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论文摘要 (1)关键词 (1)正文 (2)一、忧怀诗 (2)二、咏古诗 (2)三、咏史诗 (3)四、赠别诗 (4)五、写景诗 (4)六、宫词、闺怨诗 (4)参考文献 (6)[内容摘要]杜牧是一位天才诗人,他生于晚唐,在他之前已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但是杜牧仍然能于前贤之外,独树一帜。
他的诗歌有忧怀诗、咏怀诗、咏史诗、送别诗、赠别诗、写景诗和宫词闺怨诗等多种。
他的诗中经常抒发自己的报国愿望;或是借古讽今,指摘时弊;或表达了对于能反抗权奸而遭受贬谪的朋友的赞扬和对朋友的真挚友谊;或表达了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寄与同情。
他又善于用七言绝句体作抒情写景的小诗,写景真切而言情深婉,为千古所传诵。
杜牧的诗风,总的来讲,是俊爽、情致豪迈,但又揉进了绮思柔情,在俊爽雄健之中,又带华美流丽。
他不愧为晚唐的杰出诗人。
杜牧抱负心特强,他在二十五岁时作感怀诗,陈述自己的抱负,结句说:“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
”可见他是以贾生作为千古知己。
他有气节,忧国忧民,颇具用世之心,同时他才华横溢,在文学方面又有高超的天赋与深厚的修养,因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所以放荡形骸,无拘不束,潜心为诗,遂使他成为晚唐杰出的诗人。
[关键词] 独树一帜杰出诗人创作情怀浅论杜牧诗歌的创作情怀2011春汉语言本科 *************杜牧是一位天才的诗人,他生于晚唐,在他之前已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但是杜牧仍然能于前贤,独树一帜。
他出生在一个有着浓厚儒家文化的官僚家庭。
虽家世显贵,但一生不是一帆风顺。
自踏入仕途。
先后任过多种官职。
他的诗歌有忧怀诗、咏怀诗、咏史诗、送别诗、赠别诗、写景诗等多种。
他的诗中经常抒发自己的报国愿望;或是借古讽今,指摘时弊;或表达了对于能反抗权奸而遭受贬谪的朋友的赞扬和对朋友的真挚友谊;或表达了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寄与同情。
他又善于用七言绝句体作抒情写景的小诗,写景真切而言情深婉,为千古所传诵。
下面我就杜牧的诗歌创作情怀以我个人的观点做一简单的阐释:一、忧怀诗他的诗歌中经常表现对于国计民生的关怀,如削平藩镇,收复河湟,抵御回鹘等,而最终的目的是希望“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
”他曾写过《罪言》、《论战》等有关政治、军事的论文,曾注过《孙子》十三篇,还多次引古论今地给当政者写信议论政治、军事方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郡斋独酌》)。
《郡斋独酌》中写道:“……谁将国伐叛,话与钓鱼郎。
溪南重回首,一径出修篁。
尔来十三岁,斯人未曾忘。
往往自抚己,泪下神苍茫。
御史诏分洛,举趾何猖狂。
阙下谏官业,拜疏无文章。
寻僧解忧梦,乞酒缓愁肠。
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
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
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
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
孤吟志在此,自亦笑荒唐。
江郡雨初霁,刀好截秋光。
池边成独酌,拥鼻菊枝香。
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圣天子寿无疆。
”杜牧有感于国家的内忧外患,抒发自己的报国愿望。
又《早雁》:“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这首诗把遭受回鹘侵扰的难民比作受惊的哀鸿,对他们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同时也谴责朝廷的无能,致使百姓流离失所。
二、咏古诗他不满当时诗坛的绮靡倾向,但他自己亦多绮情柔思,故而其诗能在俊爽峭健之中,时带风华流美之致。
他很强调创作的内容,主张“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感怀诗一首》针对藩镇割据而发;《河湟》诗对河西、陇右之地被吐蕃侵占久久不能恢复表示愤慨。
运用比兴手法,把逃避回鹘侵扰的边民比作哀鸿。
在抒发对人民同情的同时,隐含对朝廷未能御侮安民的不满。
杜牧不仅怀古咏史诗数量多,而且有不少从总体看不属于怀古咏史的作品,也在即景抒情中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慨。
他的怀古咏史诗,多数是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
杜牧的咏古诗也有不少是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这类诗虽主要意思不在咏古,但由于是由古代历史或遗迹触发的感慨,一般仍带有伤悼往事的情绪。
杜牧五、七方古今体诗都有佳作,七律、七绝更为擅长。
尤其是七绝,向来受到推崇。
名篇除前面已引的《赤壁》等诗外,《秋夕》、《泊秦淮》、《赠别》、《寄扬州韩绰判官》等,也都脍炙人口。
他和李商隐同为晚唐七绝成就最高的诗人。
李深婉而杜俊爽。
三、咏史诗他的咏史诗成就较为突出,他运用史料去重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把历史、现实和个人思想融合在一起,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阐发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十分有新意。
如《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东江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他的咏史诗,把有寓意的思想融化在对具体的历史事件的评论之中,诗的形象圆满,对历史的兴衰和成败的关键的评论,不是吟悲吊古,而是借古喻今,使人从历史的事实中吸取教训,有一种豪迈的气息。
首先,杜牧的咏史诗通常借古讽今,有现实针对性。
例如《泊秦淮》中,诗人写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诗人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
在距陈朝覆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竟又有人不以国事为怀,用亡国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预感。
“不知”实为“商女”开脱之词,唱者无心,而听者有意。
“犹唱”二字上溯历史,说明沉缅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抒发了诗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
其次,杜牧的诗能跳出呆板的陈述史实和抽象议论的陈套,选择史实的某一片断,寓讽意于形象描写之中。
如《过华清宫》第一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建立了华清宫,杨贵妃爱吃鲜荔枝,玄宗为了讨她的欢心,就命令从四川等地乘快马日夜兼程为她送荔枝,很多人与马跑死在路上。
诗人抓住了这一典型事例,又描绘了这样一个典型画面,人们远远望去,只见骊山顶上花团锦簇般的宫殿一道道大门突然依次地打开了,人们那里知晓发生了什么大事呢,只有贵妃在山顶上望着山下一匹卷起红尘的飞马破颜一笑,因为她知道,这是她喜欢吃的鲜荔枝送来了。
诗歌以小见大,通过送鲜荔枝这一小事,深刻地揭露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不恤民情,只图一己享乐的腐败政治与靡烂生活,这正是导致安史之乱的内在原因。
第三,由于杜牧具有史识,常在咏史诗中表现一些迥异常人的议论,启人深思。
如在《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诗人先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但却不能预先测定,因此大丈夫自应胜不骄、败不馁。
后说项羽兵败后应当重返江东故地,以图卷土重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杜牧的咏史七绝成就很高,它不追求文辞的华美,诗意的含蓄,而惨淡经营于立意的高奇,议论的警策,因而显得气势雄放豪宕,格调爽朗明快,代表了唐人的咏史七绝的最高成就。
杜牧往往以咏史的笔法,给与晚唐君主辛辣的讽刺,希望他们迷途知返,从谏如流,中兴帝业,还通过咏史诗对历史上的暴君进行揭露和鞭笞,这些又是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他对国家,对人民,都有无限的希望,满腔的热诚,只想恳诚地供献给国家,给人民,同时杜牧一生中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矛盾的思想,而都是时时刻刻在转变之中。
杜牧咏史七绝的出现,标志着史论式七绝咏史诗经过中唐时代的酝酿和发展至此已臻成熟,杜牧也因此而成为咏史诗发展长途中一座新的里程碑。
四、赠别诗赠别诗最有名的莫过《赠别二首》:“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此诗作于大和九年,当时杜牧离开扬州淮南节度使府时赠别当地一位容貌出众的年轻歌女。
这里选的是第二首,抒写两人别夜离席的伤感情怀。
首句“多情却似总无情”以议论的方式陡起。
“多情”与“无情”的矛盾统一绝妙地反衬出情之深刻,刻骨铭心。
而“惟觉樽前笑不成”,樽前相对,为了宽慰对方,缓解离绪,彼此都想努力装点欢容,但由于离绪太苦,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强颜为欢,结果仍然是无言相对。
三、四两句,诗人用赋比兴的手法,将眼前蜡烛的形象与黯然销魂的离人形象融为一体。
这首诗以议论和拟人化的比喻暗透别时情景和心境,眼前景和联想、比喻、赋比兴、拟人化等艺术手段的结合,使这首诗成为惜别伤离之作中的独特佳作。
他在一些诗中表达了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寄与同情。
他的一些送别诗中表达了对于能反抗权奸而遭受贬谪的朋友的赞扬如《送陆洿郎中弃官东归》:“少微星动照春云,魏阙衡门路自分。
倏去忽来应有意,世间尘土谩疑君。
”有的也表达了对朋友的真挚友谊,如《江南送左师》:“江南为客正悲秋,更送吾师古渡头。
惆怅不同尘土别,水云踪迹去悠悠。
”五、写景诗杜牧的写景,画意浓厚,形象洋溢着勃勃生机,明丽的画面则给人隽秀之感。
如《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
《清明》看似随手拈来,通俗易懂,却在平淡中见清新,清新中见自然,时至今日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足见其生命力之强。
杜牧不但能写出眼前的优美景色,往往还能即景生情、寓情于景。
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丰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所写的秋景与春色具有同样的魅力,经霜枫叶与二月花巧妙地连在一起,运用对比的手法,唤起了人们对春光的丰富联想。
这首诗写秋景不仅没有衰飒之气,而且是一片红火热烈景象。
虽然只是即景写景,没有什么更深的寄托,但它写出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这是对秋光的一种赞美,通过赞美深秋红叶,表现了诗人高洁兀傲,不同凡俗的情怀。
《山行》更神妙绝伦。
尤其是那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神来之笔,使全诗灿然生辉。
与“多少楼台烟雨中”一样,千百年来被广大的诗歌爱好者传诵着、欣赏着、回味着……六、宫词、闺怨诗宫廷生活和妇女的闺怨离恨是许多诗人常常形于笔端的题材。
杜牧写的这类诗歌虽然较少,但也有一些名作。
最有名宫词的如《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