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概况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开启真正意义上的绘画之开端,开始注重艺术的内在因素,文人士大夫开始步入画坛,表现的技法水平得以显著提高。
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1)专业画家出现。
(2)民间美术活动与专业创作相互促进。
(3 )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而独立。
(3 )与西方交往,因为交流丰冨了传统的表现技法。
魏晋南北朝著名画家8人:(1 )曹不兴:是最早享有盔誉的一位画家,他的画被列为吴国"八绝"之0(2)卫协:他的画"伟而有气势"、"巧密于情思",善于表达对象的内在气质。
(3)顾恺之:成就影响:①曾画过道释画和山水画,他创作了不少力求摆脱礼教束缚、主张流露本真性情、如表现嵇康等魏晋以来的名士生活和肖像的作品,敢于蔑视虚伪的封建伦理的名士们的赞赏和崇仰。
②提出了表现人物的新要求:传神。
标志看对艺术表现上进入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历史意义。
③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认为临墓时要对原作进行深刻理解。
④顾恺之是"笔迹周密"的密体。
线描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表现手段,后人形容为"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紧劲联绵,循环超忽" 的线描法。
⑤开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硏究的领域『薈有《画云台山记》、《论画》、《魏晋胜流画赞》三篇。
代表作:绘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传•仁智图》等。
理论:《画云台山记》、《论画》、《魏晋胜流画赞》三篇。
《女史箴图》:依据西晋文学作品《女史箴》而画,共九段,内容是宫中妇女的生活描写。
线条以连绵不断、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的,用线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一样。
顾恺之已梅自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无缺的境地。
《烈女传•仁智图》:内容为汉代刘向《列女传》人物故事。
据宋人题跋原有15段,构图及人物形态都比较古朴,线描的线条刚健有力。
《列女传》内容分为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七卷。
《列女仁智图》保存较多的汉代风俗,图形式的古朴。
人物造型线条粗犷流畅准确,对妇女的描绘,体态轻盈,婀娜多姿,尤为绝妙。
构图布局则与汉画像石一脉相承。
《洛神赋图》:根据曹植的诗篇《洛神赋》而作,全卷分为三个部分,反复岀现的曹植和洛神的形象对他们情感动态的描绘。
画中人物安排疏密得宜,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画云台山记》和《论画》《画云台山记》:反应了我国4世纪至5世纪初的画家的审美要求。
在画记中:山水造型、取势与造势、反映时空的表现很有特色。
《论画》:提出了 "以形写神""悟对神通"等观点,①明确提出了绘画表现对象的要求,继承了战国时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特别注重的是人物画的"传神"。
②阐明了绘画技巧的重要性,认为临墓时要对原作深刻理解,提出"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
”《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出"迁想妙得”。
画家必须客观现实的认识,才能达到"以形写神"。
顾恺之的画论意义重大,还在于给谢赫"六法"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陆探微:①是南朝刘宋时期的画家,擅长人物画。
②他创造的"秀骨清象"的人物形象。
③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一笔画"的笔法。
张僧繇:①萧梁时期画家以绘饰佛寺壁画为主。
他创造的形象独具风格,被称为"张家样"。
②他曾吸取天竺晕染画在一乘寺画凹凸画,时人称一乘寺为凹凸寺。
③他有较高的写实能力,达到"对之如面"的效果。
④张僧繇是"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的疏体。
梁元帝秉绎:《职贡图》,描绘外国使节,写实笔法简练。
画面书旁介绍的文字,是难得的文献材料。
曹仲达:被誉为"北齐最精工"的画家,以画梵像著称,具风格被称为"曹家样"。
曹衣出水:曹仲达的绘画风格,其所画佛像被称为"曹家样",特点在于"画衣纹稠寻,衣服紧窄"故有"曹衣出水"之说,"曹家样"概括了佛教艺术最初传入交融的艺术风格。
杨子华:是北齐的宫廷画家,《北齐校书图》是他传世作品。
已知最早的出土纸本绘画:吐鲁番晋墓出土的《地主庄园图》。
竹林七贤是指魏晋名士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绘画史上最早的理论专苕一一顾恺之的《论画》和谢赫的《画品》1、顾恺之的《论画》阐述了他的艺术主张,中提出了 "以形写神""悟对神通"等观点。
(1)明确提出了绘画表现对象的要求,特别注重的是人物画的"传神"。
(2 )阐明了绘画技巧的重要性,认为临墓时要对原作深刻理解,提岀"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2、谢赫的《画品》或曰《古画品录》:(1 )谢赫是南齐前后的画家,理论家。
他的《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逬行品评的理论文章。
《画品》中提出了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十分准确地概括出绘画创作与政教密切相关的理论主张。
(2 )"六法"总结了前人的绘画创作经验和理论基础,确定了批评的准则,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画品专薈。
(3)"六法"本是人物画的品评和创作准则,由于准则的包容性、概括性,后来成为所有题材绘画的普遍指导原则,也成为整个中国画的品评标准。
3、孙畅之的《述画》一一第一部传记体画史薈作《述画》是第一部传记体画史薈作,书中记述了汉代至南朝宋、齐各代的画家传记,杂以评论。
这种以画家传记为记述主线的编写体例在唐代通史体画史著作中得以发扬。
4、宗炳《画山水序》——"卧以游之"、"神思"、"畅神说"是中国绘画历史上最早的山水画理论文章(1 )宗炳是南朝刘宋时期画家、理论家、佛学家。
《画山水序》是山水画论。
认为山水形象以具外形体现"道",因而图绘山水形象可以领悟虚无之道。
(2)提出创作构思方法"应会感神、神超理得。
"(3 )提出绘画创作的规律、方法、对形象再现和创造的认识。
(4)将山水画创作归于"神思",对后世追求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
5、王微《叙画》(1 )指出了山水与地图的区别。
(2)并强调山水画创作的"致"和"情人物画1、阎立本:(1 )技巧特征:健劲的线描加以深沉的设色,人物动态较为拘谨而重视面部特征的刻画,都反映了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创作影响十分深远。
(2 )代表作:《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
《步辇图》:①描绘的是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事件。
②意义:忠实地表达表现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友好交往,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的成功塑造表达出唐代肖像画创作的成就。
③艺术特色:作品构图均衡,人物主次分明,形象生动,线条匀细挺拔,富有弹性。
设色深沉并适度晕染,效果单纯而明朗,人物动态描绘较为拘谨而重面部特征的刻画,反映了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历代帝王图》:①内容描绘从西汉至隋朝十三个呈帝的形象。
②艺术特色: 画家用画笔评判历史,褒贬人物,扬善抑恶。
从画像来看,虽仍有程式化的倾向,画中按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观念,遵从"主大从小,尊大卑小" 的人物安排原则。
以重色晕染衣纹,色彩效果凝重,人物造型准确,用笔舒展,体现出初唐人物画的特征,有别于南北朝时人物创作,肖像创作达到新的水平。
2、初唐:尉迟乙僧——西域画风:(1 )尉迟乙僧擅长描绘佛像和外国人物普称。
(2 )其绘画特征是:"画外国菩萨,小则用笔劲紧,如曲铁盘丝,大则洒落有气概",他用铁线描、设色重晕染相结合突出立体感的表现方法。
吴道子:(1)被誉为"画圣"。
吴道子的风格也被称为"吴装",吴道子画山水笔迹豪放,山水之变始于吴。
(2 )特点:描绘人物的衣袖、飘带具有迎风招展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 之称。
人物设色"敷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可吸收了西域画的明暗立体感,融合民族绘画的色彩中,吴道子的宗教绘画风格被誉为"吴家样"。
创造"疏体",代表作《天王送子图》等。
(3 )"吴带当风",g昏表现在宗教绘画上的样式,称为"吴家样”。
用组成形象的线条,富有运动感和强烈节奏感,有着"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下笔有神"的效果,"吴家样"与曹仲达的"曹家样"有显普的区别,被宋代评论家用"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概括。
张萱:(1 )张萱为宫廷画家。
擅长人物画,尤工仕女题材。
(2)看意描写宫廷妇女被遗弃、冷落的寂寞之情,取得很大成功。
从事宫怨题材的绘画有看重大的社会意义。
(3 )代表作有《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
《捣练图》:①唐代画家张萱所绘,描绘了唐代贵族妇女制练劳作的生活场景。
全卷用三段描述捣练、络线、缝制、扯直、敷平的劳动过程。
②画中妇女大都曲眉丰颊、体态肥硕、服装头饰繁缚华丽,故被称为"绮罗人物"。
表现作者观察细致入微,画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虢国夫人游春图》:①系唐代画家张萱所绘,描绘的是杨贵妃姐妹三月三日游春的场景。
②画面上马的步伐轻快,人的形态从容,符合郊游的愉快主题。
作品不依靠背景,靠人物的配置、马的跑动和色彩衬托出春天的气息。
③通过人物的主从关系,构图的前疏后紧,突出了主人公的地位。
表现当时豪贵生活的骄纵有概括意义。
周昉:(1)因为唐代中后期社会危机日趋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