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07 全国II卷论述题(解析版)

专题07 全国II卷论述题(解析版)

2020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专项精练全国Ⅱ卷论述题【高考真题】1.(2019·全国Ⅱ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图6——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

(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见解: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理由: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并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这是自然进程的快速发展。

但在自然进程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文进程上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原子弹等新式武器,正是以自然进程的发展为前提。

新式武器的运用使战争规模扩大升级,死伤惨重,经济严重衰退,还给世界人民带来不可愈合的心灵伤口。

从人文进程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退步。

由此可见,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自然进程和文明进程的发展并不同步,但我们应该努力使两者协调发展。

示例二:见解:在人文进程中应添加1917年十月革命。

理由: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

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斗争。

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社会主义苏联迅速的实现了工业化,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战之后,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发展,苏联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两极格局形成,对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所以在人文进程中应加上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明确自己的见解,赞成或者质疑,需要修改等,如“同意从自然进程或者人文进程的角度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在自然进程中增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文进程中增加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等;其次,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如“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发展的进程中谋求促进各国共同发展”、“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对战后世界格局和国际力量变化起重要作用”;最后,总结观点,表述成文。

2.(2018·全国Ⅱ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

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

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

1949年后收归国有。

——据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启示:引进外来科技与设备会大大推动现代化的发展。

说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建立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化企业,也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在随后出现的建立企业的高潮中,民族资产阶级也学习了西方的先进经验。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引进先进科技,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央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这都大大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由此可见,引进外来的科技、设备和资金等可以大力推动我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提炼观点,如近代企业发展需要科学管理模式等;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如“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结合近现代企业发展的史实得出近现代企业发展离不开科学管理模式;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表述成文。

3.(2017·全国Ⅱ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表1 钟表的演变——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论题: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钟表最早的功能就是计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钟表的功能逐渐多样化。

从伽利略时代力学物理学取得的成就,到原子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均推动了钟表功能的多样。

从简单的计时到成为装饰品,一直到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反映了在科技影响下钟表功能的变化。

【解析】依据材料,提炼相关信息得出相关主题,如“科技发展与钟表的演变”“钟表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与钟表的演变”等,然后结合所学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阐述时,注意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分析全面。

【最新模拟】1.(2020陕西二模4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个体意识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在发展变迁中会受到社会正统思想的影响。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长达两千年,对于中国古代的个体意识变迁的影响不言而喻,儒家思想经历了孔孟、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等学派的流变,每种流变都对个体意识的发展有着不尽相同的影响。

时而促进,时而抑制,时而保守,时而反弹。

从孔子的承认个体意识的存在,到孟荀时的有所发展,再到童仲舒和朱熹时代的限制和压制,后经明后期的短暂觉醒,最后重归理学的禁锢。

毫无疑问,中国古代个体意识是不断变迁的,这种变迁也是深受中国古代正统思想地深刻影响的。

——摘编自李浩《儒家思想流变对中国古代个体意识变迁的影响》依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提炼材料观点并加以论证。

(要求:至少论证两个时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答案】观点:儒家思想对个体意识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影响。

(2分)论证:①春秋时期孔子“克己复礼”秩序观对个体意识的抑制。

孔子又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提出“仁”的观点,反映出孔子要求君子要尽量的克制个体意识在合理的范围内。

②春秋时期孔子“克己复礼”秩序观对个体意识的承认。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即是承认“己”的存在,个体的存在,个体自我意识的存在。

③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思想促进了个体意识的发展。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都强调个体意识的作用,促进了个体意识的觉醒。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社会需要个体意识,思想上“百家争鸣”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都为个体意识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社会动荡,也需要国家统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制,所以会出现压抑个体意识,强调国家意识的思想。

④汉朝时期对个体意识的规范和僵化。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天谴论”等思想,不强调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服从,阻碍了个体意识的发展。

原因: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朝初期“七国之乱”,不利于中央集权,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

⑤程朱理学对于个体意识的压抑。

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社会个体对纲常伦理的绝对遵守,压抑个体意识。

原因:魏晋以来社会动荡,中央集权衰落,需要强化中央集权;儒学出现危机,三教并流,社会信仰多元,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⑥心学促成个体意识在传统社会的反弹。

王守仁提出“良知即是心,心就是理”,将个体意识与天理合一,肯定了个体自我的利益与价值,对于人的发现和人的“个体意识”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原因:程朱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社会矛盾尖锐,儒家学者进行反思。

⑦明清之际出现的所谓“异端”思想促进个体意识的发展。

明清时期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反传统思想,肯定了个体意识,促进个体意识的发展。

原因: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的发展,王阳明心学的影响,统治阶级的腐败,社会变革。

⑧清朝时期,理学僵化对个体意识的压制。

原因:清朝入主中原,为了维护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小农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反专制思想的出现。

(任选两个时期进行论证,一个时期思想3分,原因2分,两个时期,共10分)【解析】据材料“个体意识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在发展变迁中会受到社会正统思想的影响”等信息可知,材料论述的是儒家思想对个体意识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时而促进,时而抑制,时而保守,时而反弹”,体现了因时而变的特点,并且材料就这一特点分阶段进行了阐述,因此提炼材料观点为:儒家思想对个体意识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影响,再结合材料中的阐述以及中国古代史的其他阶段分期进行论证即可,论证时注意题干的要求——至少论证两个时期,并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2020陕西咸阳模拟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盘尼西林又称青霉素,是一种广谱抗菌药。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一般的肺炎、肺结核,就能致人死亡,直到盘尼西林的出现。

阅读上述材料,从中提出两个观点,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观点一:经济危机中的医疗技术难以应用(2分)论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各国忙于应付危机。

在医疗卫生上的重视度和投入力度远远不够,英国科学家弗莱明的发明为引起政府足够的重视。

直到十多年后的1943年青霉素才得以真正问世并造福人类。

(3分)所以,社会环境影响并制约着新技术的应用。

(1分)观点二:战争催发了盘尼西林的应用(2分)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给交战各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战争中大量的伤员由于医疗技术的落后无法救治而死亡,美国率先进行了盘尼西林的临床应用,大批的感染的伤员得到医治,挽救数以万计的生命,是人类抗击病菌史上里程碑事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