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童心说

童心说


3、“童心说”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篇 檄文,有着很大的震撼力。 1.他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 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 “万世之至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2.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的理论。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 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 3.他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 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 《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文”。 强调抒真情,说真话的《童心说》,对古人今人 以至后人都有启迪,是为千古之至文。
【分析第四段】
1、本段似乎否定了儒家经典的价值和地位,怎样理解? 【明确】儒家经典不仅被道学家奉为圭臬,一般文人学子 亦盲目尊崇。既以童心为新的伦理标准,就必须抹去历代 封建统治者罩在儒家经典上的神圣光圈。李贽指出,儒家 经典中,大半文字并非出于“圣人”之口,其中多有虚假 之辞。即使是出于“圣人”之口,也是针对具体问题而发 的议论,因此,不能视为“万世之至论”。这样,李贽就 把道学家们赖以安身立命的护身符拦腰斩断,给予假道学 以致命一击。这就是本段的主旨。总之,这篇文章不仅在 思想内容上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重大意义,在艺术 表现上也别具特色。全文自始至终保持着强烈的批判精神 和理论上的自信,纵论古今,视点甚高。几乎每个段落都 大量采用排比句式,文字简洁而明快,文势磅礴而流畅, 逻辑严密而完整,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力度。
“古今至文”。文中连用大量的排比句,文势沛然, 一泻到底,与上一层次的假言、文等形成强烈对 照。从而突出了“天下之至文假,未有不出于童 心”的重要论点。这一段也采用一正一反的论说 方法。前一个层次,他不避重复,故意连用十八 个“假”字,突出了他对复古、模拟的假文学的 鄙视和厌恶,同时,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 强烈的共鸣。后一层次,他一反传统观念,大力 肯定宋元以来出现的“传奇”、“院本”等新的 文学样式,把它们奉为“古今至文”。这一段落 是李贽的“童心说”在文学批评上的具体运用, 集中体现了他在文学理论上的批判、创新精神。
【分析第二段】
1、作者认为,童心丧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李贽指出,许多文人学士之所以失去童 心,是“道理闻见”不断影响侵害的结果。
2、作者既认为“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又说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意即要读书, 两者是否矛盾?怎样理解?
【明确】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围绕着“童心胡然而遽失”的 问题而展开,着重指出理学教条对童心的摧残及其危害。 李贽指出,许多文人学士之所以失去童心,是因为“道理 闻见”不断影响侵害的结果,而“道理闻见”又从“多读 书识义理”而来。这样,李贽就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宋明理
2、怎样理解李贽所说的读书识义理便 会丧失童心?
其实,李贽所谓的读书识义理便会丧 失童心,并非叫人闭目塞听,不读书,不 与外界接触,他主要是抨击当时虚伪的世 风和俗儒。陋儒对经书的迷信盲从,食而 不化,甚至以之文过饰非的丑陋现象。因 此,李贽提倡童心说,就是要人们返回赤 子之心,重现本真自我,以纠正虚伪的世 风。
小 结
《童心说》以其强烈地反对道学教育及封 建名教的束缚,反对权威和僵化,追求个性自 由和解放的特征,具有了近代启蒙思想的色彩。 它是对封建专制主义压制人的个性和情感的抗 争,是对程朱理学摧残人们精神和理智的抗争; 是对个性的自由解放、自由发展的人本主义的 呼唤;是躁动于封建名教重压下的人的主体自 觉的渴求和觉悟;是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经 济状况相适应的。这种见解在当时的确具有振 聋发聩的作用,无论是对文艺批评,还是对教 育的理论与实施,都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童心说》出现的思想 史背景。 2、了解理学内部陆王心学思想对 程朱理学中弊陋的批判。 3、积累文言字、词、句知识。
明代初期是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程朱理学本来自有其丰富、深刻之处,但是, 在被立为官学取得了学术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以 后,它就逐渐走向僵化,并成为明朝加强封建 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之一。明初士人读书议论 都不能背离程朱的规矩。 程朱理学一方面成为统 治思想,同时也开始走 向衰落。
定后,即“童心未曾失之真正大圣人”。省略句 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省谓语,即“不可得而以时势先后论也”。 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论乎。 省宾语,即“岂可遽以之为万世之论乎”。
李贽(1527-1602年), 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 居士。今福建省晋江人,明 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 遗世著作主要有《焚书》、 《续焚书》、《藏书》、 《续藏书》。《童心说》 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 论,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 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 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 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 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 和解放的精神。
【分析第三段】
1、本段从文学创作角度批判造成严重社会后果的 理学,十八个“假”字批判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恶 习? 【明确】李贽认为童心被障,必定是“满场是 假”。文中连用十八个“假”字,突出了他对复 古、模拟的假文学的鄙视和厌恶。 2、发自纯真童心的创作又是怎样的?在与前文批 判的对比中突出了什么? 【明确】李贽认为,童心常存,则“无时不文, 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并把 宋元以来出现的“传奇”、“院本”等新的文学
字音检测:
李贽 焦竑 遽失 迂阔 懵懂 渊薮 褒崇 根柢 湮灭
zhì hóng jù yū měng Sǒu bāochóng dǐ yān
1.指出什么是“童心”。 2.分析丧失“童心”的原因,指出丧 失“童心”的危害。 3.抨击虚伪世风和俗儒,指出天下至 文皆出童心。 4.抨击儒家经典。 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以后天习染 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 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观”或“我看朱
熹与李贽”为话题,创作一篇小
作文。
一词多义
(1)遽
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立即 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论乎 就
(2)若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 假如、 如果 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像、如
若入前为寿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你们 曾不若孀妻弱子 及,比得上
(3)绝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 无,没有 断绝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大声发于水上,如钟鼓不绝 停止,消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绝,阻绝 极,最,非常 佛印绝类弥勒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完全,绝对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以为妙绝 达到极点 陡峭的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在沉闷的明初思想界,王阳明继承并进一步 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使心学成为与程朱理 学相对立的另一主要思潮。 与程朱理学相比,心学更重视心性问题,更 关注人的主体性问题,它经王阳明提倡,在思想 界从者众多。其中受王学影响的泰州学派就是明 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学派。其学者大多来自社会 下层,他们倡导“百姓日用之道”,对正统儒家 思想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提出了背离正宗儒学 的“异端”思想,反映了平民要求和特点。李贽 就是泰州后学中具有“异端”特色的一个著名思
【分析第一段】 1、概括本段大意。
【明确】本段解释“童心”的概念。
2、本段在阐述“童心”概念时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明确】《童心说》共有四个自然段,构成全文的四个 层次。李贽是个富有战斗性的思想家、文学家,不屑于 拐弯抹角、拖泥带水,所以,文章一开头,他就开门见 山,提出了重要的论点:童心。他先连用两个判断句, 从正面指出,童心就是真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 念”的真实感情。接着,他又连用两个假设,从反面进 一步阐明童心的含义。这样,一正一反,“什么叫童心” 这个问题,解释得清晰而完整。第一自然段的文字虽然 不多,但是,语气肯定而自信,这就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4、李贽高举打倒假道学的旗帜, 激烈地批判道学家的虚伪面孔,而 朱熹则以道学家的面目出现在历史 舞台,他们两人在本质追求上矛盾 吗?为什么?
李贽虽然高举打倒假道学的旗帜,强调要有 一颗童心、真心来行事,实际上是反对现实生活 中各种反道德的现象,倡导人们做真人,说真话, 走向真善美,这和朱熹的道德追求在本质上是一 致的。 李贽反对的是虚假的、僵化的道学,强调做 学问要为更好地立身处世服务,而不是让学问变 成伪饰自己,禁锢他人的工具。李贽并未否定儒 学对人道德修身的积极作用。从这点可以看出, 李贽目的只是想让芸芸众生从僵化的教条中解放 出来,更好的立身处世。这和朱熹希望用自己的 学说拯救道德失范的社会的意图是一致的。他们 都为自己的救世理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二人都 是当之无愧的悲剧英雄。
(5)以
通假字
龙洞山农叙《西厢》 “叙”通“序” 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知”通“智” 矮人何辩也 “辩”通“辨” 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 “见”通“现”
词类活用
龙洞山农叙《西厢》 通“序”、名作动、作序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名作动、做人 有闻见从耳目而入 动作名、听到看的东西。 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 名作状、一天天地、渐渐
古今异义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 古:厌恶、憎恨;今:丑陋。 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 古:求学的人;今:在某方面有成就的人。 矮人何辩也 古:平庸的人;今:个子不高的人。 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者 古:文章体裁; 今:体形或身体发育和健康情况。
文言句式
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省略句、介后置句,即“于其内以之为主”。 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 介词结构后置,即“于童心语”。 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之童心未曾失者
值得注意的是,李贽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并没有 简单化,而是细致地揭露了宋明理学危害童心的 过程和特点。他采用“方其始也……”、“其长 也……”和“其久也……”三组结构基本相同的句 式,把宋明理学潜移默化对童心的侵害揭露出来。 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一针见血、击中要害,而 且形象生动。那么,李贽是否一概反对多读书呢? 当然不是!李贽认为,读书的目的,应是“护此 童心”,而理学家的目的,却是“障其童心”。 “护此童心”,就是要保留个性、解放个性;而 “障其童心”,却是要摧残个性、扼杀个性。这 样的分析,是非分明、义正辞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