,新文化阵营内部也出现了分化,正如鲁迅自己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

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

”后来鲁迅还专门写了一首《题〈彷徨〉》的小诗,对自己当时的心境作了注释:“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郭沫若在创作《凤凰涅槃》、《天狗》等作品时,正值五四运动的高潮期,所以他的诗情就如“爆发的火山”。

正如他自己所说:“在1919年的下半年和1920年的上半年,便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

”当时,郭沫若在日本,海这边的祖国在他的想象中就如“一个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可是,当他于1923年回国后,看到的却是“满目都是骷髅,满街都是灵枢”,再加上“五四”的落潮,于是,他也写下了《彷徨》(十首)和《天上的街市》等与《女神》风格完全不同的低沉而优美的作品,这些作品后结集为《星空》(诗歌、戏曲、散文集)出版。

其实,不仅仅是鲁迅和郭沫若,当时新文化运动中先锋们大多经历了一个由呐喊到彷徨的过程。

问:创造社主要还有谁?他们的主要刊物有什么?答:除郭沫若外,还有小说家兼散文家郁达夫、文学理论家成仿吾、小说家张资平、戏剧家田汉等。

主要刊物有1922年创办第一份刊物《创造季刊》和后来陆续创办的《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的副刊)和《创造月报》、《文化批判》等。

问:成名之后,郭沫若与鲁迅所走道路有什么不同?答:起码在两个方面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首先,郭沫若与日本的联系比鲁迅要多得多。

1923年,郭沫若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后,与日本妻子安娜和三个孩子回国,1924年4月再赴日本,同年11月回国。

此后又多次返回日本,而鲁迅则从此没有再回过日本。

其次,郭沫若几乎一直活跃在文艺和政治两个大舞台上,而鲁迅在辞去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科的官职后,再也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

郭沫若也在大学里呆过,1925年,他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文科学长,这期间创作有《聂嫈》等3部历史剧。

但这之后,几乎一直周旋于社会舞台上。

1926年弃文从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兼行营秘书长。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七人主席团成员、总政治部主任与宣传委员会主席,经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失败后流亡香港、上海、日本。

1928年倡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参加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并出版有《前茅》、《恢复》两部诗集。

1937年从日本秘密回国,参加抗日战争,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出版有诗集《战声集》。

1940年第三厅解散,另建文化工作委员会,任主任,创作有《屈原》等6部历史剧。

1949年后,任文联主席等行政职务,并创作有《武则天》和《蔡文姬》两部历史剧和《百花齐放》等诗集。

问:郭沫若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答:郭沫若一生著述甚丰,作为一个文化名人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文学、历史学和考古学三个方面,而在文学上则主要以诗歌和戏剧著称,此外,也创作过一些有影响的小说。

郭沫若的诗歌成就主要体现在“五四”时期。

比较重要的诗集有5部:最重要的是《女神》。

这部诗集共分3辑。

第1辑为三部诗剧《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湘累》。

第2辑为爆发期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等具有“五四”时代精神的作品;第3辑为“五四”前后的作品。

此外,还有《星空》和《瓶》两部“彷徨”时期的作品和《恢复》和《前茅》两部“革命”时期的作品。

虽然,郭沫若的诗歌诗歌伴随着他多彩的一生,但他在“五四”之后,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诗歌创作,不但没有给他带来荣誉,反而有损于他的英名。

郭沫若戏剧创作的历史几乎是同他的诗歌创作同时开始的,因为他最早的诗剧同时具有诗歌和戏剧的特点。

《女神》中的《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湘累》、《凤凰涅槃》,以及《星空》中的《孤竹君之二子》等,都是以诗剧形式出现的。

而郭沫若戏剧创作的主要成就则体现在历史剧的创作中:在20年代有3部:《聂嫈》、《王昭君》、《卓文君》,后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40年代有6部,其中,4部以“战国”为题材:《屈原》、《棠棣之花》(根据20年代的同名诗剧改编)、《虎符》、《高渐离》;2部以“元末”和“明末”为题材:《孔雀胆》、《南冠草》;50年代有2部:《蔡文姬》、《武则天》。

创造社作家在小说方面的创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如郁达夫的《沉沦》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及创造社作家在抒情体小说方面的贡献等。

在创造社作家中,郭沫若的小说不如郁达夫的成就大,但也具有典型的创造社小说的特点,在自叙小说方面:主要有《漂流三部曲》等;在寄托小说方面主要有《牧羊哀话》等。

所谓“自叙小说”,其实就是受日本“私小说”影响的一种自传体小说,又称“身边小说”。

所谓“寄托小说”,则是借古代和外国的人物和事件,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的一种抒情性小说。

郭沫若的寄托小说在精神上与郭沫若的诗歌和历史剧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虽然郭沫若的创作表现出诗歌、戏剧和小说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创作方法和美学理想上,却是三位一体的,都是为了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

问:应该如何看待《女神》的文学史地位与人们现在对郭沫若诗歌的评价?答:我们知道,郭沫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是由《女神》奠定的,而《女神》的文学史地位一直是大家公认的:是最能体现“五四”的时代特色,标志着新诗初期创作最高成就的现代诗歌经典。

人们现在对郭沫若诗歌的评价,出现了一个“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普通读者评价不高,另一方面文学史家却评价很高,在教材中称为“两极阅读现象”。

问:在郭沫若诗歌的学习中,为什么会出现“两极阅读现象”?答:出现这种“两极阅读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时代的隔膜”,不同时代的文化语境对人们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时代的隔膜”的产生,除了读者常常不能做到“回到历史现场”的原因外,主要还在于不能做到“知人论事”,将自己对郭沫若以文化名流的角色从事政治和社会活动以后的种种表现的不满情绪,特别是对他的“多变”与“趋时”的反感,带入了阅读之中。

也就是说,由于“时代的隔膜”,对诗人所作所为无法理解,更难以宽容。

二是由于“诗歌审美潮流的变迁”,人们对经典文学作品存在着两种的不同读法,即“专业读法”(文学史读法)和“非专业读法”(欣赏性读法)。

所谓“诗歌审美潮流的变迁”,实际上也是“时代的隔膜”在审美领域里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现象其实不仅存在于大家对郭沫若隔膜,还普遍存在于对历史经典的隔膜之中。

其主要原因则主要在于缺乏“历史的眼光”,或者说就是只偏重于自己的欣赏感觉,不太顾及“历史的链条”。

问:怎样才能在学习中克服“两极阅读现象”?答:这也是学习“郭沫若专题”的另一个难点。

我个人以为,可能借助“三步阅读法”。

而在做到很好地借助“三步阅读法”,首先,要了解所谓“三步阅读法”的含义,将直观感受、设身处地与名理分析这“三步阅读”的方法结合起来;其次,注意总结每一步阅读时对读“经典”的不同感受;第三,以自己对“《女神》在‘五四’时期成为经典的原因”这个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为基础,重点阅读几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天狗》、《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晨安》等。

向大家推荐这几乎作品,一是因为它们在《女神》中最具代表作,二是因为有在教材和“作品选”中选录了这些作品。

问:对于郭沫若研究的主要情况,重点应掌握什么?答:在20-40年代,重点了解三个内容,一是闻一多发表在《创造周报》上的两篇论文:《〈女神〉的时代精神》和《〈女神〉的地方色彩》,二是蒲风的《论郭沫若的诗》,三是周扬的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的带有“历史定位”性质的《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在50-60年代,重点了解两个内容,一是楼栖的专著《论郭沫若的诗》,二是张光年的论文《论郭沫若的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