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形成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形成
翻车 曲辕犁 筒车
3、农具种类增加,牵 农具种类增加, 引动力变化:人力— 引动力变化:人力—畜 自然力。 力—自然力。
三国 唐朝
作
图 一 : 铁 犁 头
图 二 : 铁 犁 壁
图 四 : 现 代 牛 耕
图三: 图三:曲辕犁
二、农具的改进
• 有一个中学生编写一部反映中国商周时 期战争的电影剧本。其中有这样一幕描 述百姓劳动的场景:
历 史 放 大 镜
• 农民都拿着青铜或铁的镰刀去割草, 用石铲和木耒、骨耜松土,还有个大 叔在农田里用牛拉着曲辕犁在耕作, 在农田水槽旁还有个废弃的翻车。
木耒 骨
这一幕有没有反映历史的真实?
耜
三、水利设施的发展
1、重要水利工程
工程名字 年代 春 秋 战 国 淮水流域
(四川)秦国李冰父子、世界文化遗产 四川)秦国李冰父子、
材料一: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 材料一: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 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他们的经营规模很小。 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他们的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 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出了贡献。 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出了贡献。但 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 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 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 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 地或破产流亡。 ——人教版《必修二》第7页 人教版《 地或破产流亡。 人教版 必修二》 页 材料二:明中叶后,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材料二:明中叶后,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在江 南地区的部分生产部门中存在。耕织结合、 南地区的部分生产部门中存在。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 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 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 发育成长。 ——岳麓版《必修二》第28页 岳麓版《 发育成长。 岳麓版 必修二》 页
三、水利设施的发展
2、对黄河的治理
(王景)度地势, 王景)度地势, 凿山阜,破砥碛, 凿山阜,破砥碛,直 截沟涧,防遏冲要, 截沟涧,防遏冲要, 疏决壅积, 疏决壅积,十里立一 水门,令更相洄注, 水门,令更相洄注, 无复溃漏之患。 无复溃漏之患。
王景治河,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东汉明帝时期) 东汉明帝时期)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
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
2、早期农业格局、地域差异 早期农业格局、
差异: 差异:南(长江)稻 长江) 黄河) 北(黄河)粟
3、畜牧业的起源
4、总结: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之一 总结:
家畜饲养业 为辅 为主, 以种植业 为主,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也就是将树木砍倒然后焚烧,用作肥料, 并乘着土地还留有热气下种子,最后收 获的耕作方式。
四、自耕农经济的形成
2、自耕农经济 经营方式: (1) 经营方式:男耕女织 特点:自给自足性、分散性、封闭性、 (2) 特点:自给自足性、分散性、封闭性、 落后性、脆弱性。 落后性、脆弱性。 评价: (3) 评价:
你觉得“男耕女织” 你觉得“男耕女织”的 小农经济有什么好处? 小农经济有什么好处? 又有什么弊端? 又有什么弊端?
王景传》 -《后汉书·王景传》 后汉书 王景传
古代耕种机械—耒耜 古代耕种机械 耒耜
耜
耒
四、自耕农经济的形成
1、耕作方式的演变
材料一: 令众人曰 材料一: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 (xié)田。 xi ) 材料二: 今一夫挟五口, 材料二:“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汉书 食货志 《汉书·食货志 问题: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所反映的耕作方式有何变化? 问题: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所反映的耕作方式有何变化?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男耕女织” 男耕女织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下列哪些地区形成规模 ①黄河流域 ②珠江流域 ③长江流域 ④辽河流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 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 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 、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 便于拖曳沉重的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 、 的传统, 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自告奋勇
备注
芍陂 都江堰 郑国渠 漕渠 白渠 坎儿井
关中地区 关中地区 关中地区
(西域)地方特色水利灌溉 西域)
西 汉
都江堰全景
地方特色工程: 地方特色工程:西域 坎儿井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 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 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 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 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 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 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 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 形。
②缺 点
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 近代以后, 展。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 一。
B、非常脆弱(易受天灾、战乱影响和统治者压迫 非常脆弱(易受天灾、 剥削等),容易破产。 ),容易破产 剥削等),容易破产。
课堂小结
中 国 农 业 经 济 的 特 点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 种植业为主、 为辅的产业结构; 为辅的产业结构;
一、农业的起源
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原始农业的产生
原始农业: 原始农业:从 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
2、早期农业格局 差 异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Hale Waihona Puke 南 稻 北粟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粟 稻
动动脑: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的 五谷丰登”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五谷” 六畜”分别指的是什么? “五谷”和“六畜”分别指的是什么?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大规模简单协作 自耕农经济
千耦其耘 个体农耕
含义: 含义: 自耕农经济 拥有部分土地 土地, 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为单位经营农业, 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 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 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五谷: 五谷:
肚子饿了不 想吃素~~~ 想吃素~~~ 咋办? 咋办?
五谷即粟、 五谷即粟、豆 、麻、麦、稻 。 五谷” 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 麻 麦 菽(豆)、黍、稷、麦、菽; 黍 有两种: 有两种:一种指 麻 另一种指 稻、黍、稷、麦、菽。
稷
稻
粟
一、农业的起源
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原始农业的产生
原始农业: 原始农业:从 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
2、早期农业格局 差 异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南 稻 北粟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粟 稻
3、家畜饲养业的起源
六畜: 六畜:
猪
马
牛
羊
鸡
狗
思考:试将十二生肖分类。 思考:试将十二生肖分类。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根本原因在于 A 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 C 统治阶级的提倡 B 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D 自耕农积极性的提高
春秋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条件主要包括 ①铁农具的推广 ③牛耕的普及 A、①② 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④牛耕的使用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评价小农经济?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评价小农经济?
积极:自给自足,生产积极; 积极:自给自足,生产积极; 在封建社会前期适应生产力发展, 在封建社会前期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消极: 天灾人祸,容易破产; 消极: 天灾人祸,容易破产; 思考评价类题目可从 积极、 到封建社会后期, 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发展 积极、消极两方面分析
四、自耕农经济的形成
2.自耕农经济 2.自耕农经济 产生原因: (1)产生原因: 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改进以及私田的出现。 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改进以及私田的出现。 经营方式: (2)经营方式: 黄梅戏《天仙配》 黄梅戏《天仙配》 耕田来 织布, 你耕田来 我织布, 你浇园, 我挑水来 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苦也甜。 夫妻恩爱 苦也甜。
四、自耕农经济的形成
2、自耕农经济 经营方式: (1) 经营方式:男耕女织 特点:自给自足性、分散性、封闭性、 (2) 特点:自给自足性、分散性、封闭性、落后 脆弱性。 性、脆弱性。 评价: (3) 评价:
自给自足,生活较稳定,有较高生产积极性, 自给自足,生活较稳定,有较高生产积极性, ①优点: 优点: 促进传统农业的发展。 促进传统农业的发展。 生产规模狭小和简单得性别分工, A、生产规模狭小和简单得性别分工,很难
第1课 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农业的起源
我国原始农业是怎样发 展的? 展的? 从采集经济向种植 经济发展而来。 经济发展而来。
原始人生活场景想象图 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 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 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 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 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 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耕。 教民农耕。 ——《白虎通》 《白虎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