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作品专练渔家傲苏轼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注】龙图。
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都。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
渺渺斜风吹细雨。
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
却讶此洲名白鹭。
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注】王胜之:为官清廉,颇有声望。
元丰七年,苏轼自黄州赴汝州途中,经过金陵,恰逢王胜之调任,因作此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千古”两句点明金陵作为虎踞龙盘之地,见证了朝代兴衰,诗人以历史的沧桑感为送别友人蓄势。
B.“渺渺”三句写老百姓不顾斜风细雨,在芳草渡口挽留友人,既渲染了别情,也突显了王胜之的声望。
C.“公驾”两句虚实结合,写朋友离开时,由青鸾驾车、红鸾陪乘越过彩雾,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色彩。
D.“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写词人想象友人翩然未歇、便飞向别处,以此为全词作结,充满了意趣。
2.本词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解答】(1)C.“‘公驾’两句虚实结合”错误,“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联想想象的手法,写王胜之离去乘飞车,凌彩雾,以青鸾驾驶,有红鸾陪乘。
(2)上片写到细雨蒙蒙,斜风习习,景中弥漫着愁绪。
“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说江南父老在芳草渡口殷勤地把你挽留。
这里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父老挽留友人来间接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
友人能让百姓殷切挽留,从侧面展现了他一心为民的精神。
下片通过自己想象友人驾着飞车穿越多彩的云霞,仙游似地以鸾鸟为陪乘者,一路凌风驭虚来喻指友人高洁的品性。
这是对友人的赞美之情。
尾句“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是说这里虽好,却不是久居的理想之地。
结合注解可知,此时友人要调离金陵,这里是诗人对友人的宽慰劝勉。
答案:(1)C(2)①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上片以斜风细雨渲染离情别绪,以江南父老留友人侧面表现自己对友人的不舍;②对友人的赞美之情,以江南父老留友人,赞美其执官为民;以乘鸾车、凌彩雾,赞美友人品性高洁;③对友人的宽慰之情,金陵虽为形胜之地,但“非吾侣”说明此地不算友人的理想居地,以此宽慰友人。
译文:“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千古金陵引起人怀归的思绪。
难得陪同你凭吊这历经沧桑的兴亡之地。
斜风渺,细雨蒙蒙,弥散着一片别情离愁。
难忘这芳草渡口,江南父老依依惜别,恳切地把你挽留。
且莫伤怀,在我的想象中,你驾着飞车穿越多彩的云霞,仙游似地以鸾鸟为陪乘者,一路凌风驭虚而来。
却讶异这里的沙洲,居然名之为白鹭,并不是适宜的栖居地。
于是翩翩然未曾歇翅,还是向别处飞出去。
赏析:此词开头概要地叙述了金陵的地理形势和历史变迁,是古代许多帝王看中的都城。
接着着重描绘金陵百姓在蒙蒙细雨中送别王胜之的难舍难分之情。
过拍两句用游仙的比喻来称赞王胜之的品德高洁。
最后以戏谑的语言、轻灵的笔意说明金陵算不得理想居地,其用意是宽慰王胜之。
在这首词中,词人送别酬唱的生活实景以及情感体验成为词作着力表现的主题。
词人个体的生活体验进入词作表现的领域。
与此同时,景物在词作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作用明显弱化。
一方面,词中的景致不再是晏词中泛化、类型化的水乡风物,而是词人身之所历、眼之所见的现实的风景;另一方面,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景物不再是作品中的主导性部分,而是人物眼中之景、心中之景,带有鲜明的人物活动的印记和影响。
从苏轼开始的以词作抒写主体独特的生命历程以及情感体验的创作方向,为后世众多的词人继承和沿袭。
随着创作的不断丰富,词作中也融入了更复杂、多元的情感内涵。
其中最集中、最响亮的声音是对功名的否定和对沉溺于功名之中的生存方式的反思,如“功名薄似风前絮”“守定微官真个错”“世上功名翻覆手”“名利场中空扰扰”等,便属此类歌咏。
其次,与薄宦功名相伴而来的是对羁旅之愁和思家之念的倾诉,以及亲友离别的悲伤,如“征尘万里伤怀抱”“故园凝望空流泪”“那堪送客江头路”“忆昔故人为侣伴,而今怎奈成疏间”等,便属这类情怀的抒发。
此外,归隐之愿的表达亦屡屡见诸笔端,如“从今莫负云山约”“此身甘被烟霞锢”“林泉况味终须好”等。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
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
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李思训①画长江绝岛图苏轼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②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③。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④前年嫁彭郎⑤。
注释:①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
②搀:刺,直刺。
③低昂:高低起伏不定。
④小姑:指小孤山。
⑤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勾勒了一幅山水苍茫、浩淼空阔的画面,高度概括了长江绝岛图的内容。
B.“崖崩”写出山的险峻,“搀”写出乔木的气势,两个词语都赋予了诗歌动态美。
C.画中的主体客舟也是诗歌的中心,一叶不知何处来的扁舟,带给读者丰富的想象。
D.“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了大小孤山的清秀美丽。
4.绘画是视觉艺术,绘画形象鲜明、直观,这是诗歌不能与之相比的,但诗歌却可通过语言调动多种感官,给读者带来更为丰富的想象,这也是绘画所不能相比的。
试从诗中找出三个例子,分析诗歌语言的优势。
【分析】(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
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语言又叫“诗家语”,为了表情达意、韵律和谐的需要,诗歌语言往往会出现倒装、省略、联想、象征等句子,需要学生依据诗歌内容和句子本身仔细分析。
本题重在考查学生阅读诗歌后引发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学生需要结合诗歌中的句子,分析其描写、联想、抒情等方面的妙处。
【解答】(3)C.“画中的主体客舟也是诗歌的中心”错误,诗歌题目是《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说明这首诗重点是描写“长江绝岛”的风景,结合“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等句可知,画中的主体应是“山水”。
故选C。
(4)“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意思是: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
描写绝岛山势险峻,因此猿猴、飞鸟难以飞越,只好飞入参天乔木林中的情景。
这种丰富的想象只需通过“绝”“去”“搀”就可以实现。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意思是: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大小二孤山,耸立江水中央。
在茫茫山水之中,在空旷的天地之间,大小孤山如同两位绝世美女,傲然耸立于江水之中,仿佛正对水梳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则用戏谑的语言劝告舟上商贾休要轻狂,因为小姑已经嫁于彭郎,“罗敷自有夫”,富有生活情趣。
“棹歌中流声抑扬”意思是:桨声流水间船身抑扬。
这句诗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感官,读者身临其境,仿佛听到了江水流逝,棹声袅袅,从听觉角度描写。
“江平风软”用一个“软”字形容江风,风“软”即为风小,而“软”字却给人以轻风拂面的感觉。
答案:(3)C(4)①诗人写“猿鸟去”,仿佛亲眼看见猿鸟纷纷逃进了密林的过程,这是诗人无中生有的妙笔。
②诗人把大小孤山比作美人,仿佛看见她们在照着镜子进行梳妆,还劝船上的商人不该轻佻,因为美丽的小姑早已嫁给了彭郎。
饶有情趣。
③“棹歌中流声抑扬”,诗人仿佛听到了江水声、棹歌声,那声音在耳边萦绕回荡。
④“江平风软”,诗人仿佛置身于画中,感受到徐徐微风。
译文: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大小二孤山,耸立江水中央。
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
有客舟从那里而来,桨声流水间船身抑扬。
沙滩平坦,微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
两山如发髻屹立,正对江水之境,二美梳弄新妆。
船中商贾,切莫轻佻,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赏析:这首诗构思缜密,章法严整,层次分明。
依其诗意的进展,可分为三段。
开头五句为第一段,描绘长江和绝岛,是对这幅画内容的总概括。
“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山色苍苍,水光茫茫,点明这是一幅青绿色的平远山水,而且画面浩淼空阔。
苏轼说“大孤小孤”二山皆在“江中央”,可知李思训所画的未必就是大小孤山,而是苏轼在观画中感到这两个绝岛的形状与位置同大小孤山相似,遂想象它们就是大小孤山,并以此展开诗的艺术构思,为诗的奇妙结尾埋下伏笔。
“崖崩”两句具体描写“绝岛”即大小孤山,这是画面的中心。
这两座山四面环水,山势险峻,山上丛林茂密,一棵棵高大的乔木好像巨柱巍然耸立,直插云端。
德国文艺理论家菜辛在《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一书中说:“诗描绘物体,只通过运动去暗示。
诗人的妙技在于把可以眼见的特征化为运动。
”苏轼兼擅诗画,对诗画各自的艺术特长和局限有深刻的体会,因此他描绘长江上的这两个绝岛,不作静态的刻划,而是通过运动去暗示和展现。
“崖崩”,写山崖太陡峭而引发崩塌;“路绝”,写山石滚落,堵塞了道路;“猿鸟去”,写猿鸟惊惶四散,消失在深林中。
“搀”这个动词也赋子静穆的乔木以刺天的动态和气势。
画幅上并没有猿鸟,但诗人不说“无猿鸟”而写“猿鸟去”,仿佛他亲眼见到猿鸟纷纷逃进了密林,这是诗人灵心虚构、无中生有的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