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粗犷、豪爽,具有黄土高原一样坦荡豪爽的性格特质,其种类多样曲调广阔,有优美抒情的山歌,浑厚宽广的信天游,节奏强烈的劳动歌,流利畅达的小调,流传民间的风俗歌等等,仅记录在册的就有2万多首。
陕北民歌不仅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还富有广泛的多元性,如小调类歌曲中包含有许多外地流入的民歌小调,经陕北民间歌手更新、重组,成为陕北民歌,一展陕北人民的歌唱才能和音乐创编智慧,更体现了陕北人民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一、陕北民歌的文化底蕴(一)悠久历史陕北是华夏民歌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黄土高原一带的早期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端史。
陕北民歌源流可上溯到远古时期,如神宫调是陕北巫婆神汉作法事时所唱之曲调,可溯源至古代的占卜巫风;其旋律简单,吟诵性强,代表曲目如《参神》、《上香》等。
再如陕北民歌小调,可溯源至先秦时的乡遗风,历唐、宋、元、明、清而发展盛行。
最早的陕北民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民间艺人千百年来不断的筛选和丰富、保留与变异,直到封建社会,才逐步衍生了包括劳动号子、仪式歌、信天游、小调、社火歌舞等体裁,具有黄土高原历史文化特色。
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对陕北民歌早有记载,而《国风》中的《秦风》和《幽风》就是陕西一带的民歌。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陕北民歌历史性的辉煌时期,以吕骥为首的一批鲁迅艺术学院的教收稿日期:2009-07-03作者简介:刘彩云(1958-),女,陕西人,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学与理论。
黄土地之魂———阐释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刘彩云(海南大学,海南572022)摘要:陕北民歌用它那淳朴明快的音乐、原始野性的唱腔与近似疯狂的语言,彰显了独具魅力的艺术特征。
陕北民歌以山曲小调宣泄黄钟大吕之韵,以大气磅礴张扬黄河儿女的性格。
这块黄土堆起的中华的脊梁,承载了历史上最深的苦难,扛起过华夏的大运,在艰难的岁月里是民歌让人们在苦难中找到希望,也是民歌让人们在重压下爆发出力量。
关键词:陕北民歌;体裁形式;曲式结构;文化底蕴;信天游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88(2009)09-0092-05师和学生,对陕北民歌进行了大量的采录。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说》发表后,大批的“鲁艺”工作者深入民间收集民歌。
并在此基础上加工、整理、改编、创作出《东方红》、《翻身道情》、《大路歌》以及《军民大生产》等一批新民歌,这些歌曲一经问世就立刻传遍各解放区,陕北这一穷乡僻壤的民歌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影响,把陕北民歌的创作、演唱活动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潮。
50年代后,全国举行了数次民间汇演,中央民族乐团还下设了陕北女子民歌合唱队,排演了《走西口》、《三十里铺》等民歌。
她们的无伴奏合唱,标志着陕北民歌演唱的新水准。
70年代,陕西省文艺工作者推出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5首陕北民歌,一时间在全国掀起了演唱陕民歌的热潮,这一时期的陕北民歌直到现在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
陕北地区山大沟深、梁峁纵横,唯有扯开喉咙,铆足劲地高声放歌,才能充分表达陕北人民强悍、昂扬、磅礴的气魄与精神。
环境造就个性,绵延不断的黄土高原成就了陕北民歌这一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贫瘠的土地,艰辛的生存环境,不仅磨炼出了陕北人的诚实豁达又像黄土地一样善良、淳朴、宽厚和实在的的个性;也养育了如吕布、李自成、刘志丹等与命运奋力拼搏的一代英雄。
这片土地永远是情与爱的根源,陕北民歌用它那淳朴明快的音乐、原始野性的唱腔与近似疯狂的语言,表达出陕北人民对深深的爱殷殷的期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它是陕北人民创作的最贴近百姓心灵的文化形式,它勾勒出陕北人民一代又一代的乡情、恋情和风情。
(二)民歌创作陕北民歌的创作主体是陕北劳动人民。
陕北民歌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中形成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典型性、代表性和浓缩性的艺术作品;是陕北劳动者“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因感而作,由情而发”的性情之作。
俗话说得好,“名家手下有败笔,俗人口中出警言”,“秀才见一点而揉万言,未必句句合理;村夫历千事偶发一句,倒是字字珠玑。
”[1]陕北劳动人民有朴实憨厚、豪爽热情的秉性,勤劳智慧、淳朴浓郁的乡土气息;陕北民歌的创作主体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劳动人民。
他们的创作思维与理念融合了世代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其文化积淀是丰富多彩的。
因此,当深刻的创作思维和丰富的文化积淀相互融合凝结时,其作品必定体现出具独有的精神文化特征,他们对音乐艺术的认识是在生活劳动中体验积累得来的;其作品内容孕育着陕北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憧憬与追求,包含着劳动人民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彰显着劳动人民的朴素而崇高的精神。
(三)风格特征陕北民歌既是中国厚重文化积淀的艺术体现,又具有与众不同的地域色彩;有绥德汉子的爽朗豪气,也有米脂婆姨的羞涩圆润;又有黄河般的磅礴大气,也有古城墙般的沉稳安然。
如果把陕北厚重敦实的黄土地比做男人,那么女人就是脆格愣愣的歌声随风起舞者,犹如在纯净湛蓝的天空中荡来飘去的朵朵白云,这“男人”与“女人”就是最真实的形象。
同时,陕北民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特征,特别是在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时期的陕北民歌,表达出陕北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奋进心,如《一杆红旗空中飘〉》、《咱们红军势力众》、《拥护八路军》、《天心顺》等。
陕北民歌的旋律进行多以SOI-DO-RE-SOI为骨架,构成特有的四五度进行。
[2](四)民俗文化从岁时节令、民间节日、民间仪式、生活习俗等四个方面可以看出民歌与民俗的紧密联系。
1、岁时节令民歌“十对花”、“公公烧媳妇”、“干妹送干哥”、“滚南路”等都是唱十二个月、二十四节令的。
《十对花》:“正月里开的一个什么花儿开,正月里开的是迎春花儿开……”《三哥哥你看美不美》:“三月里桃花开,所有的蜜蜂采蜜来,你有情来我有意,哎伊,三哥哥你爱不爱,……”以上两首民歌就是在反映节令的同时,以此为兴,即反映了季节特征,又表达了民俗特点。
2、民间节日过春节、腊八节、端节、六月六、重阳节、中秋节等,在陕北的民俗文化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每一个节日民俗中都有多首歌或民谣来抒发民族情感。
对过年的描述:腊月里,二十三,我送灶王爷烧枣山;腊月里,二十四,裁下对子写下字;腊月里,二十五,称下几斤黄罗卜;腊月里,二十六,割的几斤肥羊肉;腊月里,二十七,蒸下黄酒盘大曲;腊月里,二十八,串门子大嫂把粉擦;腊月里,二十九,倒的几斤干烧酒;月尽早,吃早饭,先担水,后打毡,贴对子,打醋坛,窗花贴上一满扇。
这些民谣可以说是一幅陕北过年时的风俗画,表现了陕北人民喜度春节的热闹场景。
3、民间仪式歌民间歌谣不仅概括地描述了民俗活动和风貌;同时和民俗活动相结合,浑然一体,这就是民间仪式歌。
在陕北婚丧、迁喜、建造、满月都有仪式歌。
如:《撒账歌》是新娘进洞房时,由长者持盛有五谷的碗,边撒边唱:脚踩吉祥云,手端白玉盆,五谷撒空中,天上降甘霖。
一撒金,二撒银,三撒聚宝盆,四撒四季吉祥云,五撒五谷满丰登,六撒禄位高高升,七撒亲朋都欢庆,八撒八仙齐贺新,九撒九九归一门,十撒富贵满堂红等等。
4、生活习俗在陕北民歌中,还有许多反映当地起居饮食等生活习俗的。
在过去日子苦时,唱“小米线线洋芋蛋,窝窝酸菜家常饭”;日子好一点了唱“早起馍馍晌午糕,黑地拿起切面刀”;日子再好点了“四腿儿桌子放在当炕上,把系系壶儿放在当桌上,盘儿上盘儿下,盘儿丁当烧酒黄”。
唱起居着装的有“长头发剪成短帽盖,拼上性命走一回”;“毛蓝裤子红腰带,看你们年轻人爱不爱”;“这么长的辫子探上个天,这么好的妹子见不上面”;“你妈妈打你不成才,露水水地里穿红鞋,我穿红鞋我好看,与你别人何相干。
”这些民歌都唱出了当时的饮食、服饰文化特点来,是一种有声的形象。
由以上叙述,人们不难看出民歌民谣对民俗文化的记载和生动情境的描述,让听者顿生如经其事、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贴切与感动;由于歌中应用了比、兴、赋等修辞手法,使人听来唱来产生无限遐想,无尽的情思。
长期以来,在一定的场合演唱某一确定的曲目,已经形成一种定式,陕北民歌与民俗文化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反映民俗的陕北民歌在本质上已经不是一种纯粹的音乐,而是百姓的心声。
是陕北人民交际、娱乐等抒发感情的一种手段,其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变化自然而然地不断翻新,不断地成熟,不断完善以至完美。
二、陕北民歌的语言(一)歌词歌词口语化是陕北民歌的一大特点,白描、直陈、夸张、对偶及衬字、衬句等手法的运用,形成了陕北民歌歌词创作上的多样性。
陕北民歌运用地方方言,不仅唱起来亲切感人,而且节奏明快,气韵畅通。
《兰花花》中的歌词,完全用的是口语,没有晦涩难懂的词句,充分表达了兰花花的爱和恨。
日常在骂人时,陕北人民也擅长用歌的形式来表达,这样不但能发泄心中的不满,还能增加诙谐热闹的气氛,如“倒灶鬼媒人好吃糕,把奴家辍在山疙瘩。
瓷脑鬼公公糊脑髓汉,水牛角婆婆在门上站”。
把刚过门媳妇对公婆和丈夫的不满形象地表现出来,同时也严厉地声讨媒人的卑俗,以此来表达对包办婚姻的不满和反抗。
陕北民歌在广泛流行的过程中,经过劳动人民的不断打磨加工,在旋律和歌词的形式上逐渐表现出一定的规范性和严整性,如“树叶叶绿来,树叶叶黄,丢下个小妹妹受凄惶”。
又如“百灵灵雀雀绕天飞,你才是哥哥的说嘴嘴”这种形式十分流畅自然,欢快活跃。
另外,歌词中也多采用衬句,随意挥洒,节奏抑扬顿挫,旋律抒咏性强,如“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呦)三盏盏(的那个)灯,其中“的那个”,“呦”均为衬字,而在“小姐姐拿一把扇,将身坐在玉石栏杆,一对对蝴蝶儿瞧牡丹,蝴蝶来瞧牡丹”中“蝴蝶来瞧牡丹”则为衬句。
(二)方言由于中国汉字有语意、语音上的多重性,给陕北民歌语言表达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样式,也使陕北民歌有了独具一格的风格特征,使其在有限的调式、音阶里承载了无限的思想与情感。
各地的民歌之所以多姿多彩,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方言的差异,使各地区各民族的音调及唱腔各具特色。
所谓“隔山不同语,隔水不同音”,特殊的语言和语音也决定了陕北民歌的特殊韵味。
陕北地区的方言偏重鼻音,韵母以N结束的字音都发成NG,所以“苦命人”中的“人”字,在演唱时应该发成“仍”;而《信天游》中末句唱词为“为什么那个露水地里穿红鞋”的“露(LU)”、“鞋(XIE)”,按照陕北方言应发为“IOU“和HAI”;再如《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中的“山(SHAN)”、“下(XIA)”、发音为“SAN”、“HA”等等。
陕北民歌中的衬字、衬词、衬腔也具有浓郁的地方语言特点,浓烈的方言化的音调、歌腔是陕北民歌独具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
各类题材的歌曲不仅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的许多民情乡俗,还在歌词里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使其生活气息、地方色彩更为浓郁,如《偷红鞋》、《害娃娃》、《做满月》、《碾糕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