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应力腐蚀开裂-氢致开裂分析

10-应力腐蚀开裂-氢致开裂分析


1、贫铬理论—晶界碳化物析出(过渡期,固溶处理可消除)
晶界碳化物析出示意图
➢ 敏化热处理 ➢ 不锈钢在弱氧化性介质中发生的晶 间腐蚀,可以用贫铬理论解释。
奥氏体不锈钢(含碳相对高) 铁素体不锈钢(含碳、氮低) ➢ 晶间腐蚀最易发生在活化—钝化过 渡区。
3
2、阳极相理论—晶界σ相析出并溶解 (过钝化区,固溶处理不能消除)
在固定(静止)应力情况,称为应力腐蚀 开裂(SCC)
在循环应力情况,称为腐蚀疲劳(CF)
➢ 一般情况下,只有拉应力才引起SCC,压应力反而会阻 止或延缓SCC的发生。
➢ 应力作用 (拉应力/张应力)应力来源:
冶炼、加工残余应力(80%SCC,主要发生在焊接应力区)
材料使用中外加负载——外加应力是主要应力来源
歧化反应: Cu2Cl2 Cu + CuCl2 Cu2+ + 2e- Cu
5
第四章 应力作用下的腐蚀
第一节 应力腐蚀开裂
一、应力腐蚀开裂的定义(Stress Craking Corrosion)
冶金因素
环境因素
力学因素
S C C 三要素
➢ 应力腐蚀开裂(SCC)— 受 拉伸应力作用的金属材料在特定 介质中,特定介质和应力协同作 用发生脆性断裂现象。
发生SCC的合金表面往往存在钝化膜或其他保护膜,在 大多数情况下合金发生SCC时均匀腐蚀速度很小,因此金属 失重甚微。 ➢ 二元和多元合金对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较高。
适当增加Cr、Al元素可提高奥氏体不锈钢抵抗应力腐蚀 开裂的能力;而C、N、S、P等易于在晶界上析出,促进SCC 的发生。
13
三、SCC裂纹扩展过程
14
2、SCC的形态
➢ SCC开裂断口为脆性断裂 ,无塑性变形特征(颈缩现象), 穿晶断口是河川或放射花样,晶间断口呈冰糖块状。
➢ SCC裂纹起源于表面,发展发生方向与拉伸应力方向垂直。
裂纹的长宽不成比例,裂纹一般呈树枝状。
15
四、SCC机理——阳极溶解型机理
➢ SCC机理可以分为两类: 阳极溶解型:黄铜的氨脆、奥氏体不锈钢的氯脆 氢致开裂型:高强钢在水介质或湿硫化氢中的SCC
课程回顾 电偶腐蚀
金属M、N偶接前
M+
H+ H2
金属M、N偶接后
M+
H+ H2
M
e-
N
e-
e- M
e-
N
H2 H+
N+
H2 H+
当金属N得到完全保护时,金属N的腐蚀停止,其阴极反
应叠加到对金属M的腐蚀上;金属M的阳极反应相匹配的阴
极电流由金属M、N的阴极反应共同提供。
1
可以利用作为防护措施!
2
晶间腐蚀(合金材料在高温使用时发生)
4

选择性腐蚀(合金材料,黄铜脱锌的溶解-再沉积理论)
➢ 铜和锌以金属离子形式一起进入溶液,铜离子再发生还 原以纯铜的形式沉积出来(称为回镀)。 ➢ 具体地分为三个步骤
(1)黄铜溶解 阳极:Zn Zn2+ + 2e- ,Cu Cu+ + e阴极:1/2O2 + H2O + 2e- 2OH-
(2)锌离子留在溶液中 (3)铜重新沉积在基体上
➢ 应力腐蚀开裂很普遍,化工
行业约占四分之一。危害性极大,
如飞机失事,桥梁断裂,油气管
爆炸。
6
304不锈钢在沸腾45%MgCl 溶液中的穿晶裂纹
敏化304不锈钢在室温连多硫 酸溶液中的晶间裂纹
➢ 应力腐蚀的裂纹有晶间型、穿晶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
二、SCC发生的条件和特征
1、力学特征
➢ 应力腐蚀是应力和环境腐蚀的联合作用造成的破坏。
电位(V)
γ相
1.5
1.0
σ相
0.5
0
-0.5
-0.05 0
0.1
0.2
0.3
电流密度(A/cm2)
不锈钢γ相和σ相的阳极极化曲线 (H2SO4-CuSO4介质)
➢ 在弱氧化性介质中,析出σ 相的不锈钢处于较低的电位区 间,此时σ相较γ相还稍耐腐蚀, 不易产生晶间腐蚀。 ➢ 强氧化性介质中,在过钝 化电位下σ相发生严重腐蚀,其 阳极活性电流急剧增加。
如锅炉钢在碱性溶液中的碱脆 低碳钢在硝酸溶液中的硝脆 奥氏体不锈钢在含氯离子溶液中的氯脆 黄铜在氨气氛中的氨脆 高强度钢在酸性或中性NaCl中的氢脆
➢ 特定的电位范围:应力腐蚀、点蚀和缝隙腐蚀的发展有 一个共同点—均以“闭塞电池”机制为推动力。
10
合金的应力腐蚀断裂电位区(阴影)
铁的裂纹pH值及其电位分布
➢ 阳极溶解型机理 在发生SCC环境中,金属表面通常被钝化膜覆盖,金属
不与环境介质直接接触 钝化膜局部破坏后,裂纹形核,在应力作用下裂纹尖端
沿某一择优路径定向溶解,导致裂纹扩展并最终发生断裂。
16
1、膜破裂
➢ 钝化膜的局部破坏可能由化学或机械 原因造成。
化学原因:如在应力作用下点蚀坑根 部引发应力腐蚀开裂;钝化膜处于不稳定 状态(腐蚀电位在过渡区),应力腐蚀开 裂在钝化膜薄弱部位形核。
➢ 表面膜处于不稳定状态,构成了大阴极-小阳极电化学腐 蚀结构,为局部应力腐蚀裂纹萌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E
Etp
D
C
Ep
A
E E
过钝化区 Etbp
钝化区 Ebp
B 过渡区
Ep
活化区(失电子)
阴极区(得电子)
晶间腐蚀 SCC 点蚀发生、发展 点蚀发展 缝隙腐蚀发生、发展 点蚀不发生
晶间腐蚀 SCC
与钝化有关!
8
➢ SCC是一种与时间有关的滞 后破坏,存在临界应力强度因子 KISCC 。 ➢ 一般应力愈大, 开裂时间愈短; ➢ 应力愈小,开裂时间愈长, 应力小到一定值时,不发生SCC; ➢ 断裂时间是评价材料SCC敏感 性的重要指标。
材料破裂与应力大小及时间的关系
9
2、环境特征
➢ 某一种金属材料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发生,对环境 的选择性形成了所谓“SCC的材料―环境组合”。
1、裂纹扩展的三个阶段
裂纹扩展的三个阶段
➢ 裂纹孕育期:应力集中,微裂纹成 核,时间为几分钟~几十年; ➢ 裂纹扩散期:由裂纹源发展到极限 应力值对应的裂纹深度。扩散速度约为 10-6-10-3 mm/min,比均匀腐蚀快近106倍, 但仅为纯机械断裂速度的10-10倍; ➢ 破裂期:机械因素控制,随应力强 度增大,材料断裂。
O lg io lg ip’
lg ip
lgi
O
lgi
➢ 电位Etp称作“点蚀电位”或“破裂电位” 、“过钝电位” :金
属表面局部地区的电极电位达到并高于临界电位值时,才能形成小孔腐蚀。
电位Eb称为“再钝化电位”或“保护电位” :再次达到钝化电流
对应的电位。
12
3、材料学特征
➢ 发生均匀腐蚀的体系则一般不会发生SCC,且主要是合 金发生SCC,纯金属极少发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