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一)一教学设计说明:本课是湘教版七年级第三章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
二课程标准:1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
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教材分析:(1)教材前后联系:(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之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
因此,,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它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2.知道日本的地形特点。
3.掌握日本多火山多地震,并且分析其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通过对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的学习,对日本有初步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析图探究问题的能力。
(读图技能)2通过认识日本,.培养学生防震、减灾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以及读图分析图形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日本的位置,范围,说出首都位置及日本河流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日本的地势及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六说教法根据初中生的发展特点,我认为初中生对一些图片视屏比较感兴趣,因此如果本节课一直采用讲授法,同学们不会吸收的很好,因此我采用图片导入,希望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地理知识的判读并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探究问题的兴趣,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
通过讲授法,读图法,和讨论法,带领学生从已知的知识推理未知的知识,这样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日本的一系列知识,并且能够主动地学习,这样他们学到的知识就有很深的印象。
七说学法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学生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探究能力指导: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通过读图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获得知识。
八说教学过程导入注:让学生充满好奇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位置。
读图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新课讲授展示多媒体课件找出日本周围的海域总结:日本是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群岛国家。
它位于北温带,与中国一衣带水,而且位于东半球、北半球,日本东临太平洋,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与俄罗斯、朝鲜、韩国相望,西南与我国隔东海相望。
注:让学生自己通过地图来寻找答案,印象更加深刻,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读图分析讨论:日本的领土构成总体介绍日本的领土面积通过比较练习法,同学们感受到日本的人稠地狭。
:通过读图得知四大岛的分布范围及最大岛。
注:学生经过自己讨论和思考,深刻认识日本的领土构成和人口状况,使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日本地形特点探究讨论:,互动学习分析出日本的地势的三分特点,通过老师带领同学分析,通过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发现总结出特点。
互动学习多火山多地震板书安排如下:第一节日本一、地理位置1、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群岛国家2、领土特点:面积大小日本四大岛构成主题部分二地形特点1、多山地丘陵,平原少。
2、地势中高周低。
3、海岸线狭长,多半岛,岛屿,天然良港。
三多火山多地震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二)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亚洲的自然环境》,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自然环境是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
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意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为继续学习其他区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课程标准分析本节内容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通过读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读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亚洲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运用图表说出亚洲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和气候的特点。
②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的特点;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4、重点和难点重点:亚洲的位置特点,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难点:亚洲地势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二、说教法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必须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习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
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说学法1、学会用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4、学会归纳: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概括归纳的意识,并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四、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准备一些有关亚洲的图片制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播放,如长城、泰国景观、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请学生说出图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学生:中国、亚洲、日本……这些景观都位于亚洲,我们中国也是亚洲大家庭中的一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亚洲。
讲授新课: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理清亚洲周围相邻的大洲和大洋,熟悉亚洲的地理位置,为了掌握亚洲位置,课堂上我把学生每6人分成一组,分成若干组,并推选1人为组长,组长扮演亚洲,其它小组分别扮演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各自做介绍,说出自己的位置与亚洲的关系,同时读图,让学生形象地把握亚洲在大洲、大洋中所处的位置。
教师归纳: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与欧洲相邻,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邻,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邻。
让学生结合活动3讨论为什么亚洲有世界第一大洲之称?教师归纳: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强调亚洲不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亚洲还有许多世界之最,指导学生阅读亚洲地理集锦。
因为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通常将亚洲分为6个地理区位。
学生活动:阅读亚洲地理分区图,认识亚洲6个地理分区,并从它们的名称上判断其划分的标准是什么?教师归纳:人们根据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北亚、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6个区位。
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后,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下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特征。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读亚洲地形图,首先指导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强调分层设色地形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和地形。
指导学生找出图中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河流、半岛等地理事物的名称及位置。
教师引导,找学生归纳亚洲地形地势的特点:亚洲地面起伏大,多高原和山地,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俗话说的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亚洲的地势特点对亚洲的河流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找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亚洲河流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的海洋。
全课总结:找学生谈谈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要求长话短说,用几句话加以概括。
课堂训练:指导学生做地理填充图册第1、2页。
设计思路: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亚洲的位置、地形、河流的特点,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1、教学设计:本节课中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设计: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地理:6.2《人文环境》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下)(人教版七年级下)适用年级:七年级(下)使用教材:地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三)【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抓住“差异”这个核心去设计。
【教学构思】2.从“体验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出发,组织编制教学内容①课前准备②游戏、质疑、问题整合③表演④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