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心意内功主要是丹田功与四把。
一般在练“静动气功”恢复健康后,或健康的人练好站桩中的三体式之后,再锻炼丹田功与四把。
此功相传由明末清初姬隆风所创,于1959年胡耀贞进行整理。
六合心意内功,又名守洞尘技。
心意是指脑与意念,六合即指内三合与外气合二内三合即心与意合。
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口有意即有气,有气即有力。
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概括地说,就是上与下合,左与右合,前与后合。
六合心意,互为联系,结为一起,以心意支配六合,以六合贯串心意。
三体式姿式身体正立,双足并拢,右足尖向外45度角,左足向前迈步约2尺左右着地。
身体向下坐,使双腿屈曲,要求左膝骸骨与左足跟,右膝与右肩,一百会与会阴穴呈三条直线口双肩下沉,两前臂上伸,两肘下垂夹肋之两侧,左手食指尖与肩平,其余四指屈曲呈弧形。
左手食指尖、左足尖、鼻尖三点呈一平面与背部垂直,亦即使眼观鼻,鼻对脐。
左手指尖在身体之前正中向上与肩平。
当左臂定势之后,右手缓缓下按至小腹前,手心斜向下,拇指尖正对肚脐。
亦可变换为右足右手向前,左足在后。
三体式站桩练法先练开合劲,次练伸缩劲,再练收放劲。
(l)开合劲::站好只体式,放松,人静,气沉丹田,自感丹田吸指肚脐内有气感,意视脐内之气向命门,稍定,以候丹田之气到达命门,在命门与两肾的中间有两个窍位,用意念将命门之气向外开放至两窍,然后两窍之气向命门会合。
这样一开一合多次,约5~10分钟,然后缓缓散步。
(2)伸缩劲::站好三体式,放松,人静,气沉丹田,意念手足之气往回收缩至中丹田(肚脐内),中丹田之气向外呼出,这时用意念将丹田之气,运伸至手指尖与足趾尖。
这样一伸一缩多次,约5~10分钟。
(3)收放劲::站好三体式,放松,入静,气沉丹田,用意念使上丹田与下丹田之气收归人中丹田,再用意念将中丹田之气放至上丹田与下丹田,约5一10分钟。
这三种方法呼吸,用在练意拳中的五行拳(即劈、崩、钻、炮、横五种拳法)的时候,当出手时,由丹田呼气,回手时往丹田吸气,这样一开一合、一伸一缩、一收一放,是六合心意内功中的基本功法。
丹田功共有七种,即竖丹田、搂丹田、坐丹田、闸丹田、开丹田、逞丹田、养丹田。
练六合心意内功,全在乎丹田之功,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动。
所以,必须在练内功的基础上去练拳术,这七种互为结合,不能严格分开。
无论练那一种,开始站立,先放松、人静、气沉丹田,采用心意贯气法,在周身运气之后,再进行练丹田功为好。
四把是六合心意内功的基本姿势,这四把是鹰抓、鸡行、熊膀、双把。
其特点是出手回手,如同老鹰抓东西之势;凡进步、回步,如鸡行路的步法;专取熊用膀力之势;练单,双掌为双把。
一、要則无論练功、练拳,首先必须知道人体之三节、四梢、五行、脉絡和身法。
理解了这些项目的意义,才能练好功夫。
玆分述如下:1.三节:三节是指人身各部位之分节而言。
这三节从全身来说,总的分为梢节、中节、根节;而这三节中又各分梢节、中节、根节三节,三三共为九节。
头为梢节,胸为中节,下丹田为根节,这是身軀的三节,也就是中节的三节。
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这是臂三节,也就是梢三节。
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这是腿三节,也就是根三节。
这九节必须合而为一,与六合的内三合、外三合,完全一致。
这九种合一,也叫“相合一气”或“和合一气”。
也就是练功时必须气贯全身各节,精神贯一。
除了三节中的九节之外,还必須知道这九节之窍,在练功时哪节运动,以意想窍,即可使骨节松开而气通。
这九节的窍是:(1)中(身)节三窍:上丹田为梢节窍,中丹田为中节窍,下丹田为根节窍。
(2)梢(臂)节三窍:肩井是根节窍,曲池是中(肘)节窍,劳宫是梢(手)节窍。
(8)根(腿)节三窍:环跳是根(胯)节窍,阳陵泉是中(膝)节窍,涌泉是梢(脚)节窍。
这九窍中前三窍为主窍,是总管全身练法的三窍(也可說是身法三窍),即上丹田练手法,中丹田练身法,下丹田练步法。
后六窍各管本节并相互連貫。
练功时的运用方法,概括地說,哪节(指总的三节)运动,意由其主窍出发通达相关各节,气即随之而到,骨节开放,气就通行。
具体地地讲,譬如自发运动时,重点在上肢动作,那既要意守上丹田,并由上丹田出发,经左右肩井、曲池到劳宫,再复返上丹田,守一会再想两臂之各窍,意到气到,如是反复傅运,越练越勁大。
如果重点轉到腿上,意即轉守下丹田,并由下丹田出发經环跳、阳陵泉到涌泉,亦反复傅运。
如果重点轉为身躯运动,则静守中丹田。
总之,在运动的过程中,身躯与四肢大都是相互配合,但必须善于选择重点,以便运气(也叫贯气)。
换句話说,就是练功时要分清某一姿势动作,以哪节运动为主,哪节是配合。
在运动起来以后,其要点不外乎起、随、追三字。
即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
如臂动,身随,腿追;手动,肘随,肩追;脚动,膝随,胯追。
必须浑身上、中、下一气贯注,这样在练功时才不至于有长短、曲直、俯仰的毛病。
2.四梢:四梢就是人身的四个末梢,即发(指毛孔)、指(手指、足趾之筋)、舌、齿。
发为血梢,指为梢,舌为肉梢,齿为骨梢。
四梢能一齐发动起来,才是内功真正练得有了功夫。
四梢齐发的具体表现是:发欲冲冠,指欲透骨,舌欲催齿,牙欲断金。
除此之外,心、胆(胆力)、气必须在内配合,心一动,气自丹田而出,四梢即齐发动,胆力能稳定,而五行必和。
《原谱》说:“气自丹田而去,如虎之恨,如龙之警,气发而为声,声随手发,手随声落,一枝动而百枝摇,四梢齐则鬼神惊。
”这就是说四梢能发动,完全是练气功有了功夫时内劲在发动的表现。
3.五行:五行内对人之脏腑,外应人之五官。
《原谱》说:“心属火,心功火焰升;脾属土,脾动大力攻;肝属木,肝动急似箭;肺属金,肺动陈雷鸣;肾属水,肾动快如风。
”说明五行存于内脏各经络,练功时,气在各经络之发动,表现于肢体动作之不同情况。
如气发动于心经,表现在肢体为怒气如火焰之高升,而不能制熄;气发动于脾经,则体力之攻劲大:气发于肝经,动作急促如同射箭;气发于肺经,身体动作之响声似雷鸣一般;气发于肾经,其动作之快如同风行。
《原谱》说:“眼通肝属木,耳通肾属水,鼻通肺属金,口通脾属土,舌通心属火”。
说明五行应于人之五官。
在练功时,必须肾起心落,水升火降,神向下走,精向上行,以调和五行。
如《原谱》说:“要得真法在用心,心与鼻合多一力,心与耳合多一灵,心与眼合多一明,心与舌合多一精,心与口合多一吻,心与眉合多一神,心与意合多一艺,心与气合多一攻。
”总起来说,就是练功时必须五行分明。
4.脉络:这里所说的脉络,是周身脉络,即人之身躯一周的脉络,前为任脉,后为督脉,不包括全身所有的脉络。
任脉起于承浆(下唇下之凹处)直至阴前高骨处。
督脉由尾闾直上经夹脊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鼻下正中处),任、督二脉之起止点,上被嘴、下被肛門所隔断而未能相连,通过气功,能使任督二脉接通,可使周身气行滚滚。
血脉通畅。
5.身法:在拳术方面最重视身法。
练六合心意拳内功,主要为了保健,虽不必严格讲究身法,但对有关基本身法,还是应该知道的。
主要的是:①要塌腰,便于阳气从督脉上升;②要抱肩(往后抱)、束胯、弓背、凹胸,这是随塌腰而必须具有的身势;③要呼吸自然,使气顺任脉下降;④要用顶劲,即头向上顶,舌顶上颚,手心外顶;⑤要提气,是指提内气,并随之提肛。
总起来说,一举一动必须有抱肩、束胯与内外三合。
二、方法六合心意拳,按其特点总称有四把之势。
这四把是:①鹰抓,双手如同老鹰抓东西之势,拳中大部分姿势都有鹰抓,故有“把把不离鹰抓”的说法;②鸡行,练拳时凡迈步前进,双腿必在一条线上,如同鸡走路一样,步步不离此势;③熊膀,专取熊用膀力之势;④双把,是指练单双掌而言。
另外,身体的姿势,又分两种练法:①前六势硬手,后六势软手;②前后廿四散手:即前十二势硬手,后十二势軟手。
就其各种姿势的特点,又有全身十二形象:①鷹勁視下属阴(鹰勁出于额颈以高視低),②熊勁望高属阳(熊的力气放于膀背,常为以低望高之势),③手似药箭,④身比弓,⑤消息全凭后脚蹬。
⑥把把似鹰抓,⑦步步似鸡行,⑧收纵似猛虎扑人,⑨轉侧似蚊如龙,⑩烏牛摆头,⑨猩猩竪身,猿之纵灵,⑩野猫縮项。
以上是六合心意拳的基本內容。
其中有关拳术的內容略而不述,演练六合心意拳內功主要是四把及丹田功两項,玆先将丹田功练法介紹如下:1、丹田功:练六合心意拳,全在乎丹田之功。
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动,所以,必須在练內功的基础上去练外功(拳术)。
练六合心意拳內功,同样如此。
一般地在练治疗功之后,特別是练好站桩功中的三体式之后,才能演练。
丹田功有七种,即竪丹田、搂丹田、坐丹田、閘丹田、开丹田、逞丹田、养丹田等。
这七种互为結合,不能严格分开。
无論练哪一种,开始站立,两脚与肩平,先行入静。
(古人称定心,并說:“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絕象,絕象則觉明,觉明乃神(即意)气相通,万象归根,合成一气”。
)入靜以后,先在周身运气(也叫贯气)。
运气的方法是:两眼閉上,视力集中于视窍(古人称眼与心合),稍停即向上意視,至囟門与意合一,这叫心与意合。
以意引气,向后往下降气,經玉枕、大椎、大抒、肺俞,气向下行,垂肩,沉肘,塌背,尾閭回收經下丹田順两腿內侧下行达涌泉,此时两手随之下按,两膝微屈而稍下蹲。
当气降到不能再降(此乃阴气下降),即由涌泉順两腿外侧上行,腿身亦随之而起,恢复原状。
意气到两胯环跳穴时,两胯內縮。
意气由此而直抵会阴。
稍停,由前身上行,至中丹田分由两肋上行,到璇璣再分由两耳后高骨处上行至泥丸,下降祖窍。
稍停,由祖窍至喉头,从体內直抵夹脊,再直通心窩至絳官,經中丹田至下丹田稍停,提过尾閭,同时要提肛,經夹脊、玉枕至泥丸,下降至上丹田,稍停,由上丹田經口內入气管至中丹田而达下丹田,复提尾闾(并提肛),經夹脊、玉枕、泥丸到上丹田。
稍停,由上丹田往中丹田收,下丹田也往中丹田收,将气都集中在中丹田,只收气,不出气,这叫伏气(指的是丹田之气不是呼吸闭气)。
然后靜守丹田,准备进行要练之丹田功。
1、竪丹田:按上法运气毕(或靜守丹田),气伏丹田后,以意导气,由中丹田起至上丹田,手随气之上行而升起,五指并攏,手背向前(外)(如图42)。
升到不能再升时,手随意气之由上丹田下降中丹田而下落,降时手用抓勁(如图43)。
单双手升降或先练单手后练双手均可,练单手时左右手替換升降。
无論练单手或双手,当升起时身体直立,当降落时身稍下蹲,如骑马势(如图44、45)。
丹田与手之起落升降,反复练之,不拘次数。
(2)搂丹田:搂丹田是当意气回到中丹田时,手亦随之而回。
同时鈎手指如拳状用搂勁。
共摟法是:从上往下搂(如图46)、从左右直搂(如图47)或两臂外伸轉圈回搂(如图48),或从前面向回搂均可(如图49)。
练上往下搂,可和竖丹田相辅合而练。
意气与手升起时为竪,降落为搂,身亦下蹲。
与练竪丹田不同的地方,就是手要摟至中丹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