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在校创业成功案例【篇一:大学在校创业成功案例】在校大学生例子一:1980年,钱俊冬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赫店镇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
他从小就立志要考上重点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改变家庭贫困的生活。
1999年,父母做生意借来的8万元钱被人骗走,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由于家庭经济据,钱俊冬随父母来到天津大港。
靠着父亲做卤菜的手艺,全家人在一个偏僻的小巷子租住下来,省吃俭用,挣钱还借款。
刚到天津时,钱俊冬特别向往大学生活,所以,一有空闲他就去附近的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转悠,并结交了一些大学生朋友。
通过与大学生的交往,他知道了大学生毕业后将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于是,他就有了上大学后一定要自己挣钱的想法。
钱俊冬把自己整天关在屋里,除了复习功课,数百本从旧书摊上购来的杂志被他一页一页地翻过,大量成功人物的创业刺激着钱俊冬活跃的大脑,特别是那些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改变自己命运的文章,让他意识到,要想成为一名成功人士,单靠找一份好工作是实现不了的,必须从底层做起,走自主创业的道路。
开学一周,掘得第一桶金2000年,钱俊冬考上了陕西长安大学。
当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送到家里时,父母既欣喜又发愁,生意的失败使他们债务缠身,已经没有能力支付儿子上学所需的费用。
最后,全家人东借西凑好不容易才弄到2000多元钱。
开学报到的那天,钱俊冬攥着2000元现金,在报名的长队里他一次一次退到最后面。
后来他鼓起勇气找到辅导员,终于争取到了缓交学费的机会。
安定下来后,钱俊冬的心中萌发出一种坚定的信念:越是日子困窘,越要咬紧牙关,想办法去改变命运。
开学第三天的下午,钱俊冬正独自在寝室里翻阅新课本,一位师兄推门进来推销随身听。
正在这时,几位室友也回到了寝室。
结果,这位师兄没费多少口舌,4部随身听以每部80元的价钱被室友买下。
这件事情使钱俊冬隐约地觉得一种商机和一个比较大的消费群就在自己身旁。
后来,他从同学那里打听到在西安东郊有两处小商品批发市场。
第一个周末,他逛遍了这两个小商品批发市场,仔细对比了各种随身听的性能和价格后,他以15元的批发价购买了6部师兄推销的那种款式的随身听,一倒手净赚了300元。
这是他掘得的第一桶金。
之后,当同学们刚习惯用卡式电话时,他以低廉的价格从ic卡经销商那里购进话卡,然后以比市场低的价格出让给同学,在赚得一点辛苦费的同时,让同学们也得了一些实惠。
后来,像上游泳课穿的游泳衣,考研用的复习资料、英语磁带,他都找到了低于校外价格的供应渠道。
一年后,他便成了校园里小有名气的生意精。
底层做起,为创业做准备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钱俊冬除了学习好专业课外,还不时去学校图书馆看一些法律、心理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书籍。
他认为,搞推销和倒卖纯属个人行为,还没有完全融入社会。
要创业最好还是先融入企业,到企业中去体验,懂得如何把学到的知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在校例子二:财经快递一年赚到6位数很多快递只能送到校门口,从宿舍跑到校门口至少也得20分钟,有些快递员就会不高兴。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学生孙晓告诉记者。
好在,该校财政专业的学生陈博甫,在校内开办了一家财经快递。
据小陈的合作伙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大四学生景棋介绍,这是一家专门为同学取快递而设的学生公司,他们与杭州一家规模较大的快递公司达成协议,专门负责校内快递的揽发和派送,而学校则专门给他们配备了一间仓库。
有了这家快递公司,学生的快递到了,公司会有专人打电话通知学生,学生则随时可以到公司的仓库去取货,一下子方便了许多。
现在基本上一天会有500到600份包裹,景棋告诉记者,公司已经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基本爬上了6位数。
在校大学生创业例子三:刘虎锋是陕西宝鸡农家孩子,2005年考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专业,哥哥每月资助他300多元,整个读书期间异常艰辛。
毕业后他在南京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为一些大型的电厂、钢厂锅炉热控做技术检测。
刘虎锋任职的企业由于负责人经营不善亏损倒闭,在投资方准备注销公司时,刘虎锋觉得太可惜,出资人见状便把公司壳留给了他。
就这样,凭着仅剩的几张办公桌椅以及缴了一年房租的公司,刘虎锋开始自主创业。
起初,他投入了打工积攒的一万元,开始跑市场,可惜3个月下来却没有一笔业务,钱也花完了。
快到年底,表姐借给他8000元,让他先回家。
可刘虎锋却绕道前往一家电厂,为公司发展寻求转机。
电厂负责人以前就对这个年轻人有好感,承诺给他一笔业务,刘虎锋立即回到南京开工。
终于,这笔业务赚到6万元,他的创业路柳暗花明。
2010年,刘虎锋与女友常常兜里无钱,最困难时还需要回家筹资。
一次他与军工企业谈生意,对方需要一种通信信息化设备,虽说刘虎锋对软件编程不陌生,但他为了订单质量仍请来专家合作,很快生产出全新产品。
为此,2011年公司销售额超过百万元。
看到新项目的市场前景广阔,刘虎锋决意专攻这个系统集成产品,注册了北冶机电设备公司,并报名参加班以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
去年底,他开着刚买的新车回家过年。
相关文章:推荐赚钱10.【篇二:大学在校创业成功案例】都说现在的大学生,有钱,任性,花着父母的血汗钱不心疼,今天要介绍的是3个年收入过百万的在校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他们年入百万,开豪车,却不是富二代。
创业,让他们从创一代变成富一代!1、成都中医药大学施超靠卖书赚200万施超是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2011级的学生,2015年,大四的他才24岁,凭借自主创业成了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
施超是江苏人,他的父母爱给他买书,他也从小就爱看书,爸妈都很朴实,从不给我讲什么大道理,只是培养了我读书的爱好,从书里学知识、学道理。
我从小学认字开始到高中毕业那段时间读了超过1000本书,中外名著、人文百科、各类杂志我都读。
他认为,那1000本书,不仅让自己拓宽了知识面,也为他的创业打下了基础。
因为读了比较多的书,所以我对自己要销售的图书,选择起来比较得心应手,懂得如何判断一本书是不是好书,也清楚什么书适合什么样的读者。
于是,施超将自己的创业项目初步选定在了图书销售上。
高考完那个暑假,施超开始在家附近的广场上摆地摊卖书,新的旧的都有,都是他认为的好书。
两三百本书不到一个星期就可以卖完,大约每天能挣70元,施超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2011年来到成都上大学后,施超也没放弃自己的图书销售,趁周末时在学校里摆摊儿卖书,规模虽小,但在大二时已经攒下了近10万元。
腰包渐渐鼓起来的施超利用学校的创业政策在学校开了一个实体书店超然书斋。
可是实体书店并不赚钱。
为了维持书店的运营,施超开始去成都的高中销售课外读物。
我当时是跟出版社合作,拿着我选出来的书单,找高中学校的老师谈,然后再让同学们从书单中选出书,我再反馈给出版社,然后备货、送货。
这样子没有中间商一层层赚,我拿到的货源比一些大型连锁书店都便宜,所以最后书送到同学们手上时,价格也要比定价低。
而且为了让学校老师、同学解除后顾之忧,我都是先向出版社垫付货款,同学们拿到书了,再把钱付给我。
施超讲述自己的生财之道后来,感觉到自己忙不过来的施超找来10个自己的中学同学,将图书销售业务扩展到了上海、江西、湖北等地方。
业务渐渐扩展后,他又筹建了自己的文化公司江苏超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4岁的他,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个100万元。
现在,施超的书斋每年会拿出一部分的收益资助学校的一个创业者联盟,帮助有想法的同学启动计划。
每年学校的同学们去支教时,他也会给那些山区的学生带去课外书,每年都会捐出2000本。
这才是学霸的正确成长方式!靠读书读出了商机,成为富一代,走上了人生巅峰!2、武汉科技大学镇小龙创业两年,从零到千万开着奔驰车,走到哪儿都有助理相随,武汉科技大学的在读学生镇小龙颇有老板范儿。
资产从零到千万元,购置两辆过百万元豪车,自有30多家实体店,吸引200名大学生追随实现这一切,镇小龙只用了两年时间。
镇小龙从大三开始自己创业,从最简单的棉被、蚊帐等生活用品的批发开始做起,将用户锁定在大学新生。
凭借他和小伙伴的一股子拼劲儿,他们在新生开学的15天内做出了200多万元的营业额,净赚16万元。
他的创业行动让不少同学受到激励,主动要求他牵头,带领大家创业。
就这样,一个200多人的创业团队成立了。
之后,他做过电子产品销售、服装贸易、教育、人力资源、旅游、租车、大学盟微信公众账号、校园周边卡等一系列项目,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实体店30家,参股驾校、台球馆、宾馆等商业实体上百家。
3、重庆大学禹化普卖手抓饼,年收入250万上面两个例子看完,有没有一种创业的项目都非常高大上,一般人干不了的感觉呢?其实创业并没有这么多条条框框,很多大学生就靠在学校周边做小生意走上了创业之路。
这里就有一个重庆大学生靠卖手抓饼,自己做老板年入250万的真实例子!重庆大学生禹化普大三时就开始租门面卖手抓饼,在经历了短暂的生意惨淡的日子后,他学习成都小吃店慢工出细活的做法,要求师傅一次只做1-2个饼,保持饼的最佳口感。
这样一来排队的客人变更多了,每天平均能卖400个饼。
两年的时间里,他的手抓饼有4家直营店、1个加工厂和8家加盟店,年收入达250万元。
延伸阅读:【篇三:大学在校创业成功案例】都说现在的大学生,有钱,任性,花着父母的血汗钱不心疼,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3个年收入过百万的在校大学生案例,他们年入百万,开豪车,却不是富二代。
创业,让他们从创一代变成富一代!1、成都中医药大学施超靠卖书赚200万施超是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2011级的学生,2015年,大四的他才24岁,凭借自主创业成了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
施超是江苏人,他的父给他买书,他也从小就爱看书,爸妈都很朴实,从不给我讲什么大道理,只是培养了我读书的爱好,从书里学知识、学道理。
我从小学认字开始到高中毕业那段读了超过1000本书,中外名著、人文百科、各类杂志我都读。
他认为,那1000本书,不仅让自己拓宽了知识面,也为他的创业打下了基础。
因为读了比较多的书,所以我对自己要销售的图书,选择起来比较得心应手,懂得如何判断一本书是不是好书,也清楚什么书适合什么样的读者。
于是,施超将自己的创业项目初步选定在了图书销售上。
高考完那个暑假,施超开始在家附近的广场上摆地摊卖书,新的旧的都有,都是他认为的好书。
两三百本书不到一个星期就可以卖完,大约每天能挣70元,施超赚到了中的第一桶金。
2011年来到成都上大学后,施超也没放弃自己的图书销售,趁周末时在学校里摆摊儿卖书,规模虽小,但在大二时已经攒下了近10万元。
腰包渐渐鼓起来的施超利用学校的创业政策在学校开了一个实体书店超然书斋。
可是实体书店并不。
为了维持书店的运营,施超开始去成都的高中销售课外读物。
我当时是跟出版社合作,拿着我选出来的书单,找高中学校的老师谈,然后再让同学们从书单中选出书,我再反馈给出版社,然后备货、送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