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豫剧常派艺术

豫剧常派艺术

常派艺术豫剧“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

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在艺术上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同时把风格不同的各种豫剧唱腔--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等,融会于豫西调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

创始人:常香玉,1922年9月生,2004年6月1日逝世。

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中共党员。

曾被选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河南省文化厅顾问等职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文化部荣誉奖、中国文联优秀工作者等称号。

形成历史阶段一、开封时期(1935年——1938年:常香玉13岁——16岁)为个性崭露,开始创新时期;二、西安时期(1938年一1955年;常香玉16岁——33岁)为独立领班,形成流派时期;三、1955年回河南以后,为再造辉煌,发扬光大时期。

主要作品:从1938年步入舞台开始,常香玉先后演出剧目100多部,代表作《花木兰》、《拷红》、《白蛇传》、《断桥》、《大祭桩》、《破洪州》、《三哭殿》、《杜十娘》、《五世请缨》和现代戏《漳河湾》、《母亲》、《人欢马叫》、《红灯记》、《杜鹃山》、《柳河湾》等唱腔特色丰富的音色宽广的音域、纯净的音质、正确的运气方法、宏大的发声共鸣、精巧的吐字技术和娴熟的润腔手段。

不管是表现高亢、激越、奔放之情,还是抒发细腻、柔美、典雅之意;不管是高低起伏还是轻重缓急抑或抑扬顿挫;等等,都显得明晰远达驾轻就熟,处处给人以字真、腔正、声圆、形美的艺术享受。

音域宽广,行腔流畅,刚柔相济,吐字清晰,韵味醇厚,具有浓郁的特色和时代精神,以情送声,又以声传情,声情互载互融,又交相辉映。

秃子、气口、真假声混合、板式组合、音色变化、润腔、创腔等各种技巧,演唱多姿多彩,用声腔刻画出不同的人物,不同感情的音乐形象,一人一貌,栩栩如生,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流派艺术常派创始人常香玉,在对豫剧唱腔的创造与拓展上,将豫调深沉、浑厚、悲壮、缠绵的风格与豫东调高亢、奔放、挺拔。

激越的特色相交融,冲破门户之见,有机结合,又自出机杼,成功地创作出了诸如《红娘》、《白蛇传》、《花木兰》等一批优秀剧目,不仅把豫剧的唱腔推上了一个新阶段,而且开创了30年代豫西调和豫东调两大声腔合流的新局面。

不仅如此,在唱腔上,她善于吸纳多种不同素材和技法为我所用,例如《花木兰》中“自那日才改扮乔装男子”唱段里河南曲剧的旋律;《断桥》中“恨上来骂法海”唱段里用的是河北梆子的旋律;《拷红》中“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唱段里吸收了京韵打鼓旋律等等,都收到准确传情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在板式的运用上,常香玉也富有锐意改革的精神。

她饰演的人物,从不机械套用传统板式,而是根据人物的感情需要,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传统板式达到艺术表现的目的的。

例如《大祭桩》中“恼恨爹爹心不正”的唱段里就很难把[二八板]和[流水板]截然分开,已经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

再如该剧中“婆母娘且息怒”唱段中的一大段夹白:“哭一声我的婆母,再叫一声婆母娘,孩儿行走在三岔路口,你不问青红皂白,手持大棍,就是这样的责打......”如果单从作曲的角度考虑,则很难谱写,常香玉则巧妙地处理为似白非白、似唱非唱。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似韵白,像吟唱的形式也是一种板式。

常香玉在《红娘》中对[流水板]自如化、性格化的创新运用,在豫剧发展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那华丽多彩的旋律中,巧妙地揉进不同的笑声。

哭泣声、哀怨声,细腻委婉,饶有情趣。

那些词、字、韵的变换,“嗨、呀、哪、哇、昂、吭、嗯、啊”的衬字花腔,转换自如,有疏有密,有顿有挫,像中国的山水画一样跌宕有致,变化多端,以民族传统的美学意蕴鲜活地绘出了红娘的聪明伶俐、热情干练,纯真善良、活泼洒脱的个性色彩。

由于常香玉在唱腔的运用上的鲜明而独特的旋律风格需要和鲜明而独特的演唱方法相适应,因此常香玉的“混声唱法”也就应运而生。

所谓“混声唱法”,即真假结合声唱法,或曰胸腔、口咽腔、头腔联合唱法。

这种混合三个共鸣腔的唱法在豫剧界出现,不仅改变了当时豫西调和豫东调两派真假声水火不容的局面,使豫剧真假声唱法逐渐趋于统一,而且也把豫剧的演唱方法向科学化推进了一大步,从而提高了豫剧演唱艺术的技巧性和表现力。

正由于如此,才使她获得了丰富、宽广的音色、音域,纯净的音质和宏大的发声共鸣,精巧、娴熟的吐字、润腔技巧才能使她不论抒高亢、激越、奔放之情,还是发典雅、秀丽、柔美之音;不论是高低起伏还是轻重缓急,都显得明晰顺达,驾轻就熟,处处给人以字真、腔正、声圆、形美的艺术享受。

正由于此,才能使她的唱腔富有鲜明的形象性和色彩性,使她能在一出戏中,甚至一段唱腔中表现出几个不同性别、不同行当、不同性格的人物的某些特征。

如《花木兰中》既能通过口腔、鼻腔、头腔等自如衔接以假声为主的演唱技法,把花木兰那种勤劳、善良、温柔、贤淑,聪慧的闺门女形象刻画的鲜活灵动,又能采用突出口腔、咽腔、头腔共鸣体,以真嗓为主的唱法,使声音显得深厚、激越、高亢、挺拔,从而塑造了一位戎马疆场、英武豪壮的将军形象。

可以说,在以艺术家个人为代表的豫剧流派中,常派艺术是影响最大,流行最广泛,最受群众欢迎喜爱的艺术流派,常派艺术在豫剧发展史上占有独特位置。

常派唱腔同一板式的运用上,在不同的剧目中根据人物的不同,表现极具鲜明艺术特色。

例如《花木兰》中机房中一段慢板的四句唱“这几日老爹爹疾病好转,举家人才都把心事放宽,且偷闲来机房穿梭织布,但愿得二爹娘长寿百年。

”曲调朴素流畅,具有叙述,呈示性质,用极其细致的手法,给人以平静、柔和、婉转、深情的感觉。

《拷红》中红娘的一段慢板唱腔“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听奴把那病房的事细说端详……”这段叙事感情色彩变化有致,唱的则是风趣幽默、活泼跳宕、优美别致。

《断桥》中慢板“恨上来骂法海……”白素贞的唱腔中则表现的极其悲愤、凄凉、辛酸。

以上三段慢板唱腔却有迥然不同的表现,曲情俱佳。

又如《游龟山-藏舟》一段慢板转流水的唱:“耳听临江岸哪……”则继承传统的唱腔,又灵活运用,唱的字正腔圆,优美动听。

豫剧有五大板式:[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飞板][滚白],常香玉善于利用传统唱腔板式,为了人物需要创造了[二八流水混合板],例如《大祭桩·绣楼》一折中“恼恨爹爹心不正”的唱腔。

常派唱腔低音浑厚有力,中音甜美柔和,高音清脆明亮,清晰饱满,舒展奔放,字真,腔正、形美,音色多姿多彩,音域宽广,吐字行腔极具艺术功力,真假声结合精巧,发音共鸣、呼吸用气又非常科学。

《断桥》一剧中白素贞的唱腔以柔情缠绵、深沉哀怨见长,白素贞的音乐形象成了爱与恨的交织,是善良和美得化身,缠绵的爱、痛苦的恨以及愤慨的仇融合一体。

“杀出了金山寺怒如烈火”四句唱词由[紧打慢唱]转[飞板],“恨上来骂法海不如禽兽”唱腔过门用了[迎风]仅有四拍,[慢板]转[飞板]开唱无花腔,真声唱得干脆利落,愤而有力,假声演唱“来”高音加拖腔,唱腔连绵不断又坚实有力,其中“痛” “愁”作了二十拍之多的拖腔。

“哭啼啼把官人急忙搀起”运用了传统的豫西调[慢二八板],唱词三十多句,常香玉用深沉浑厚的音质,唱得凄凉哽咽,其啜泣声催人泪下,表现了对许仙的一恨,二怨,三爱的情感,这段基本在中音区行腔,速度适中,节奏平稳,字字带泪,声声含怨,情真意笃。

《花木兰》运用了二十个不同的板式的大小唱段构成,把花木兰由姑娘到壮士,再到将军,最后又回到姑娘,不同的音乐形象,不同的板式,又融入吸收,例如“爹娘且慢阻儿行”融合了“河南坠子”和“京韵大鼓”,“自那日才改扮乔装男子”运用京剧[诗篇],使衔接完美,曲情俱佳。

豫西调传统唱腔中寒韵较多(哭腔),演唱时声音圆润,大腔大调,粗犷、悲壮、深沉、浑厚。

润腔常派经常运用的润腔方法有:装饰音润腔、鼻音润腔、顿挫润腔、力度及速度润腔、音色润腔、情感反应润腔等。

装饰音润腔就是不改变旋律的骨干音,运用上下滑音及颤音等装饰音来润饰唱腔,起到“正字”的作用。

鼻音润腔,就是根据人物需要,在演唱韵尾是鼻音的字时,把韵尾归入鼻腔内行腔,使之起到润腔作用,如《拷红》中“俺红娘心肠硬(n),“硬”字后面20多小节的拖腔全用鼻音来唱。

顿音润腔是运用丹田作用,使唱腔乍停又行,若断若续,方法是使吸气肌与呼气肌形成快速反复的对抗与还原,就产生一股又冲击力的气流,这种气流冲击声带以后,使唱腔出现停顿,就叫顿音润腔。

如《拷红》“尊姑娘……”花腔中红娘性格表现更加突出,旋律上运用了级进、小跳和大跳的手法,使唱腔喜剧色彩浓郁另外跳音润腔和顿音润腔基本一致。

嗽音润腔在常派唱腔中经常使用,喉部肌肉作较大幅度收缩,有意识让喉头上下抖动,(把握好分寸)发出若断若续的强音,音色中增加胸腔共鸣的侧重。

例如《三哭殿》中“自幼儿生长在昭阳正院”。

力度、速度润腔力度速度变化,例如《拷红》一句快流水唱腔“今夜晚大着胆她来探望先生,大着胆”力度恰到好处。

真假混合声常派演唱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唱腔旋律上把豫西调和豫东调结合在一起,合二为一,融会贯通,形成一种独特、科学的真假混合声唱法。

这种唱法能使控制声带张力的各部分肌肉运动协调,使音域更加宽阔,高音以假声为主高亢挺拔,低音以真声为主浑厚有力。

演唱中声音统一,没有换声的痕迹,增强了声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穿透力强,持久耐唱,又被誉为“万应腔”。

舒模在《人民音乐》上发文《学习民族声乐遗产的一些问题》中说:“她在真假声的混用上,甚至使人找不到它们是交接在那个音上。

”音乐家张权说:“她在发声方面,在气息上、声音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上都运用自如,而且有足够的、宽广的音域,高低音自然地结合,统一而无裂痕。

”1982年周扬说她“字出新意,唱绝古今”。

真假混合声讲究声音位置与气息的关系,找到音柱和音着点,保持“精气神”,运用好“丹田气”。

音柱上下贯通,深长而坚实的基础上进行粗细变化,音着点要在固定高度上前后移动,唱高音时不能丢弃胸腔共鸣,要以头腔为主的混合共鸣,唱低音时不丢弃头腔共鸣,要以胸腔为主的混合共鸣,注意混合声中的真假声成分的变化与共鸣的关系。

[8]真假混合声的优点:使嗓音圆润,音色绚丽;善于刻画各种各样的音乐形象;它能使音域宽阔,各音区协调一致;使声音坚实,穿透力,感染力强;使吐字清楚而饱满,又使嗓音持久耐唱。

音柱,常香玉说:“从丹田(腹肌)用气,通过胸腔震动声带,运用共鸣发出声音,也就是说,从腹腔开始,经过胸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