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历史意义呢?下面就来给大家说说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反对孔教的立场完全一致。
民国初年,康有为及其弟子陈焕章致力于将孔教立为国教,并将此写进宪法。
其意在建立孔教意识形态。
此举为其它宗教派别所反对,也为坚持思想自由、反对定于一尊的新文化派所抗拒。
但破除儒学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并不是自新文化运动始,清末维新运动即对八股取士的制度给予激烈抨击,对韩愈的“原道”学说提出激烈批评。
1905年废除科举制,从制度上实际解构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新教育的发展方向。
民国初年,蔡元培制定的新教育宗旨明确取消“尊孔”条款,《大学令》解除经科,新的民国教育制度排除了建立孔教意识形态的可能。
陈焕章等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说明民国政治文化朝着民主、科学的方向发展已是不可更改的方向。
新文化运动对孔教的批评主要是展现在“礼教”、旧的家庭制度对人的个性束缚这一层面。
新文化运动之表现为个性解放运动,一方面得力于破解束缚人性、个性的“礼教”、旧的家庭制度,一方面归功于西方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精神”的介绍。
严格来说,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系统清理和研究工作,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尚没有全面展
开。
胡适提出“整理国故”在当时也只获得很小范围的认同。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着没有间断的历史文化传统,儒学在这一历史文化传统中居主干地位。
传统历史文化的资源核心部分实在是儒学,对于这一点新文化运动限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在破的一方面下力较多,而对承继一方面所做的工作相对较少。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定位,在新文化阵营存在分歧。
陈独秀受法国文化影响极大,《新青年》的外文名称就是用的法文。
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提出对青年的六大要求:(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提出向西方学习“民主”与“科学”。
他强调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启蒙运动。
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彰显的就是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精神。
“近代文明”的三大事件:“一曰人权说”,“一曰生物进化论”,“一曰社会主义”,都是法国人率先发动。
陈独秀从法国大革命走向“以俄为师”的共产革命,其中的内在逻辑即在于他的革命思想。
胡适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中国人文传统的再生。
他向《新青年》同人建议,“我们这个文化运动既然被称为‘文艺复兴运动’,它就应撇开政治,有意识地为新中国打下一个非政治的(文化)基础。
我们应致力于(研究和解决)我们所认为最基本的的有关中国知识、文化和教育方面的问题”。
带着这一目的,胡适提出新思潮的意义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
再造文明。
将新文化运动定位为启蒙运动,或是文艺复兴运动,这两种取向在当时并不明显,两种主张的学人并肩作战。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延和历史的演进,双方的差异才逐渐显现。
由此分际,陈独秀与胡适后来才分道扬镳。
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辛亥革命以来,以鲁迅等人为首的新式教育代表人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推陈出新的新思潮。
如沉寂千年的死海水面上吹来的一阵清风,中国的传统迂腐的思想终于泛起了几圈涟漪。
其中功不可没的就是胡适、陈独秀等人发动的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被看做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新青年》原名为《青年》,后来才改名为《新青年》。
想来,只加了一个“新”字,就是为了有别于旧社会上的抱着旧思想的年轻人吧。
作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青年》承载着人们太多的希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最初,陈独秀是《新青年》杂志的编者,后来整个刊物的发行与编辑都由他一手主办。
后来因为陈独秀在北大任职的原因,《新青年》的编辑部还从上海迁移到了北京。
同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上发表文章,第一次正式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理念,也就是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自此,民主和科学这两大旗帜在改革之风的吹拂下,飘扬飞舞,逐渐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在给予迂腐教条礼节以沉重打击的同时,还为人民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新青年》杂志的发行之所以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因为它如新式教育开出的一剂良药,从思想上将中国人
民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赋予其新的生命。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是大家并不陌生的一次发生在民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成功,与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是息息相关的。
新文化运动主要有三个代表人物,他们扛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是陈姓先生——陈独秀。
他在这一期间可谓是风头正盛,他创建了一本杂志,至今人们依旧能够对杂志的名字耳熟能详——新青年。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通过杂志,大力宣扬大家熟悉的民主和科学两个词汇,还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抨击旧的传统文化。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二是胡姓先生——胡适。
他在新文化运动的最杰出的贡献就是号召大家运用白话文。
胡适的白话诗写的很好,在发表之后引起了文学界的很大轰动。
有守旧的学者大儒批评胡适写文,胡适也用白话诗很幽默地回过去。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三是鲁姓先生——鲁迅。
他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抨击旧制度的大学者,他曾经担任过新青年杂志的编辑。
他也曾经在杂志上发表了许多的白话文,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他发表的。
他的文字发人深省,至今依旧有着很大的魔力,还入选了课本教材。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四是李姓先生——李大钊。
他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领头人物,他特别的推崇俄国的革命,认为中国以后一定会走这样的道路。
后来,李大钊因为政见太过激进,
被军阀杀死,引起了民愤。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