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建筑结构基础
课程编号: 560502xx
学时:60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专业:工程造价专业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建筑结构基础》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相
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创造性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专
业,热爱本职工作的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三、开发思路:
《建筑结构基础》课程在设计思想上充分体现一体化,即:理论与实践内容一体化、知识传授与动手训练场地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教师为一人的“一体化”。
四、课程特色:
《建筑结构基础》的课程内容要经历由社会调研的行业岗位分析到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从典型工作任务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到学习领域的设定,强调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是由多个学习情境的整合,在每个学习情景构建中分成应知知识点、职业能力要点、职业素质训练三个部分,为学生素质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开拓了新的途径,每一个学习情境对应一个典型工作过程。
第二部分职业岗位标准
一、本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
该课程对应的主要岗位有:施工员、监理员、建筑施工技术工人岗位。
?二、国家或行业职业标准,技术等级标准
本课程所对应的岗位工种主要有:
第三部分培养目标
一、情感目标
通过行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
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与人交往、
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
二、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使理论知识与感性认识结合,以帮助和巩固所学书本知识,从而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课程建设一开始就注重将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经过本课程学习的学生90%以上能直接通过职业考证。
三、知识与专业能力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工程上所有的受弯构件:梁、板。
2、熟悉多高层建筑受弯构件组成的水平承重结构的设计思路。
3、了解工程上所有的受压构件:柱、墙体、基础。
4、掌握两大结构的受力特征和设计思路。
(二)能力目标:
1、对受弯构件的构造要求和内力计算。
2、受弯构件的配筋设计和截面符核。
3、对受压构件的构造要求和内力计算。
4、受压构件的配筋设计和截面符核。
第四部分课程内容
建筑结构基础学习领域(6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50学时,实践教学10学时)
二、教学要求
1.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标准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文件,课程标准要以国家示范性建设项目要求为依据,全面贯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进行课程设计。
以工作任务(项目)为载体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知识;通过完成典型产品或服务,来获得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课堂与实训教学目标、内容与要求、评价都要突出职业能力,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注重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实用性和针对性;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教学。
即构建以工作任务引领、结果驱动、突出能力、内容实用、教学做一体为主要特征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2.教学过程要求
(1)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职业岗位标准,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模型、投影仪、多媒体、专业软件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施工内容和流程;
(3)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
以工作任务引领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施工现场,模拟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让学
生独立获取信息、独立计划、独立决策、独立实施、独立检查评估,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获得工作过程知识、技能和经验。
3.教学方法要求
课程教学的关键是模拟现场教学。
应以典型的工作项目或任务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演示和学生分组操作并行,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掌握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
三、教材编写要求与使用建议
1.教材编写
《建筑结构基础》教程依据本课程标准,紧密配合“工学结合”的思路,以工程的实际操作项目“施工工艺”为主线,依据真实的施工工作过程进行编写。
本教材由企业人员参与编写,专业高级工程师把关,以工程造价的核心知识与技能为目标。
使本教材突出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内容精典,达到培养具有关键能力的创新型技能人才目的。
2.建议教材
《建筑结构基础》王新武金恩平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3.主要参考书: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蓝宗建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现代高层建筑结构基础设计》赵西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
《建筑抗震设计》郭继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四、考核评价要求
对学生实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考核,通过各种不同的考试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团队活动的合作能力;职业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体现。
1、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学生实践教学体会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应注重学生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4、考核知识点与技能点全面开放,以项目带动知识点的学习。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教材编写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2)教材应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组织教材内容。
要以实际工程为载体,引入必须的专业知识,增加实践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4)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5)教材中的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2、信息技术应用
(1)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建议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利于规范学生操作流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
(4)建立习题库及答案,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多种版本的参考书,有利于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
(5)建立学习资料库,推荐国内与专业有关的网站地址,积极引导与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资料查询等能力。
3、工学结合
(1)产学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生产企业的资源,进行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2)建立一支适应本专业的、稳定的、开放性的、具有丰富实践施工经验的兼职教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合一、课堂教学与生产现场教学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六、名师课堂
七、参考网址
八、其它
1.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
2.做好课程教学团队的分工与协作,积极开展工作;
3.注重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的完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