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和转型期社会综合现象社会转型是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是社会的结构性变革和整体性发展。
本文具体分析社会转型的内涵、转型期社会综合候症及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以便从历史的社会的变迁中分析和把握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
一、社会转型的内涵“社会转型”(social transformation)一词来源于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和现代化理论,是对生物学“Transformation”概念的转用[1],西方社会学家借此概念来描述社会结构具有进化意义的转变。
西方社会学家大卫·哈利生最早在《现代化与发展社会学》一书中[2],运用“社会转型”来论述现代化和社会发展。
台湾社会学家蔡明哲在《社会发展理论—人性与乡村发展取向》中首次把“social transformation”译为“社会转型”,并提出了“发展就是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社会的一种社会转型与成长过程”的思想[3]。
社会转型问题是国内外社会学家始终关注的理论话题之一。
西方关于社会转型的研究基本上围绕社会如何从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程展开,“传统”与“现代”成为研究的基本视点。
如英国的H·斯宾赛将社会划分为“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法国的E·迪尔凯姆将社会划分为“机械联系社会”和“有机联系社会”,认为社会的转型与变迁本质上看首先是法律与道德的变迁;德国的F·滕尼斯将社会划分为“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认为社会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从社区转向社会,包括了由血缘关系转变为业缘关系、由乡村转向城镇、维系社会整合的基础----由习俗转向法律、社会价值观由靠信仰的力量形成转向靠舆论的力量维持、生存依赖由靠农业为转向靠工业为主;德国的M·韦伯将社会划分为“前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认为现代社会的特质是现代性;美国的C·E·梅花将社会划分为“身份社会”与“契约社会”;美国的H·贝克将社会划分为“宗教社会”与“世俗社会”;哈贝马斯则用交往行为理论阐述了规范和重构资本主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问题,等等。
从这些大家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军事社会”、“机械联系社会”、“礼俗社会”、“身份社会”及“宗教社会”都是从不同角度或侧面反映了传统社会落后的、静止的、封闭的和陈旧的社会状态和观念,“工业社会”、“有机联系社会”、“法理社会”、“契约社会”、“世俗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则从不同角度或侧面反映了现代社会先进的、流动的、开放的和创新的社会状态和观念。
我国关于社会转型的研究,主要围绕现代化过程展开,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4]: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5]。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变迁,主要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过程。
它和社会现代化是重合的,几乎是同义的[6]。
第三种观点是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包括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过程、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进化过程和整体性的社会发展过程三个方面[7]。
第四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结构性变动和整体性转化。
主要包括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化、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分化不明显的社会向高度分化的社会转化、宗教准宗教社会向世俗社会转化等五个方面的内容[8]。
第五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但对其含义的理解又不完全相同。
一种观点认为广义的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例如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一种质的变化;狭义的社会转型是指在同一个社会形态下,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甚至较为剧烈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涉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只是一种量变[9]。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广义的社会转型可用于说明社会各层面的变化,如经济转型、政治转型、意识形态转型等;狭义的社会转型则是指文明类型的转变,如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10]。
有的还认为狭义的社会转型,主要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11]。
第六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即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人民生活、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社会秩序等方面在内的社会全面发展,其中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内容。
第七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既意味着经济结构的转换,也意味着其他社会结构层面的转换,因此是一种全面的结构性过渡。
第八种观点认为应把社会转型提升到哲学层面来思考,即认为社会转型是代表着历史发展趋势的实践主体自觉推进社会变革的历史创造性活动,具体来说可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社会转型的主体不是社会结构,而是从事现实历史活动的实践的人;二是应当从历史的积极能动因素――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方面和主体的“能动生活过程”去思考揭示社会转型的本质;三是寻求社会转型的意义应着眼于人的价值取向与目的,把历史发展的渐进性中断与历史的上升运动和生活发展观念联系起来[12]。
第九种观点认为从广义文化学的角度看社会转型就是文化转型,指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整体性变革,它具有高于政治、经济结构转型的超前性和独立性[13]。
第十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就是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的过程[14]。
综上所述,所谓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从一种型式向另一种型式转换的运动过程,是一切社会形态的质变、飞跃,社会革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改革和变迁等都可视为社会转型的形式。
社会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制转轨,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二是社会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即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所以,社会转型是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是社会的结构性变革和整体性发展,既包括经济基础的变革,也包括上层建筑的调整,通过确定新的社会经济秩序,整合社会资源,推动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的整体性变迁。
二、转型期社会综合候症所谓社会综合候症,即社会发展中的非常态社会现象。
在历史上,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更替,都经历过社会转型期。
转型期社会一般都存在社会结构的不平衡性、社会矛盾的尖锐性和社会内容的创新性。
1、社会分化的急剧加快。
美国当代结构主义理论大师彼特·布劳的结构变迁理论认为:社会结构的组成实际上是指由个人所组成的不同群体或阶层在社会中所占据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表现出来的交往关系。
社会结构可以由一定的结构参数加以定量描述,包括从水平方向对社会位置进行区分的类别参数,如性别、宗教、种族、职业等,以及从垂直方向对社会位置进行区分的等级参数,如收入、财富、教育、权力等。
结构参数就是人们的属性。
这两类参数之间可以相互交叉,也可以相互合并,从而使社会结构的类型显得更加复杂多样。
而社会分化就是指社会结构系统不断分解成新的社会要素,各种社会关系分割重组最终形成新的结构及功能专门化的过程。
与社会结构的构成相适应,社会分化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社会异质性增加,即群体的类别增多;二是社会不平等程度的变化,即社会群体间的差距拉大。
而社会整合是针对社会分化产生的异质性超越原有的规范而提出来的,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将社会结构不同的构成要素、互动关系及其功能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提高整个人类社会一体化程度的过程。
社会结构愈复杂,社会异质性程度愈高,社会分化与整合就愈频繁。
社会转型实际上就是在分化——整合——再分化——再整合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得以进步和发展的,所不同的是,在加速转型期,社会分化的烈度、速度、深度和广度比任何时期都要深刻,以致社会整合常常难以适应它的变化而使社会出现“断裂和失衡”现象,而这正是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社会问题大量涌现的根本性原因。
所以,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与整合是转型期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根本动力。
2、社会价值观的冲突凸显。
所谓社会价值观,就是指在社会实践和文化传承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价值关系的取向性、评价性的观念形式,集中体现了社会行为的态度、准则。
社会转型在价值观上的反映,就是旧的社会价值体系消解、失效,新的社会价值体系生成、发展的过程。
就本质上讲,社会转型是同人的终极关怀、人的完整性、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紧密联系的,客观上需要以人的价值实现和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为最大担负。
但是,社会转型造成了主体利益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格局,不同利益主体形成不同的群体或阶层,在这些特殊利益主体之间必然形成不同的政治价值、伦理价值、人生价值并由此发生冲突和对立,致使原来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被更现实的生存斗争、生命发展观念所淡化,个体主体本位意识凸显,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滋长蔓延。
经济主体的角色,使功利性与实用性成为衡量价值的重要尺度,经济的增长、适应环境能力的增强和资源利用水平的提高等成为许多经济主体行动的基本价值取向,只讲局部和个人利益,不讲全局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他人利益;只顾个人满足,不顾他人需要;只求当前自身利益的实现,不记长远后代的发展。
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对立、个人主体本位与社会主体本位的价值观冲突、道德取向和利益取向的价值冲突,成为转型期社会价值体系建构与解构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
3、经济体制的重新建构。
社会转型在经济领域的反映,主要表现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转型的要素之一。
西方理论界对转型期社会的经济研究主要借用新古典经济理论和产权理论,共同的结论是社会转型的过程就是私有产权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马其顿经济学家K·博戈耶夫在《经济转型》中提出,中、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现在进行的转型的最终目标是从中央计划管理的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转变或变成市场经济的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制度”。
捷克的克劳斯认为捷克已进入后转型时期,即“自由进入政坛、建立私人所有制基础和政治权限的成熟的市场经济”,“从社会主义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从供给约束型经济向需求约束型经济、从地区经济向独立的国家经济、从以加工工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向以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的转变进程。
克罗地亚经济学家D·沃伊尼奇在其论文集《转型的经济与政治》中提出,“转型”是与“改革”有着本质差别的概念,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主要是期望通过加强某些市场因素来完善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而转型的结果则是建立市民社会、民主和多元化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