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之云南民歌欣赏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九江县一中熊勤勤
学情分析:根据教材安排,本应这节课安排了云南浙江等地区风格对比,但是考虑到我们的孩子对音乐基础知识非常少,简谱视唱都不懂。
在第一次课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从小学到中学,几乎没有专业的老师给他们上音乐课,所以对音乐的唯一认识就是歌唱。
其他专业的知识少之又少。
所以我将这一课时分成至少两个课时,其中以最动听的云南民歌鉴赏和学唱和加入简谱知识为重点,从而深入对民歌的认识。
说实话,只是听两遍,他们的音乐储备太少了,根本就记不住,而这首作品歌谱简单,唱起来动听上口,所以我在第一课时仅仅只安排了云南民歌的欣赏,并补充了《小河淌水》和葫芦丝曲《竹楼情歌》的拓展鉴赏,加深对南方音乐含蓄、委婉的风格特点。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聆听《弥渡山歌》、《小河淌水》、《竹楼情歌》,感受并认识云南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认识作品的结构,分析出基本的节奏:前八后十六以及单、复倚音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聆听和学唱两首民歌,结合云南生活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等因素,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以对山歌形式模唱《弥渡山歌》,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二、教学重点
重点:聆听、模唱民歌《弥渡山歌》《小河淌水》等,感受、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
难点: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
(一)、欣赏《竹楼情歌》,从音乐的韵味中,感受云南民歌,并体验云南人民热爱音乐,对生活乐观的态度
(二)、知识学习:简介云南民歌的基本特征。
(三)、欣赏《弥渡山歌》和《小河淌水》,加深对南方民歌的认识
(四)、学唱《弥渡山歌》,学会用简单的节奏简谱歌唱,认识其中歌曲的结构,认识民歌中常用的创作手法-倚音
(五)、拓展与探究
播放江西民歌《斑鸠调》贴近生活,对比欣赏加深对云南具有代表性民歌的印象。
或者老师直接歌唱,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当然要求老师的声音适合民歌歌唱,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
(一)对云南民歌风格的认识,采用反复听赏、学唱比较等方法,以获得在感受体验中的音乐理解。
(二)最好可以结合一些音乐基础知识,帮助他们更好的鉴赏音乐
(三)结合多媒体,展现云南美景,加深对云南风情的认识。
六、教学过程
自我反思:在课堂中,学生能够认真听音乐并跟老师一起认真歌唱作品,分析作品,老师也清楚的分析作品,并做示范。
不足之处是在歌唱作品旋律时,由于基础差,能够唱出旋律线条的孩子不多。
节奏知识点的教学不够精细。
如果可以以板书的形式那就效果更好一些。
也说明孩子的音乐基础知识的积累远远不够,在平常的教学中,我还是会坚持在课堂中渗透简谱以及音乐知识的普及教学,将这些简单的知识的结合在鉴赏课的教学中。
多媒体运用方面:制作课件还不是很精细,运用的动画不多。
对音乐处理如果可以分段听,把音乐都截断,挑出重点,课堂的鉴赏就不会太泛了。
比如在分析起平落,完全可以把三个部分的音乐重新分开听,节约时间,有很明确。
在课堂设计中,还是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多学习,多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