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河流水质调查报告
图1:调查群体比例
3.采访政府内部人员
5月4日,全体小组成员采访下沙行政中心建设局河道办潘先生,询问相关事项。
三、问卷分析
1.您对下沙地区河水质量的关注度如何?
A、非常关注 B、比较关注 C、不太关注 D、不关注
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有41%的调查者非常或比较关注下沙河水质量(详细见图3),说明人们对生活周围的环境十分重视。
以上三项措施,政府都做了比较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使下沙河流的水质得到逐步改善。
六、建议
目前,下沙河流污染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是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河水的浑浊度、PH值、杂质度及病原菌等含量已明显超标,严重影响人畜饮水和人民的身体健康。要想治理河流污染,我们认为应当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图5:河水治理措施有效程度比例
四、污染原因分析
经过调查了解到下沙河流的污染是一直存在的,从1997年至今下沙一直被视为重点工业园区,我国早期的“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政策致使下沙河流污染严重。如今,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更是加强了对这方面的关注。
通过对下沙行政中心建设局河道办负责人潘建华的采访,我们了解到整个下沙地区有关河道水系分布的详细信息及水质的变化情况。
最后,河水生态修复问题。
近几年针对河水治理问题采取了很多种生态修复方案,如放养水生植物,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据了解,有益菌水体修复技术已在宁波等地区应用于河水治理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下沙政府也决定将此项技术应用到本地的河水治理上。
五、政府措施
1.入河雨水生态控制措施
只有污水不直接入河,由污水管网收集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城市河道水质才能基本保证。但是由于路面(特别是沥青路面)初期径流污染物浓度很高,雨水也会对河道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城市河道治理需要对入河雨水采取一定生态控制措施,以最大程度保护水质。降低雨水污染的冲击负荷。
5.建立水污染举报制度,采取电子邮箱、短信、电话等多渠道举报方式,对河流污染进行举报。对举报人做好保密和奖励,对举报资料要有处理结果。
6.环境保护部门应对河水采取不定期巡视和取样化验。发现异常,及时查找原因,追
根溯源。
7.对排污企业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企业采取环境评价制度,企业的工业污水经过治理后要做到达标排放。对企业的生活污水征收排污税,税收用于城市污水的集中治理。
4月25日,全部小组成员经过走访记录了下沙局部河流和周边的工厂企业分布,初步推断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水的排放。
4月27日,小组成员实地考察了下沙大闸,850排灌站,七格污水处理厂和四格排灌站。
2.问卷调查
4月26至4月30日,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向下沙当地居民、学生和老师三个群体展开了调查,采取随机抽样调查方式共发放问卷100份,并回收有效问卷100份。调查者当中居民21人,学生70人,老师9人,其构成比列如图2所示:
项目
单位
2009年
2010年重点调查工业源自业数家4544
废水排放总量
万吨
1170
1102
废水处理量
万吨
1170
1102
污水处理能力
万吨/日
60
60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
100
100
表2:工业企业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表
3.生态绿化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围绕“环境品质化”战略,大力改善区内环境。申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启动“截污纳管”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环境综合保护工程。全面开展景观提升工作,全年种植大树6000棵,新增绿化面积47.7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面积达到1288.25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637.2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0.0%。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2天的历史最高水平,环境品质显著提升。开发区获批为全国首批两个“国家低碳产业园区”之一。
图2:调查者对生活周边河水质量关注程度
2.就目前状况而言,您认为下沙河水的主要污染源或潜在污染源有哪些?(可多选)
A、工厂废水 B、城市污水
C、生活垃圾(学校,附近居民) D、工程建设(如地铁)
E、其他____________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城市污水及工程建设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对河流污染都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中以工业废水为主占35%,而生活垃圾也占到了26%,(详细见图5)说明治理河水污染可以从企业污水达标限量排放和居民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方面入手。其中,工程建设作为短期的污染源不可避免,会对河水水质造成短期的影响。
关键词:下沙河流生态环境 综合治理 配水 截污
一、下沙河道分布情况与环境分析
下沙河道多从农田排灌渠道演变而来,区内河道纵横交错。主要河道有:新建河、月牙河、幸福河、新华河、下沙公路渠、3号大堤护塘河、临江护塘河、2号渠、6号渠、12号渠、20号渠等。目前区内现存27条河道,总长度108.6km。由于下沙地区发展的早期,缺乏对河道的统一规划和保护,各类挤占河道情况较多,城市建设中临时阻水建设较多,导致原本通畅的河渠被阻断,水系被人为割裂,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水体处于静止状态,径流很小,而城市雨污分流又不够彻底,且有混接、乱接现象,环保措施不全,使部分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城市内河,直接造成水体污染。同时,未建成区由于管理及基础设施的原因,相当多河道成为附近居民的天然垃圾场,地表水环境不容乐观。
图4:政府措施的效果明显程度
5.您认为政府在河水治理方面主要可以从哪些地方着手?(可多选)
A、疏通各大河道,有利于污水的排放
B、加强绿化,有效利用水生植物
C、控制污染源,加强对主要污染源的监督力度
D、其他_________________
据调查显示,84%左右的人认为控制污染源能够有效治理河道。但是只有18%人认为疏通河道对治理河道有效。但据我们采访得知,下沙河水发黑发臭的主要原因是下沙的配水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河水没有得到疏通。
2005年之后,环境保护问题已经被提出并受到重视,通过采访得知,下沙河流污染源主要是居民的生活污水。最近几年,下沙政府加强了对工厂、企业废水排放的监察力度,并实施一系列的相关措施。如:政府通过“截污纳管”措施,将企业污水排到头格污水处理厂。下沙的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已经得到良好的控制。
但如今下沙河流水质现状依然很差,水质发黑、发臭现象经常发生,这种现象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课 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
学年学期: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
实践时间:第7~9周
小组成员:胡文强D09500324
姜 斌D09500325
金鲁勋D09500326
李成立D09500327
谢东剑D09500331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下沙河流水质调查报告
09工商管理类(3)班:谢东剑 胡文强 李成立 姜斌 金鲁勋
首先,配水问题。
下沙水系的净化是通过钱塘江带动的,钱塘江江水自四格排灌站进入下沙水系,自西向东从下游850排灌站排出,而下沙地区的经济开发是由东部(钱塘江沿线)向西部发展的,在西部(上游地区)还没有形成完善的配水系统。部分在建工程(金沙湖开发项目)导致局部的配水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不健全的配水系统是下沙河水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
3.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我们建议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纳管速度。同时采取严厉查处、征收排污费的措施。如可在四格、六堡、七堡等农村地区铺设地下管道,直通七格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4.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做好环保宣传。以“不让一滴污水流入下沙河”为口号,开展河流治理宣传月。而且,下沙高校大学生和下沙各小区居委会可以自发起来对河流治理进行献计献策,并可开展主题宣讲活动,激发和带动大学生对治理河流的热情,提升下沙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扩大影响力,形成全民参与,上下一心的良好局面,誓必治理好下沙河流,还下沙一个美丽水环境。
目前,下沙地区已开发出24条人工河流,整个下沙水系系统已经基本建成并完善。钱塘江上游四格村建有排灌站,从钱塘江输入流动水,进入的流动水经过并清理了各条河流,并最终经过建在钱塘江下游的850排灌站再次流进钱塘江,可以有效地保持各条河流的良好水质。
关于水质变化的历史,我们了解到2005年之前,下沙河流污染主要是因为工业废水排放超标,其次还有居民的生活废水排放。
2.建立堤坡过滤带
本着河流生态设计的原则,利用边坡的种植带,使得雨水中的污染物在边坡上得到充分的降解和滞留,从而保证净化后的雨水才能进入河流。浙江理工大学南门的那条河流两旁的绿化设施就有这个效果。
3.建立污水处理厂
对工业企业、住宅小区、高教园区、下沙街道范围内过渡房、养殖场等五大区域开展截污纳管工作。建立企业排放口的数据库,统一设置雨污排放口。同时加快中心区块污水管网以及污水泵站的建设,全面截留污水,改善河道水质。如现在的七格污水处理厂、四格排灌站,2008年对下沙物美超市旁的河流的挖渠清泥工程,都是很有效的措施。
其次,排水问题。
下沙西部还有部分未开发的农村地区,由于工程建设的延迟而没有完善的排污系统,很多居民依然采用传统的“直排”方式将大量的生活废水排入河中。这使得上游河水受到严重污染(水质发黑、发臭),另外,在已开发地区,不可避免的工业废水的排放也加剧了下游河水污染程度。
针对这种现象,政府表示最近几年的重点工作是加大对保护上游河水的宣传力度,增强附近居民水质保护意识。同时,加强对已开发地区的企业、工厂排污的监管力度。
1.制定相关法规,做好制度落实。严格控制下沙流域内新、扩、改项目建设,对能耗高、污染重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予审批。对沿河生活垃圾全部实现集中收集、运输和处理,严厉查处向河道倾倒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行为。
2.对河流堵塞,流通不畅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加快工程建设,如金沙湖项目,疏通河流通道,并对下沙部分河流进行定期的“挖渠清泥”工作,如对2008年对下沙物美大卖场附近的河流的淤泥清理。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连渠入河,形成更高效,更合理的河道网,使下沙河流布局系统化,合理规划,有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