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测定2015
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测定2015
第1 类溶剂:指已知可以致癌并被强烈怀疑对 人和环境有害的溶剂, 其残留量必须控制在规 定的范围内; 第2 类溶剂:指无基因毒性但有动物致癌性的 溶剂; 第3 类溶剂:指对人体低毒的溶剂。在无需论 证的情况下, 残留溶剂的量不高于0.5% 是可 接受的, 但高于此值则须证明其合理性; 第4 类:尚无足够毒理学资料的溶剂。
表1
药品中常见的残留溶剂及限 度
第一类溶剂(应该避免使用)
溶剂名称 英文名 限度(ppm) 苯 Benzene 2 四氯化碳 Carbon tetrachloride 4 1,2-二氯乙烷 1,2-Dicloroethane 5 1,1-二氯乙烯 1,1-Dichloroethene 8 1,1,1-三氯乙烷 1,1,1-Trichloroethane 1500
残留溶剂测定方法
干燥失重:专属性差 GC法(普通):首选方法 顶空进样法 直接进样法 HPLC法:例如测定吡啶 离子色谱法:测定N-甲基吡咯烷酮 气质联用
有机溶剂残留量测定方法分类
1.直接进样法 适用范围:沸点高溶剂或受热不易分解样品。 优点:简便、无需专用设备,绝对进样量大。 缺点:污染进样口及柱子,溶剂峰响应大,样 品分解产物或溶剂杂质峰可能影响测定,对 溶剂的纯度要求高。
5000 5000
甲酸乙酯
Ethyl formate 5000
第三类溶剂(GMP或其它质控 要求限制使用)
甲酸 Formic acid 5000 正庚烷 Heptane 5000 乙酸异丁酯 Isobutyl acetate 5000 乙酸异丙酯 Isopropyl acetate 5000 乙酸甲酯 Methyl acetate 5000 3-甲基-1-丁醇 3-Methyl-1-butanol 丁酮 Methylethyl ketone 5000 甲基异丁基酮 Methylidobutyl ketone 5000 异丁醇 2-Methyl-1-propanol 5000 正戊烷 Pentane 5000 正戊醇 1-Pentanol 5000 正丙醇 1-Propanol 5000 异丙醇 2-Propanol 5000 乙酸丙酯 Propyl acetate 5000
国内研究现状:越来越重视,但仍存在很多 不规范之处 原因 :时间短、经验少、对本质认识不够, 对国际新研究结果跟踪不及时,对已有指导 原则内涵领会不深刻 本讲目标:通过分析和总结,明确一些问题, 使研究更科学、更规范。
各国药典中残留溶剂测定收载情况
USP35版—— Chemical Tests / <467> Residual Solvents 185 EP7.0版—— 2.4.24.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of residual solvents ChP2010年版——附录Ⅷ P 残留溶剂测定法
当合成路线涉 及此类溶剂时 合成化学发展水平 判断使用 是否合理合理源自不合理严格控制残留量 替代研究
临床研究前 临床研究期间 产品上市后
确定何种溶剂需进行研究的原则
意义和目的
• 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控制产品质量
与其他方面研究工作密不可分
• 进一步验证工艺控制的合理性 • 为确定合理可行的质量标准提供数据支持
第二类溶剂(应该限制使用)
N,N-二甲氧基乙酰胺N,N-Dimethylacetamide 1090 N,N-二甲氧基甲酰胺N,N-Dimethylformamide 880
1,4-二氧六环 1,4-Dioxane 380 2-乙氧基乙醇 2-Ethoxyethanol 160 乙二醇 Ethyleneglycol 62 甲酰胺 Formamide 220 正己烷 Hexane 290 甲醇 Methanol 3000 2-甲氧基乙醇 2-Methoxyethanol 50 甲基丁基酮 Methylbutyl ketone 甲基环己烷 Methylcyclohexane 1180
2.顶空进样法(Headspace Analysis) 2.1 静态顶空技术 2.2 动态顶空技术(吹扫捕集法) 适用范围:沸点低溶剂或样品本身对测定有影响。 优点:在较低温度下进行,避免组分分解;减少溶解 样品的溶剂量和样品本身对色谱系统的干扰和污染, 增加色谱柱的寿命。 缺点:需要特定的顶空进样装置,成本较高,对沸点 较高的溶剂检测灵敏度不够,一般多应用于沸点 100℃以下的溶剂。
药物中有机溶剂的引入
研究对象:原料药/辅料、制剂 原料药/辅料:合成过程中引入 包括:
• 作为合成原料或反应溶剂引入 • 作为反应副产物引入 • 由其他合成原料或其他溶剂带入
制剂
• 各种成份(原料药、辅料)带入 • 制剂制备过程中引入 制剂制备过程中引入(缓、控释微丸包衣过程使用 有机溶剂;难溶性药物固体分散 )他克莫司溶于无水乙醇和二 氯甲烷中分散。
第二类溶剂(应该限制使用)
溶剂名称
英文名
浓度限度(ppm)
乙腈 Acetonitrile 410 氯苯 Chlorobenzene 360 氯仿 Chloroform 60 环己烷 Cyclohexane 3880 1,2-二氯乙烯 1,2-Dichloroethene 1870 二氯甲烷 Dichloromethane 600 1,2-二甲氧基乙烷 1,2-Dimethoxyethane 100
第三类溶剂(GMP或其它质控要 求限制使用)
溶剂名称 英文名 浓度限度 乙酸 Acetic acid 5000 丙酮 Acetone 5000 甲氧基苯 Anisole 5000 正丁醇 1-Butanol 5000 仲丁醇 2-Butanol 5000 乙酸丁酯 Butyl acetate 5000 叔丁基甲基醚 tert-Butylmethyl ether 异丙基苯 Cumene 5000 二甲亚砜 Dimethyl sulfoxide 乙醇 Ethanol 5000 乙酸乙酯 Ethyl acetate 5000 乙醚 Ethyl ether 5000 (ppm)
确定何种溶剂需进行研究的原则
EMEA
• 第二类溶剂:可直接对终产品进行控制,可对中 间体进行控制,结果需符合ICH相关规定 • 当6批试生产规模或者3批生产规模的中间体检测 结果显示残留量低于ICH规定限度的十分之一时, 可不对终产品进行控制。
确定何种溶剂需进行研究的原则
研究原则:
• 考虑到各类有机溶剂有毒性和在终产品中残留的 可能性,建议:
以上药典方法是残留溶剂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
ICH 指导原则
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Harmonizition ICH ) ICH 将药品生产及纯化过程中常用的69 种有 机溶剂按照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程度分为4 类。
残留溶剂分类
药物中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测定
残留溶剂(Residual Solvent)
定义:药物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
料的生产过程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 用或产生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 的有机溶剂。(Organic Volatile
Impurities)
研究的性质:杂质研究的范畴
国内外主要相关指导原则和文件
第一类溶剂:无论任何步骤使用,均需进行检测 第二类溶剂:无论任何步骤使用,均需进行检测 第三类溶剂:建议可仅对用于终产品精制的此类溶剂 进行研究。
确定何种溶剂需进行研究的原则
研究原则:
• 第四类溶剂 若结构与毒性大的溶剂非常接近,建议尽量不 使用 注意中间体的处理,尽量除尽 根据结构和理化性质,参考其他的有机溶剂的 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和控制 注意检测图谱中未知峰的情况,尽量进行归属, 若无法归属,可以控制挥发性杂质总量。
5000
第四类溶剂(尚无足够毒理学资 料)
溶剂名称 英文名 1,1-二乙氧基丙烷 1,1-Diethoxypropane 1,1-二甲氧基甲烷 1,1-Dimethoxymethane 2,2-二甲氧基丙烷 2,2-Dimethoxypropane 异辛烷 Isooctane 异丙醚 Isopropyl ether 甲基异丙基酮 Methylisopropyl ketone 甲基四氢呋喃 Methyltetrahydrofuran 石油醚 Petroleum ether 三氯乙酸 Trichloroacetic acid 三氟乙酸 Trifluoroacetic acid
若国家标准中未控制残留溶剂,建议根据起始原料 的制备工艺,对可能存在的残留溶剂一并在终产品 中进行控制。 如果采用尚未批准的原料药、化工中间体等作为 起始原料,建议根据起始原料的制备工艺,对可 能存在的残留溶剂一并在终产品中进行控制。
9质量标准建立
附录中无限度规定和未收载的有机溶剂: 如在药物的制备过程中使用到了这类溶剂, 建议药物研发者尽量检索有关的毒性等研 究资料,关注其对临床用药安全性和药物 质量的影响。
• ICH Q3c 杂质: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 • FDA:Guidence for Industry:Q3c Impurities:Residual Solvents • EMEA:Position Paper on Specification fro Class 1 and Class 2 Residual Solvents in Active Substances • 化学药物有机溶剂残留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思考的出发点
• 有机溶剂的毒性 • 产品的合成工艺
确定何种溶剂需进行研究的原则
EMEA
• 第一类溶剂:不宜使用。一旦作为起始原料、溶 剂,或者反应副产物,或者由其他溶剂带入时, 残留量需符合ICH相关规定。 • 残留量控制方法:随引入情况不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