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及功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及功能⒍杨曦(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人是社会的动物,又是政治的动物。
人的成长的过程,就是其融入社会的过程,是其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其逐步参与政治的过程,是其逐步政治化的过程。
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人格的形成过程。
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媒介,逐步获得政治知识,从而形成了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
这种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总和共同构成一个人特定的政治人格。
一个人政治人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其获得政治知识,形成特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过程。
二是政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过程。
一个人政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是其通过不断地参与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而逐步获得的。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参与政治生活,逐步认识各种政治现象、政治事件,逐步掌握各种政治生活规则,逐步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政治生活技能,而这些都是通过人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来实现的。
由此可见,政治社会化是帮助社会成员融入社会、适应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桥梁。
在我国现阶段,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大学生获得政治知识、形成政治人格、逐步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生活的过程,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较多,文化层次较高,他们比一般的社会成员更关心国家大事,政治敏锐性也较强;但由于年龄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也存在社会经验和政治经验不足等问题。
因此,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除了具有一般社会群体政治社会化的普遍特征之外,还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1.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方向选择上的可塑性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长,在知识层次、修养水平和综合能力等方面明显高于同龄青年群体。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已开始接触社会,接触和认识一些社会政治现象,具有一定的政治鉴别力,初步具备了选择政治社会化方向与内容的能力,开始把政治社会化与实现个人的政治理想结合起来。
但是,另一方面,大学时期仍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社会经验不足,政治意识不成熟,政治态度具有相对性和可变性,所以,在他们政治社会化方向的选择上容易摇摆,遇到政治生活的挫折也容易变换。
因此,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上具有可塑性。
这一方面增大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但另一方面也为矫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方向上的偏差提供了有利条件。
2.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环境的校园群体性环境对人们的成长起着非常大的影响,相似的环境会对大致相同的人群起着相似的影响,而且在一个知识层次、兴趣、爱好大致相同的人群中,人们之间相互影响。
大学生活正是这样一个环境。
相似的生活环境、文化层次、社会兴趣,一致的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使大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政治问题的关注角度、关注程度具有相似性,他们对政治问题有更多的探讨机会,并且这种探讨常伴有理论上的寻求。
同时,处于同学群体的较大影响下,极易受到同学群体的相互感染。
大学校园把大量分散的有知识的青年集中为群体,必然使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影响扩大化。
在群体感染下,那些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方式极容易被迅速传递和相互强化。
大学生活的群体性特点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改变和政治行为的走向有很大的影响。
3.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主体自觉性和整体发展创新性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了较大发展,进行理性选择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对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有一定的理性选择能力。
同时,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地位,使大学生对政治社会化有较高的自觉性。
因此,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主体的理性选择在增强,主体的自我导向越来越起到关键作用。
同时,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在动态中发展变化的,表现出随着大学生的成长,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完善的上升或前进的变化过程。
这是由时代进步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决定的。
大学生们认识到,创新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他们在政治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创新,持续不断的学习政治文化,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内容的预期高层次性政治文化作为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一种,包括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次。
其中政治心理属于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获得的一种自发的政治意识;而政治思想则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的部分,是一种系统的自觉的政治认识,在人们的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统帅作用。
政治社会化作为个体逐步融入社会政治生活、进行政治生活实践的过程,是个体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发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
但由于个体的认识水平和社会实践内容的不同,在个体成长的不同发展阶段,政治社会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其中,中小学阶段的政治社会化着重以政治认同、政治忠诚、政治服从等带有情感色彩的政治心理为主要内容,其学习方式主要是政治模仿和情感体验,学习一些特定的政治行为和政治事物,在这一阶段,学生处于不自觉的状态。
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们的身心发展已趋于成熟,理性思维具有相当的发展,对政治的认知也从单纯模仿趋向于理性的思考,他们更加关注政治本体、政治发展及政治存在的合理性及公正性。
所以,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以政治思想、政治理念和政治规范的形成为主要内容的,其学习方式主要是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参加社会政治实践。
由于大学生特殊的身份决定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不仅要适合社会对大学生的现实要求,而且还要适合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
所以,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上要求具有高层次性特点,也就是要高于对其他社会青年的要求。
5.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和途径具有系统性和多元性随着大学生知识能力的不断发展、生活视野的扩大以及接受社会教化主动程度的增加,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也从单一转向立体多元。
首先,大学校园是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地方。
一般来说,大学校园是学生的一个重要而正规的政治社会化场所。
学校教育一般是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尊重现有的社会政治秩序,反复系统地向学生灌输和传授统治阶级的政治认识和政治行为准则。
学生从一进校门就置身于一个较为正式的、系统的政治社会化场所中,接受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直接的和间接的、明示的和暗示的政治教化。
首先,通过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修养课,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的主导政治文化,通过这种直接的政治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
其次,通过举办形势政策教育和社情报告会、学术讲座等,加强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和联系,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政治认知水平,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再次,大学生的政治生活往往是依托于一定的组织系统来开展的,如党支部、团组织、学生会等,这些组织对社会政治主导文化的灌输与传播起着支撑和强化作用。
另外,大学校园内丰富的校园文化也处处渗透着政治教育的目的,对大学生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它们既不是单向灌输,也不是纪律约束,而是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形成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思想品德乃至生活方式的选择。
除了学校外,社会文化传统、社区、大众传播媒介、家庭、同学群体等所接触到的一切社会政治环境,都会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虽然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但是,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认识和政治态度的形成影响最大的还是社会,而在社会因素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社会政治文化和大众传播媒介。
6.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富有理想性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政治追求。
与其他社会阶层的人相比较,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带有很大的理想色彩,他们往往是从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取向的角度,接受或排斥某种政治模式。
正是因为这种理想色彩,使得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评价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以较多理想成分的政治理想去评价政治现实,另一方面当某种政治模式的成效不大或政治改革缓慢时,往往就采取否定或片面的态度。
当代大学生生长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时代,他们敏于思考,锐于进取,立足现实,有着积极的政治热情和政治抱负,渴望和追求“民主”、“公正”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模式。
他们的热情、追求和奋斗,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动力。
但是现实往往与理想存在差距。
尤其是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大学生往往由于其理想化的目标和追求,对社会问题缺乏辩证的思考能力,容易出现心理困惑,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导致对社会发展方向、主流政治理念缺乏信心,甚至表示怀疑。
同时,由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政治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的趋向。
这种多元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民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也同时对主流价值取向形成了冲击,提出了挑战。
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社会问题,坚定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这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7.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社会效应的辐射性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效果如何,对整个青年群体甚至对整个社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自1999年7月高校扩招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招生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大学生成为一个迅速壮大的青年群体。
而且大学生受的教育程度较高,国家和社会都对大学生寄予了较高的希望。
大学生毕业后,经过社会实践的锻炼,很快就会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他们不仅在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方面,而且在政治价值取向等方面对社会和其他社会群体都会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具有极强的社会辐射性。
8.大学生自身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的关键性从幼儿到老年,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在进行政治社会化。
阿尔蒙德指出:“关于政治社会化要说的第一点是,这一社会化的持续过程贯穿人们一生。
”按照人生的纵向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儿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在人生的不同发展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首先是儿童时期。
由于年龄较小,知识缺乏,基本没有自己的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主要是从家庭里父母的言谈举止、服装仪表、待人接物的方式中接受政治、道德概念的。
其判断好坏的标准以家长的好恶为标准,看问题较片面,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也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
其次是青年时期。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成熟,人的思维、情感也越来越丰富,内心冲突越来越多,情绪波动也较大。
青年人在升学、就业、求偶、升迁、交友、培训、住房、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等一系列问题上不再轻信盲从,有了自己的主见,凡事要经过自己独立思考。
这一时期,青年人勇于表现自己,渴望别人理解,获得社会承认。
一旦受到挫折、失败,容易灰心失望,陷于孤独和自我封闭中。
同时,社会环境对青年人的影响较大,优良宽松的环境,奋发向上的伙伴,高雅文明的兴趣爱好,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青年人调节心理矛盾,顺利完成从自然人向合格的社会人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