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关于自行车道路系统规划的几点思考刘修权 吕梁市城市规划监督处摘 要:在当前大城市交通拥堵加剧、能源供应趋紧的背景下,通过自行车交通引导市民形成健康环保的出行理念对于创建生态宜居城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道路交通规划必须在注重快速交通的同时,还要关注自行车和步行慢行交通。
本文就是通过倡导环保健康的自行车出行方式,使道路交通趋于平静,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得以弘扬。
关键词: 多层次慢行交通;自行车租赁服务;平静化近几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对城市道路交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果近期建设与城市长远规划相背离,交通和能耗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构建多功能城市自行车道路系统可以缓解交通问题,所以就显得尤为重要。
1 自行车道路系统规划的必要性。
全国交通研究调查报告分析表明,因为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城市居民平均上班时间要多消耗 39 分钟,比欧洲多消耗 288 亿分钟,折算成人民币每天损失近 10 亿元。
公路上空转引擎除污染环境外,每辆汽油发动机空转 3 分钟的油耗可以行驶 1 公里的车程。
2010 年机动车排放汽车尾气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比重达 33%,排放量仅次于建筑生产。
机动车造成的交通噪音一般是 600 分贝以上,属于中强噪音,影响面大,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由此可见,如果城市交通规划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发展,不能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角度去考虑,未来机动车消耗的经济成本及资源环境成本将不容乐观。
鉴于自行车机动灵活、无污染、通行距离适中,有主动出行权,不必候车,在短距离出行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在提高短途出行效率,填补城市公交服务空白等方面都是机动车无法替代的,所以搞好自行车道路系统规划,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一项有利于环境和健康的举措。
2 自行车使用现状近几年,随着公交系统的不断完善,私家小汽车和出租车的迅猛增长,自行车出行所占比例有显著下降,特大城市占 35%—45%,中小城市占 60% 以上。
调查表明,城市规模越大,自行车出行比重越低。
而自行车分布面大,时段集中,必然要与机动车争路权。
因此改善自行车交通环境,既可以消除汽车造成的交通拥堵和能耗,又能使人们更自由健康的呼吸新鲜空气,由注重机动交通改为关注慢行交通系统的问题现实而紧迫。
3 自行车发展战略最近几年,环境问题和全球变暖问题提升为重要的国际议程。
增加自行车出行比重,降低机动车使用率,每年可以减少环境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上万吨。
这是推广自行车文化最有利的时机。
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长,行人与非机动车必然会争路政优先权。
如何能在一个汽车时代保持发扬自行车文化,还要依赖于高额的汽车税,完善便捷的自行车道路系统和普通公民的环保健康意识。
如果把自行车出行纳入道路交通规划,辅以完善的自行车交通优先政策,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选择快捷实用、有利健康的自行车交通方式。
4 自行车道路系统规划的实施策略。
如何规划自行车道路系统,鼓励更多的通勤者放弃汽车改乘自行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自行车道路的路线应当进行科学论证自行车道路系统选线要遵循便民和舒适的原则,沿途景观直接影响整个城市景观和人文活动,是城市最富生命力的公共活动场所之一,所以自行车道选线至关重要。
(1)联系居民住宅区,与步行道路系统相结合,规划功能完备的住宅社区,市民只需使用自行车或步行就能在近距离解决基本生活需求。
(2)联系城市商业区,与步行道路系统相结合,自行车道路系统连接居民区与商业区,创造便利购物。
(3)联系本地风景名胜,尊重城市土地机理,沿山体与河道规划自行车快速路,注重生态环境,使城市居民可以利用休闲假日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体验生活、怡悦心情,同时增加游客和乡村环境的互动,相应的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联系公交服务系统,接驳大容量城市公交,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既满足了住宅区内部的短途出行需求,减少不必要的小汽车出行,解决了公交“最后一公里”问题,又填补了公交与居家之间的空白,实现与公共交通一体化无缝衔接。
(5)在以站点为中心 3 公里范围内,构建自行车接驳通道,衔接一定要精心设计,体现人性化。
逐步完善公共自行车出行制度,可以推广使用电子锁等高新技术。
(2)规划多层次的慢行交通系统。
设置中央绿化 U 型带为主要慢行空间,在 U 型环带内部设置自行车游览线路,自行车通道沿 U 型环带及城市支路布置,尽量避开主要机动车道,同时结合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绿色廊道、公园、滨河步道、广场、街道等,创造绿色舒适的城市慢行环境,供人们休闲使用。
(3)为自行车道路网配备先进的基础设施,包括专用自行车道,自行车停放点,自行车维修系统及公交系统转乘等等相关的设施。
隔一定的距离设置充气站、修理站、停靠站(提供饮水、避雨服务),方便骑车族。
使用特殊交通信号灯使自行车可以优先通行,最大限度减少路口等待,加大驾(下转第304页)304施,选用质量较好的设备与管道,即便它会增加建筑成本也要选用,而给排水技能要充分利用身边的优势资源,如地热、雨水、小区污水回收利用等,一张一弛,做好开源节流。
3 建筑给排水技能的主要途径建筑物给排水的能源消耗主要在于给水、排水等所产生的功耗以及建筑消防、热水、灌溉用水等的水资源浪费方面,我们设计给排水节能也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出发:根据地区实际情况,采用较为合适的供水方式。
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需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地区地质环境、气候环境以及水资源环境等进行合理设计。
在给排水节能方式的选用方面,我们可以选用以下方式:(1)将建筑给排水内外网相结合,充分利用外网水压直接供水。
给排水节能设计要将可用的优势尽量地利用起来,减少内部能耗。
城市供水管道中的水压通常来说都较内网水压大,并且水量也十分大,能够满足建筑内部供水网的需求,尤其是低层建筑,供水压力较小,完全能够使用外部管网直接进行供水。
而在外网不能满足内部高层供水需求时,可以根据外网压力大小,直接供给下几层楼的水供应,同时在分段处设置加压装置和流量调节装置,将供水分为不同的层级,充分利用外部管道的水压,降低内部供水中的能耗。
当然,技术人员在设计外网供水时要注意小区建筑的水资源使用量,并合理利用内部储水设施,如水池、水箱、小区水处理系统等。
(2)合理设置储水池的位置,减少因距离或者深度原因而造成的多余功耗问题。
建筑物自带的储水池是减少长距离用水、方便居民即开即用的主要供水措施,针对储水池的位置可能引起的超支能耗问题,设计人员要根据小区主要用水与次要用水、生活用水与其他用水的类型来确定供水池的合理位置。
同时根据地势因素,考虑储水池的深度以及位置,利用地势能减少供水的能耗。
(3)采用正确的供水方式节点设置,在减少能耗的同时,满足居民使用的方便性。
建筑供水可以采用水池—水泵—水箱的节点设置形式,由远及近,分层设置。
水池供水可以采用外网直接供水,并通过水泵供给至建筑自带水箱之中,尤其是顶层水箱之中,当居民用水时,由水箱直接提供。
这将极大地减少内网供水的频率以及难度,减少功耗。
(4)合理利用自然水资源以及生活污水。
自然水资源主要是指雨水,其总量十分巨大,建筑物可以设置楼顶储水设备,如楼顶植被、小型储水池等,而居民的生活污水量也十分庞大,大部分污水都可以经简单处理进行二次使用,如冲厕、小区绿化灌溉、洗车等等,在小区之中建立中水循环处理系统,将内部污水直接进行处理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在设计给排水节能时,特别需要注意对水的分级,将不同级别的水资源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减少整体处理时中水系统的功耗。
按照建筑总体给排水能力进行节能设计。
水资源是有限的,城市供水能力也是有限的,设计人员在设计给排水节能措施时,需合理确定总体以及局部的用水定额。
用水量并非越高越好,它必须考虑内网的供应能力,合理确定水资源的供应(包括冷水以及热水的供应),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物尤其是居民建筑物的用水定额量上,要严格执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的标准,将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进行分开设计。
参照地区水文气候条件合理设计能源供应方式,减少给排水能源消耗。
在设计给排水节能时,要根据低下水位情况,利用水位压力来设置供水管道的走向,减低内网供水的难度。
同时,还可以采用一些新兴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来配给水网动力,尤其是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等,以内部发电的形式推动建筑内部给排水系统的运行,减少直接外部动力的使用,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在生活设施的选择上,尽量选用节水的设备。
包括公共设施的节水以及家庭的节水,公共设施可以采用微灌滴管或者可自动调节的喷灌,减少灌溉中的浪费及能耗问题。
而家庭的节水则需要选用节水设备,如卫浴设备、节水马桶等,同时还要加强宣传,将节约意识贯彻到实际行动之中。
参考文献:[1]程卫山《节水节能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建筑,2004.[2]苏凯兵《浅谈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措施》[J]给水排水,2010.[3]张雪峰,李伟《节水节能技术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及发展》[J]山西建筑.2007,(25).车者出行难度,让骑车人出行更加便利。
地下自行车库提供安全与避免日晒雨淋的服务。
自行车道采用彩色铺装,不仅可以引起司机和行人的注意力,提高安全性,还可以改变以往单调的黑色路面,使道路更加美观协调。
5 未来目标-更亲切的城市平静化应成为城市交通的方向,道路交通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建设更加亲切的城市。
我们在享有汽车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会承受汽车噪音和交通事故等负面影响,很多人车不和谐现象时有发生。
平静化的道路交通就是在城市密集区,修建环境友好型道路交通体系,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如限速、限车、限声等,减少区域车流量,降低车速,在城市居民区打造出平静岛。
自行车道路网将给上班族带来更多便捷和安全,建设这一网络的目标就是使人们认真考虑,未来可以用自行车代替私家车、公交车。
而且这么做也可以减少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从而提高整个城区环境品质和生活质量 。
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慢行道路交通体系,可以引导人们树立全新的出行理念,促进整体交通的和谐发展。
所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自行车道路规划体系应当在准确的定位,政策保障,设施供给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以推动自行车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李晔.上海市慢行交通系统[J].建设科技,2009[2]王树盛.重视交通,引导交通回归生态[J].江苏城市规划,2010.(上接第3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