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诗及特色有哪些 篇一:杜牧生平及杜牧的著名诗 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 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
祖、 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
杜牧 20 岁 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23 岁写《阿房宫赋》。
卒于长安, 终年五十岁。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以别于杜甫 。
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杜牧 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 成就: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
他主张凡为文 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 确的理解。
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杜牧生活的时代及作品: 晚唐政治:晚唐时期,唐王朝的政治危机不断加深,最终使它完全走上了末 路。
唐王朝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与皇帝的昏庸、政治的腐败以及晚唐时期三 大政治问题密切相关的: 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 朝臣党争。
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 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
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 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 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
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 十年,江山易帜。
“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 之中。
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
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
那么,就将这副身子,这腔醉意,连同满腹的经纶,交付青楼佳人,交付红颜知己,及时行乐,来个春满人间。
杜 牧的风流轶事,与他的才华一样,传之于世。
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 是咏史与七绝。
杜牧的咏史, 充满着幽默与调侃, 饱含借古鉴今之意。
游经赤壁,他说,假如周瑜借不到东风,则将是“铜雀春深 锁二乔”,一反常人思维,给人以全新的视角。
过华清宫,想起当年杨贵妃喜啖 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小中见大,虽未 出现唐明皇半个字,却点出当年安史之乱的个中原委。
夜泊秦淮,歌舞升平,可 是,杜牧听出来了,那是什么样的歌曲啊,分明是亡国之音,若照这样下去,大 唐亡国也指日可待了。
杜牧咏史是表,讽今才为其里。
赠别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 是咏史与七绝。
杜牧的咏史, 充满着幽默与调侃, 饱含借古鉴今之意。
游经赤壁,他说,假如周瑜借不到东风,则将是“铜雀春深 锁二乔”,一反常人思维,给人以全新的视角。
过华清宫,想起当年杨贵妃喜啖 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小中见大,虽未 出现唐明皇半个字,却点出当年安史之乱的个中原委。
夜泊秦淮,歌舞升平,可 是,杜牧听出来了,那是什么样的歌曲啊,分明是亡国之音,若照这样下去,大 唐亡国也指日可待了。
杜牧咏史是表,讽今才为其里。
篇二:杜牧的诗特色 杜牧的诗歌 ,他的散文 辞赋也写得好。
他无愧为中晚唐时期一位大文学家。
在文学上, 他主张文章应“以意为主, 以气为辅, 以辞彩章句为兵卫。
” ( 《答 庄充书》 ) 他把作品的思想内容放到首位, 指出形式必须从属于内容, 这一见解, 无疑是进步的。
他在自己的创作中, 贯彻了这个主张。
他为事而作, 不追求辞彩, 不无病呻吟。
这是杜牧诗文的普遍性特色。
杜牧素有壮志,怀抱匡时济世、恢复盛唐的政治理想。
然而仕途不顺,最终 只做到中书舍人。
写过一些感慨人生的篇章,如“草色人情相与闲,是非名利有 无间”(《洛阳长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揷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 节,不用登临恨落晖”(《九日齐山登高》)。
这些,作为诗人对人生探索之后 的感叹, 能代表封建社会一般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 曾引起失意士大夫的普遍共 鸣。
杜牧处于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衰弱,政治腐败,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杜 牧诗中有许多伤时感世之作, 特点是忧国忧民, 一往情深。
如 《河湟》 、 《早雁》 。
他的讽谕篇章,莫不恺切痛陈,入木三分。
《阿房宫赋》之作,就是对于唐敬宗 大修宫殿、劳民伤财的讽刺和谴责。
他所说“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 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也是对唐王朝的警告。
杜牧的咏史诗很有名,特色也是托古讽今,向当权者提出忠告。
脍炙人口的 《过华清宫三绝句》,写的是唐玄宗,针对的是唐敬宗和唐文宗。
而《赤壁》的 “折?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三乔”,语面对赤壁之战怀古,实则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
诗中含一哲理:兴盛与衰 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任三朝宰相。
杜牧出身豪门,难免放达自任,不拘小节。
杜牧诗中有些是描写妇女的,但并非色情无聊之作。
往往蕴藏真实情感,勾画生 动形象,因而具有艺术价值。
杜牧的写景诗成就甚高。
特色是:不仅仅绘出一幅幅色彩明丽的图画,而且 善于通过描写,表达自己的豪爽情思。
如《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 山郭酒旗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通过对南朝遗迹的凭吊,讽 其广建寺院之妄。
而杜牧时的君王也崇佛而不顾民生之疾苦,杜牧诗,剌之也。
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 二月花。
”诗中寓意人到老年亦仍有可作为,格调积极向上。
综概说来,杜牧 实现了自己的文学理论,不以辞彩取胜,不以怪峭取胜,而是用清丽的笔触描绘 各种动人的景色事物, 抒发豪迈健康的感情, 造成一种风流高雅而又绰约含蓄的 意境。
他自己说过:“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
”与同时代的诗人比较,杜牧的 诗称得上神韵独高。
杜牧在晚唐的诗坛曾独树一帜, 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借鉴。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杜甫和李白 齐名, 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 恶如仇, 对朝廷的腐败、 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 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 甫的主要创作在安史之乱爆发, 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以后。
杜甫的青少年 时期虽也受到盛唐文化的熏陶,有着建功立业的非凡抱负,但是他的长安十年, 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与其说他曾经看到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 不如说他更多地 认识到衰败到来的危机四伏。
而且, 接着, 他便被卷入战火之中, 面对满目疮痍, 而流徒奔波。
由于生活的困顿与乱离的经历,他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且对他们 表示了深深的同情。
杜甫 也写了不少暴露黑暗政治的诗, 但他写国家灾难和人民疾苦的诗, 占有着更 大的比重。
他写战乱带来的大破坏,是:“万国尽征戍,烟火被岗峦。
积尸草木 腥, 流血川原丹。
”他写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 是: “兵革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 “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
饱食复何心,荒哉膏粱客。
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 白”;“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石间采蕨女,鬻市输官曹。
丈 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
闻见事略同,刻剥及锥刀。
”他写了有名的《三吏》、 《三别》,对战乱中人民的悲惨生活,作了形象生动、具体真实的极其深刻的刻 画。
在描写人民苦难的同时,他还真诚地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他希 望有人能够叩君门以减征赋,能够息兵以休养生息。
例如,乾元二年,杜甫从秦 州去同谷途中,路过凤凰台,写下了《凤凰台》诗,幻想着以自己的心血去哺养 受饥的雏凤,让它长大后自天衔瑞图,降祥瑞于国家,“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
”当时,杜甫正在饥寒途中,没有能力去解救人民疾苦,一片心愿,只有借 助幻想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李白与杜甫诗歌题材的比较中, 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别。
杜甫也写祖国的壮 丽河山,也抒发个人的失意的不平,也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而他反映当时现实 最为动人的,则是那些描写贫富悬殊、战乱灾难、生民疾苦的诗篇。
那些诗反映 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
他之被称为“诗史”,不为无 因 二、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
“沉郁”和“顿挫”,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沉郁与作品的内容主题有关; 顿挫与作品的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等表达方法有关,而两者之间又是统一的。
纵观杜甫的作品: 思想内容博大精深、 韵味深远; 感情境界凝重深沉、 忧郁悲壮; 表达方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
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
在这 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优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阔大深 远。
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 反复咏叹、 百转千回。
往往感情要爆发了, 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 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
第一、 丰富坎坷的人生阅历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原因 杜甫一生仕途坎坷,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疾病缠身, 穷愁潦倒, 奔波衣食, 但仍意志弥坚,矢志不渝,这些磨砺了杜甫,也玉成了杜甫。
因此,诗人丰富的 生活和救国救民的崇高而强烈的愿望, 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原因之一。
第二: “万方多难”的时代特征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又一主要原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