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的知识点整理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岳阳楼记 》 一、生字注音 谪(zhé)守/朝晖(huī)夕阴/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淫(yín) 雨/心旷神怡 (yí) /皓 (hào) 月/宠辱偕 (xié) 忘/潜行 (qián) /浩浩汤汤 (shāng) /潇(xiāo)湘/属( zhǔ 同“嘱”) 二、重点解词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
制,规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际:涯, 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
晖,日光。
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备,详尽。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 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
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
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 岸上的小草, 小洲上的兰花。
长烟一空: 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一, 全。
何极:哪有穷尽。
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
把,持、执。
微斯人: 没有这种人。
微, 无、 没有。
吾谁与归: 我同谁一道呢?归, 归依。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之阅读阶段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1 / 114.阅读浅近的童话 、寓言 、故事 ,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 感 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 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 50 篇(段)。
课外阅读 总量不少于 5 万字。
总结: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 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 量。
初中语文学 习的几点建议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 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 上下五千年, 纵横八万里, 古今中外,天南地北,无所不包。
因此,语文“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 夫不可”。
重点突出“趣”“积”“记”“练”四个要点。
一、趣——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热爱是求知的向导。
其实语文知识本身就具有无穷的趣 味,那奥妙无比的表意文字,形象生动的修辞方法,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扣人 心弦的故事情节, 无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只要老是引导到位是会让学生领略到 语文的美的。
二、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语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那就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积跬 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只要你坚持下去,你的语文知识定 会取之不竭。
三、记——掌握适用的学习方法 识记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
只有识记,方能积累;只有积累,方能丰富。
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都需要你熟记在心,这样,答起卷 来,才能挥洒自如。
2 / 11四、练——提高语文的基本能力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项基本功,必须苦练,方能提高。
所以平时我们既 要重视课堂上的语文学习,还要注重平时的基本训练,听说读写都要勤加练习, 坚持不懈,考试的时候才会稳操胜券。
中考复习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语言的积累运用 学习语文需要日常的积累, 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 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 劳的, 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 触类旁通。
初中阶段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 首先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然后才是理解和运用。
1、古诗文和现代诗文的积累背诵。
2、词语、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的积累。
3、名著积累。
4、语文常识积累等。
(二)重视阅读能力的训练 阅读能力的考查始终是中考语文试题中所占比重较大的部分。
因此在复习阶 段,要归纳出阅读的规律和技巧。
(三)重视写作能力的训练 1、要求学生求真务实。
2、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张扬个性。
3、提高审题能力。
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怀古诗 【—初一语文总结之怀古诗】,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 、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 喻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 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 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 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 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 的历史沧桑之感。
3 / 11(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 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 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曹操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 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 、孟浩然 。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 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 者重武轻文, 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 加之盛唐那种积 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 一个新的诗歌 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 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 乡, 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 或感时生情, 或托物传情, 或因梦寄情, 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 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总结: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 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有的重在写离愁别 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诗歌起源 【—初三语文总结之诗歌起源】,古时候,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 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 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 而 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
起源4 / 11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 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歌咏 言,声依永,律和声。
”《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 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 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 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依照对事物的观察和体验亦可将诗歌划分为“哲理诗”与“抒情诗”。
(本 节来源于黄沙先生的《诗剖面》) 《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宋严沧 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 (后发展为民歌) 以及祭祀颂词。
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 初中英语, 诗和音乐、 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总结: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 》《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欧洲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 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古典诗歌史的虚与实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 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 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 有限为实, 无限为虚; 景物为实, 情感为虚; 正面为实, 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 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宋代画家郭熙说: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 其脉则远矣。
”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 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 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
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 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 几乎全为空白。
然而, 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 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 也 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 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
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 也有许多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 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 没有介绍隐5 / 11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 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
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 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 与实的关系,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 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例如杜甫 《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面上是写国都沦陷,城池残 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实景,但这景中却蕴含着诗人对于国破家亡无限悲痛 忧怨之情,忧国思家之意。
作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 也就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瀑布联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 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作者在此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实写了雄伟壮观、 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形象,表现了作者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鹊以高翔的豪 情壮志,这是虚写,作者主观上的情志,都依托在了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 为情思”,达到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 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