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pt模板]奈达翻译理论

[ppt模板]奈达翻译理论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 Eugene A. Nida
奈达在其核心理论——“功能对等”方面做了精辟的论述。 其核心就是,找出目的语的各种有效表达手段以最接近、最 自然的方式表达出原文的对等信息。首先是在思想内容方 面,其次是在形式风格方面。力求译文与原文在效果上达到 对等,即译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与原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基 本一致。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T hanks!
10:30AM
September 201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问题。
奈达翻译思想的三个阶段
奈达理论的贡献
奈达具有创见性的翻译理论和见解使西方翻译理论更加科学化 ,
对人们的翻译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它标志着西方翻译理论 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 其突出贡献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提出翻译重心转移的思想 2.提出 “功能对等” 的翻译原则 3.创立逆转换翻译方法
奈达翻译思想的三个阶段
社会符号学阶段(1970年起)
奈达对他的翻译理论进行一系列的修改和补充,把 其有用成分纳人了新的社会符号学的模式。
强调译文有关的一切都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 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使其含义更清楚。
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译
奈达的著作
奈达单独或合作出版著作40多部,发表论文250馀篇。
第一本专著是1946年出版的《<圣经>翻译》(Bible Translating) 最有影响的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和《翻译理论与实践》 (The Theory and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描写语言学阶段(1943年到1959年)
在这一阶段,他的研究重点是语言的句法
现象和词法现象。他不是把语言差异当作 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当作相同 本质的不同现象来加以描写。
奈达翻译思想的三个阶段
交际理论阶段(1959年到1968年) 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 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 交际。这是奈达翻译思想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 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大的特点。
奈达翻译理论简述
尤金· A· 奈达( Eugene A.Nida )
尤金· 奈达(1914--2011), 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 家。曾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 持翻译部的工作,并提出了自 己独特的翻译理论。
奈达特色翻译理论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2)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3)读者反映论(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 (4)动态对等论(dynamic equivalence)
动态对等翻译观的提出。
就翻译过程而言,奈达提倡四步式,即: 分析、 转换、重组和检验。
奈达翻译思想的三个阶段
信息论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 达的信息转变为另一种 语言的信息的活动
交际论 交际论
翻译的目的是通 过传递信息,起到 交际的作用
这个阶段的研究成就,对于确立奈达在整个西方 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