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肺癌的病理学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特点?分类:一、按解剖学部位分类:中央型肺癌、周围型肺癌。
二、按组织学分类(一)小细胞癌(二)非小细胞癌:1.鳞状上皮细胞癌(简称鳞癌)2.腺癌 3.大细胞癌临床表现:一、由原发肿瘤引起的症状(1咳嗽(2咯血(3喘鸣(4胸闷、气急(5体重下降(6发热. 二、肿瘤局部扩展引起的症状(1)胸痛(2)呼吸困难(3)咽下困难(4)声音嘶哑(5)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6)Horner综合征三、由癌肿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1.肺癌转移至胸、中枢神经系统时,可发生头痛、呕吐、眩晕、复视、共济失调、脑神经麻痹、一侧肢体无力甚至半身不遂等神经系统症状。
严重时可出现颅内高压的症状。
2.转移至骨骼,特别是肋骨、脊椎骨、骨盆时,则有局部疼痛和压痛。
3.转移至肝时,可有厌食,肝区疼痛,肝肿大、黄疸和腹水等。
4.肺癌转移至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常是肺癌转移的部位,可以毫无症状,病人自已发现而来就诊。
典型的多位于前斜角肌区,固定而坚硬,逐渐增大、增多,可以融合。
淋巴结大小不一定反映病程的早晚,多无痛感,皮下转移时可触及皮下结节。
四、癌肿作用于其他系统引起的肺外表现包括内分泌、神经肌肉、结缔组织、血液系统和血管的异常改变,又称副癌综合征。
有下列几种表现:1.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2.异位促性腺激素3.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物4.分泌抗利尿激素5.神经肌肉综合征6.高血钙症7.类癌综合征。
治疗:小细胞肺癌多选用化疗和放疗加手术,非小细胞肺癌首先选用手术,然后是放疗或化疗。
5、试述肺癌的鉴别诊断。
一、肺结核:肺结核球、肺门淋巴结结核、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二、肺炎。
三、肺脓肿。
四、纵隔淋巴瘤。
五、肺部良性肿瘤。
六、结核性渗出性肺炎。
6、肺结核治疗原则:小细胞肺癌多选用化疗和放疗加手术,非小细胞肺癌首先选用手术,然后是放疗或化疗。
7、常用肺结核治疗药物的常见的副作用。
1胃肠反应.2药物性肝炎.3白细胞减少.8、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概念。
CAP(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HAP(即NP,医院获得性肺炎):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内发现的肺炎。
9、试述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符合以下1项主要标准或3项次要标准以上者。
主要标准:①需要有创机械通气②感染性休克需要血管收缩剂治疗。
次要标准:① RR>30次/分;② PaO2/ FiO2<250 ;③多肺叶受累;④意识障碍/定向障碍;⑤氮质血症(BUN ≥ 20mg/dl);⑥白细胞减少(WBC<4.0×109/L);⑦血小板<10.0×109/L;⑧T < 36℃;⑨低血压需要强力的液体复苏。
13、间质性肺炎诊断思路?病史、胸部影像学检查、肺功能、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查、肺活检、全身系统检查。
16、试述心源性哮喘和支气管哮喘的鉴别诊断要点。
心源性:常夜间突然发作,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坐时减轻。
体检心脏扩大或心脏杂音,双肺底湿罗音。
支气管:任何时候均可发作,坐位时症状无改善,体检可闻及广泛哮鸣音。
17、结核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
结核性胸腔积液和癌性胸腔积液鉴别发病年龄年龄较轻年龄较大胸水外观多为草黄色多为血性胸水增长速度慢快癌细胞阴性阳性LDH 200~400U/L >500U/LPH <7.3 >7.4ADA >45 U/L <45 U/LCEA 阴性阳性染色体整倍体非整倍体胸膜活检结核肉芽肿肿瘤组织18、渗出性胸腔积液和漏出性胸腔积液的鉴别。
鉴别要点漏出液渗出液原因非炎症所致炎症,肿瘤,理化刺激外观淡黄可为血性,脓性,乳糜性等透明度透明或微浑多浑浊比重<1.018 >1.018凝固不自凝能自凝粘蛋白定性(—)(+)蛋白定量<25g/L >30g/L胸液蛋白/血清蛋白<0.5 >0.5LDH <200U/L(高于血清正常高限三分之二)>200U/L胸液LDH/血清LDH,胆红素<0.6 >0.6Glu定量与血糖相近常低于血糖水平胆固醇<1.56mmol/L 常>1.56mmol/L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间皮细胞为主根据不同病因,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为主细菌学检查阴性可找到病原菌19、何谓Light标准?符合以下任何一条为渗出液:1.胸腔积液/血清蛋白比例>0.5;2.胸腔积液/血清LDH比例>0.6;3.胸腔积液LDH水平>2/3血清正常值高限。
20、气胸的临床分类?闭合性气胸、交通性气胸、张力性气胸。
21、特发性气胸最常见的发病原因?常见病因:肺尖部位胸膜下肺大泡(SB)破裂。
22、支气管扩张的临床表现?症状:1.慢性咳嗽、大量浓痰;2.反复咯血;3.反复肺部感染;4.慢性感染中毒症状。
体征:典型体征为两肺下方持续存在的粗、中湿罗音。
结核性支扩湿罗音常位于肩胛间区。
咯大量脓痰者常有杵状指、趾。
23、支气管扩张的治疗原则:1.治疗基础疾病;2.控制感染;3.改善气流受限;4.清除气道分泌物;5.外科治疗。
1、如何正确理解“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功能不全”两词的含义。
充血性心力衰竭:通常指伴有肺循环和(或)体循环被动充血的临床症状的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不一定全是心力衰竭,临床上“心功能不全”一词常用来表明经检查提示心脏舒缩功能已经不正常,而尚未出现临床症状的状态。
2、试述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因。
1.心血管因素:容量负荷过重、心肌收缩力减弱、梗阻性病变。
2.非心血管因素: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贫血、脓毒败血症、甲亢、维生素B1缺乏、电解质紊乱及缺氧等。
3、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衰有哪些临床表现。
症状:1.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①劳累性呼吸困难②端坐呼吸③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④急性肺水肿;2.咳嗽、咳痰、咯血;3.乏力、疲倦、头昏、心慌;4.少尿及肾功能损害。
体征:肺部湿性罗音、心脏体征。
4、什么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和目的,简述其治疗方法。
原则和目的:(1、防治原发病,消除诱因(2、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功能(3、改善组织供氧和心肌代谢。
治疗方法:病因治疗、一般治疗、药物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及不可逆性心力衰竭治疗。
5、原发性心肌病定义及分型。
定义:伴有心功能障碍的心肌疾病。
分类:①扩张型心肌病(DCM);②肥厚型心肌病(HCM);③限制型心肌病(RCM);④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
6、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
针对心衰与心律失常,避免致病情恶化的因素。
具体措施:①利尿②扩血管③强心④抗心律失常⑤β受体阻滞剂⑥DDD型或双心室心脏起搏器⑦心脏移植7、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
原则:弛缓肥厚的心肌,防止心动过速,抗室性心律失常。
具体措施:①钙通道阻滞剂②β受体阻滞剂③DDD型起搏器治疗④消融肥厚的室间隔,新开展项目⑤切除肥厚的室间隔,属极少数8、特异性心肌病:指伴有特异性心脏病或特异性系统性疾病的心肌疾病。
13、试述二尖瓣狭窄的临床表现。
症状:一般在二尖瓣中度狭窄(瓣口面积〈1.5c ㎡〉时始有明显症状。
呼吸困难、咯血、咳嗽、声嘶。
体征:二尖瓣面容;心尖区第一心音亢进、开辦音;心尖区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分裂;Graham Steell杂音。
14、试述二尖瓣狭窄的并发症:心房颤动、急性肺水肿、血栓栓塞、右心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
17、试述冠心病的分型?急性冠脉综合症:不稳定心绞痛、非ST抬高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性心绞痛。
慢性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冠脉正常心绞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缺血性心肌病。
18、何谓急性冠脉综合症?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
19、简述急性心梗的心电图演变?特征性改变:有Q波心肌梗死者:1.病理性Q 波;2.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3.T波倒置. 无Q波心肌梗死者:无病理性Q波,相应导联ST段压低≥0.1mV.20、简述冠心病的3级预防?一级预防:主要是通过控制易感因素,从而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二级预防:目的是在一级预防的基础上防止心绞痛发作和心肌梗死的发生。
三级预防:其目的是在一、二级预防的基础上,预防心肌梗塞的并发症及预防再梗塞。
21、简述急性心梗的溶栓再通指征?①胸痛2h内迅速缓解或消失;②2h内抬高的ST段迅速回降>50%或恢复至等电位;③血清心肌酶CK-MB峰值提前至发病后14h以内;④2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⑤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原来闭塞的血管恢复前向血流。
22、试述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75%以上而管腔尚未完全闭塞,长度<15mm的病变,左室收缩功能正常,运动试验阳性,病史较短的稳定型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可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治疗。
PTCA 是将带有球囊的特制导管插入置于狭窄部位,通过球囊的机械压力挤压斑块使其碎裂,病变血管壁组织伸展延长,血管内径增大,血流增加,心绞痛发作可减少或消失,近期疗效良好。
23、高血压危象的定义及处理原则。
定义:是发生在高血压患者病程中的一种特殊临床现象,它在高血压基础上,某些诱因使周围小动脉发生暂时性强烈痉挛,引起血压进一步的急剧升高,而出现的一系列高血压危象的表现。
处理原则:1.迅速降低血压(可静脉使用硝普钠、硝酸甘油、尼卡地平等);2.控制性降压(24小时内降低20-25%,48小时内不低于160/100);3.合理选择降压药物(硝普钠);4.避免使用的药物:如利血平,强力的利尿降压药1.肝性脑病的概念及诱因。
概念: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又称肝性昏迷(hepatic coma )。
诱因:1.上消化道出血。
2.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
3.高蛋白饮食。
4.催眠镇静药、麻醉药。
5.便秘。
6.尿毒症。
7.外科手术。
8.感染。
2、阐述氨中毒学说和r- 氨基丁酸/苯二氮卓(GABA/BZ)复合体学说。
氨中毒学说:氨增高后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先和α-酮戊二酸结合成谷氨酸,进而谷氨酸与氨生成谷氨酰胺。
这不仅消耗ATP ,且影响柠檬酸循环,减少ATP 的形成,导致脑内能量代谢的障碍。
但单纯的氨中毒并不直接引起昏迷,它产生中枢神经兴奋反应,表现为过度的运动和抽搐前状态,最后才导致昏迷。
r- 氨基丁酸/苯二氮卓(GABA/BZ)复合体学说:3、试述肝性脑病的临床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