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影响摘要:围绕网络文化与青少年的思考,本文探究了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措施。
希望在网络文化环境下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所帮助。
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少年,影响一、网络文化的特征(一体系的全球开放共享性。
这是国际互联网的根本特征,也是网络文化的最大特征。
国际互联网本身就是网络之间的连接,既无开端也无终点,各种文化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和有效的交流。
这种交流一方面可能形成所谓“文化入侵”,但另一方面也使网络文化融合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征,体现出独特的性质。
人类的文化融合将在网络中最终得以实现。
全球的开放共享性,保证了网络文化的新陈代谢,使网络文化有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二形式的虚拟结构性。
网络文化在基于物质层的基础上,虽是全世界互连,其实质是虚拟的。
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认知层,这是网络文化的最深层结构,主要指基于网络的时空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思想态度及信仰;规范层,包括对各种协议的认可、对使用规则的遵守。
如在网络中不允许随意访问他人计算机系统;表意层,指外化于人们行为的包括语言、朋友关系、行为方式等对已存在价值的表意象征。
这是网络文化的表层结构。
(三内容的丰富动态性。
这一特征是以开放共享的体系为前提的。
由于开放共享性和内容的丰富动态性,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信息的使用更加有效,各种风俗时尚和社会热点总会以最快的速度在网络中得到体现。
(四制约的隐蔽松散性。
尽管说网络文化的存在是以人们之间一定的约定为基础的,但由于各类标准的差异性,人与人交流的间接性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性等诸多因素,网络中的制约大大减弱,更容易产生不轨行为。
(五交互的直接平等性。
当互联网成为第四媒体的时候,它就有着与以前的大众传媒的不同特征,即平等性与交互动交互性。
网络文化不仅改变了传播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传递和发布信息的方式,它强调大众的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互动,改变了受众的概念和关于受众的理论,使人们与传媒的直接对话成为可能。
二、网络文化特征对青少年的深层影响(一体系的全球开放共享性特征,将导致青少年的思想混乱。
网络使人们形成一个没有地域、没有国界的全球性媒体。
在网上,由于技术的原因,现在没有也很难做到严格的审查,也不可能对所发布的信息进行逐一核实,青少年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使得有用与无用的、正确与错误的、先进与落后的信息充斥网络,淫秽、色情、暴力、丑恶内容也在网上传播,使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
网络以其超形象化、超综合性的特征使青少年习惯于放弃思考、追问本质的思维方式,将诱导青少年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而排斥“想”的方式。
将使青少年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社会责任感弱化,身心健康受到侵害。
由于目前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加之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网点多、信息量大,成为上网者首到之处,正是由于以美英等国为首的西文发达国家占据了国际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绝对控制权,形成了网上信息的垄断和倾销,其实质是一种“文化侵价值形态的信息大量流向中国,加之中国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精髓知之甚少,民族文化远未在其思想上扎根,因而在外来网络信息流的淹没中难以产生免疫力和识别力,这对崇尚新知识、思想活跃、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将面临严峻的文化考验,少数青少年可能因网上“饥不择食”而遭致“文化中毒”。
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淡漠。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二形式的虚拟结构性特征,将造成青少年的非人性化倾向。
网络将各个地方的站点连在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的空间。
这样,全球实际上有两种存在,即领土意义上的社会存在和网络间虚拟的社会存在,这两种存在之间的反差巨大。
上网的时尚性改变了青少年的生产和生存方式。
青少年网民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
他们希望通过互联网感觉时尚,寻求生活的真正意义,选择一种适合于个人的最佳生活方式。
在网络生活中容易沉湎于个人的倾向与偏好,不关心现实世界,有些青少年甚至染上了“网络并发症”。
同时,人们摄取信息时越来越依赖于间接的和抽象的符号系统,使他们以一种彻底的外在化、符号化的方式和冷冰冰的操作伦理来对待整个人类和真实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困难,并将人际交往中的我—你关系变成我—他关系。
由于具有可视性、亲和感的人际交往机会大大减少,有的人也会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状,有些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只会纸上谈兵,无法面对现实的社会,不愿回到真实世界中来。
(三内容的丰富动态性特征,将阻碍青少年的创造力,导致其短期行为盛行。
网络文化丰富的内容,制约和削弱了青少年的创新能力。
互联网已成为了这个时代必不可少的信息宝库,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告系统、信息网络和新闻媒体,是世界上资料最多、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博物馆”和“展览馆”。
互联网无所不包,这使得广大青少年存在相当大程度的拿来主义思想,遇到感兴趣的内容,只需下载、剪贴,轻轻松松就能为已所用。
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是需要广泛借鉴现有的科技文化成果,但绝不是这样简单模仿照搬所能形成。
著名作家金庸认为,网络会阻碍人的创造力,美国学者丹尼尔.伯斯丁也认为,网络正在削弱我们的思考力,汽车使人类体能退化,网络使人的智能退化。
在互联网上,每天的信息量非常多,信息更换的速度也十分频繁,青少年感受到更加快速的网上生活。
与此同时,他们对这种频繁的变换也会产生厌倦,有些人觉得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一种及时行乐的倾向正代替艰苦朴素的精神追求。
网络交友、征婚热火朝天,网上选美如火如荼,网上聊天无休无止,黄色文化大行其道,部分青少年更多地追求感官刺激。
信息的瞬间性和易逝性也助长了消费心理的膨胀,讲阔气,讲时髦,只看重结果而对过程不感兴趣,削弱了青少年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导致更多的平面化和单向度的青少年群体出现。
反映在文化上,就是高雅艺术不受欢迎,快餐文化泛滥,使当代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甚至有可能消解我们本身的民族文化。
(四制约的隐蔽松散性特征,将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不必与其他人面对面地打交道,失去了传统社会约束。
同时,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可以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有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觉察。
行为主体的这种相对隐蔽性,将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据调查,大约30.33%的青少年承认曾浏览过色情网站。
在问及“网络的开放性与青少年的某些犯罪是否有关”时,大多数被访青少年回答是肯定的。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信息犯罪活动也频频发生。
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犯罪主体以青少年介入为主。
据国内外已经发现的信息犯罪案件统计,犯罪年龄在18—40岁之间的占80%左右,平均年龄只有23岁。
而且许多青少年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犯罪,而把它看作是一种智力的“游戏”或“挑战”。
(五交互的直接平等性特征,将使青少年价值观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并可平等的直接进行对话讨论。
这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
长此以往,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
目前,在网络文化传播中,青少年自由主义价值观在网络中占据绝对统治地位。
自由主义网络文化现象主要表现在:(1网络语言的随意化;(2论坛中“灌水” 现象的大量存在;(3在爱情观和性爱观中的放纵倾向;(4对传统文化的调侃。
可见青少年在网络传播中所受的影响是极大的。
三、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的思考及对策 (一增强对青少年的社会化道德教育,正视网络文化泛滥和思想渗透问题。
提高青少年的个人修养能力、自律能力以及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青少年思想尚未成熟,识别能力较差,容易受到误导,网上各种各样的言论有可能导致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混乱,道德水平下降。
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改革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少年,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青少年正确鉴赏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自觉抵制不文明网络内容的侵害,自觉抵制外来文化的侵蚀。
加强青少年的伦理论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遵守网络规范,不违背社会道德和亵读文明。
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不仅为青少年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给青少年教育和青少年服务提出了新挑战。
针对部分青少年逃避现实的倾向,要教育青少年分清虚拟社会和真实社会的不同,向年轻人分析社会的复杂性和必定存在的某些不足,使年轻人勇敢地面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地投入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
(二加强培养青少年树立健康使用媒体的习惯。
包括使用频率,怎样去使用,怎样避免接触有害信息,怎样对信息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具体到网络上应该从小树立培养他能良好的网络使用观,引导他们利用网络做更加积极、健康的事情,培养一种健康良好的网络使用观,这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积极引导,提高青少年文明上网意识和计算机使用水平。
要对青少年认识网络、使用网络进行正确引导,改变青少年上网主要倾向于网络游戏和聊天的不良习惯,把其兴趣转移到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上,从而培养高水平的网络爱好者;同时要培养广大青少年网民的科学、健康的上网习惯,使其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和行为的侵蚀,做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合格网民,最终使得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因为缺少成长的土壤而自行消灭。
其实经常正确健康的上网,对青少年扩大视野,增进知识,以及熟悉电脑和网络技术是十分有益的。
(三做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家庭电脑成了孩子上网的主渠道之一。
因而,家长在加强孩子应用网络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难以替代的责任和作用。
首先应充分认识网络文化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巨大影响力,自觉配合学校搞好应用网络教育。
家长平时在家中上网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坚决不做有违文明和道德规范的网上活动,这是对青少年最好的网络文明教育。
其次,对孩子在家中的上网活动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因噎废食,禁止孩子上网,而应做好疏导工作。
如提出完成课业、功课才能上网等要求,分析上网的利弊,限定孩子的上网时间,向孩子推荐健康、文明、有益有趣的网站,采用一些技术手段如设置密码、分级浏览权限等使孩子只能上指定的网站等,同时,经常注意孩子上网的内容,对孩子参与的不健康、不文明网上活动及时指出其危害性,并坚决加以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