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研究

国内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研究

国内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研究
我国对于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相对于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晚,1986年虞蔚的《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与规划》是我国学者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文献。

从1986年到现在,该领域学术论文及代表性著作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

孙栋斌和吴雅菲通过文献调研以及因子分析的方法将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划分为起步、独立发展和蓬勃发展三个阶段。

其中,“研究起步阶段”是从1986 年至1993年,论文总结了该时期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计量研究和实证研究。

其中通过对上海、广州等少数城市进行研究,发现国内部分城市引起社会分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状况、家庭状况/家庭生命周期、种族状况三个维度。

“独立发展阶段”是从1994年至2003年,愈来愈多的学者关注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居住空间的问题,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角度都有新的扩充。

对于研究对象从上海、广州扩展到北京、南京、乌鲁木齐等城市,同时在研究内容上除了研究居住空间结构外,众多学者对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理论、时代背景、模式特征、形成机制、建议对策都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研究角度开始从居住区位选择、住区价格的新视角出发,通过定性分析、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对住宅价格分布进行研究总结。

“蓬勃发展阶段”是从2004年开始至今,各学者主要是对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及内在的研究。

伴随2004年社会转型对城市发展的带动,国内学者再一次审视城市居住空间的问题,使得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及其分异特征的探讨得到蓬勃发展。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都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再扩充与深化,同时也出现了居住空间分异评价、特殊群体和特殊地域的居住空间分异、分异现象模拟、居住空间分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等新型研究热点。

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理论研究主要有吴焰启等在社会地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激进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

虞蔚主要翻译和解析了西方国家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三大形成因子,即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生命周期和种族。

魏立华、李志刚等研究“社会主义转型国家”和东欧、前苏联等“后社会主义城市”这些特殊形态的社会空间分异的理论。

也有较多的学者对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分别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意识以及个人选择等不同层面进行阐述。

吴启焰、张京祥等在政治
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的知识经济及其影响这三大背景下,研究分析现代中国城市的居住空间分异形成。

杨上广提出国家意识形态、个人居住选择和开发商市场行为等因素影响城市居住空间分异。

李雪铭、汤新指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导致个人收入差距拉大、新阶层的出现、城市建设飞速发展、房地产市场出现多元化以及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而这种改革无疑会加剧居住空间的分异。

徐菊芬、张京祥等基于住房供给视角,分析住房制度、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等制度性因素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

陶海燕、黎夏等通过模拟城市居住空间的演变,最终展示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的变化下居住空间分异过程,得出居民不同的收入分配必然会造成居住空间分异的结论,高收入人群在选择住区区位时占据主动地位,而中低收入人群处于被动地位。

同时也有一部分学者细致研究了各个城市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以及形成机制。

黄怡选取上海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不同层次住宅区的居民,研究发现街道存在不同程度的隔阂。

而不平衡的开发、不同收入的极化是导致区域隔阂的主要原因。

黄友琴与易成栋对武汉市进行研究,发现市区隔离程度不高,但分区的居住隔离程度较明显,特定人群在某些区位的分异隔离程度十分严重,各类人群也存在一定的孤立性。

赵美风、戚伟通过对北京流动人口聚集区的研究,分析出北京呈“环形”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同时具有明显不同的空间类型,并从社区和个体两个层面剖析分异结果的形成肌理。

顾朝林、王法辉等对北京市城 8 区进行社会区的划分与探究,发现土地利用强度与流动人口状况在形成新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目前,国内学者对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已经较为全面,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对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实证研究层面都有相应的研究成果,并且在研究方法上也不断在更新进步。

3.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概况
对北京市居住空间的研究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顾朝林、克斯特洛德撰写了关于北京社会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及其演化过程。

此后越来越多学者就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提出造成北京市空间分异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是由于我国住房市场化的推动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城市规划的引导和行政审批来调控土地资源的供给,土地资源的价值越来越高,再加上市场选择的共同作用,
这就造成不同区位的土地价值相差悬殊,形成居住质量差异明显的居住空间分布格局。

此外,出于建设者的经济收益的最大化,会选择地理位置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地段环境优越的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而房价具有“筛选效应”,是体现居住空间价值差异最主要的指标。

在房价的“筛选效应”和社会经济差异化的“分选机制”作用下,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在住房选择上趋于同类相聚,不同特性的居民聚居在不同的空间范围之内。

因此居住空间分异是具有不同特征的居民聚集,形成社区内的同质化,与城市土地特征以及其他社区的异质化,差异要素主要为居住形态构成以及一般居住行为的要素或者社区本身在城市中的分布特征,从而形成空间属性与社会属性。

空间属性上特征表现在土地利用特征、住宅类型、周边环境以及各项配套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差异;社会属性主要依据“住房阶层的理念”,根据住房阶层的水平,反映出阶层分化的程度,其表现形式具体为职业背景、文化水平、收入状况、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

由以上各要素的共同作用,形成具有相似社会属性的居民聚集在相同的居住空间范围内,进而形成不同特征之间的居民群体逐步分化、相互隔离的状态,缓缓会演变为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此外也有众多学者利用定性描述、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居住空间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异过程以及结果进行阐释。

以下从不同角度对研究文献进行大致总结:
(1)从社会区划分的角度
在1995薛凤旋根据北京居住隔离的假设,利用20世纪人口普查数据以及1985年住房调查资料,对北京社会区进行研究,最终将北京市划分为 8 类社会区。

冯建、周一星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技术对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出近20年来北京都市区的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

结果显示2000年相较于1982年,北京社会区的特征形式发生较多变化,都市区的社会空间也从相对简单趋于复杂。

冯建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空间统计的方法探讨北京社会区类型以及主因子,通过对有关居住空间分异的各类指标统计计算,结果得出产业结构调整、外来人口的流动趋势、住房系统更加繁琐复杂等因素对推动北京市空间重构。

顾朝林也利用“五普”人口数据以及1998 年不同街区的住房价格,对北京社会区的划分方法以及特征类型进行研究。

(2)从住房价格的角度
周亚杰通过对北京五环内住房价格的爬取及整理,得出基于不同住房价格的情况下,五环内居住空间结构的特征呈现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圈层结构。

马敏蕾、吕斌运用GIS技术分析北京市商品住房交易数据,对13个区的住房价格梯度和房价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住房价格空间格局与城市次中心、基础交通设施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并且由于居住价格的空间分异性打破了北京传统的单中心空间格局,城市多中心化趋势渐显。

李文斌、杨春志采用特征价格模型法对北京市住宅价格进行研究,同样也证实了住房价格与区位、交通的关联性。

(3)从保障性住房的角度
张杰对北京十年来住房制度市场化、社会化的转型对住房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保障性住房的制度问题及住房问题的问题总结。

张永波、翟建通过调研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居住空间需求,应用空间分析法,了解保障性住房供给的空间特征,既挖掘保障性住房现状问题又为住房建设中的相关空间发展政策提出建议。

(4)从社会分异角度
张艳、柴彦威等根据居民日常活动日志问卷调查数据,利用 GIS 可视化与空间分析方法,对北京不同类型的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分布、活动空间形态及面积比较,揭示人口属性、设施供给的社区分异下,不同居民日常活动行为对城市空间利用的社区分异。

李君甫、李阿琳基于社会阶层分布的研究发现:北京的社会空间分化为明显的中心、半边缘和边缘 3 个地带,社会隔离表现为封闭的住宅小区与周边棚户区及老旧住宅并存的总体混居与局部隔离的形态。

(5)从居住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角度
湛东升、张文忠等根据工商企业登记数据及“六普”人口数据,从行业视角对北京市城区职住空间结构及其特征进行详细的实证分析。

其中研究显示居住空间结构由一般服务业、流通生活服务业与二产、科技和教育等因子构成。

孟繁瑜、房文斌等对市内 3 个社区的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匹配研究。

(6)从城市规划角度
钱笑使用Arc Gis技术,通过对1912-2003年北京地图或北京总体规划图的绘制,对北京居住空间的增长变化以及居住空间的分布变化进行研究。

经研究发现自1933年起,由“市政三年计划”到1947年,北平市工务局编印了《北平市
都市计划设计资料第一集》这一规划草案奠定了建国后北京城市结构发展的基调。

接着又对后期7次总体规划方案进行分析总结,从城市规划引导的视角对北京居住空间的影响过程及作用结果做出总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