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海洋鱼类
• 灯笼鱼目,龙头鱼科,学名 Harpadon nehereus;分布于 太平洋、印度北部的河口,为 沿海中、下层鱼类,是中国沿 海常见食用鱼类。体长达41公 分(16吋),色暗,淡灰色或褐 色,具黑色细点。口大、前位, 尾鳍叉形,胸鳍及腹鳍大。本 属有几个近缘种分布于从非洲 到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
泥猛体侧扁,椭圆形。头脸似兔, 故英语有兔鱼之称。腹鳍两侧有硬 刺,中间为软条。体褐色,散布着 许多白点。尾鳍后缘弯入。其背鳍、 尾鳍和腹鳍的刺有毒腺。体长达40 厘米,重可达l千克。头小,口略突 出。体黄绿或黄褐色,密布白点及 小黑斑。背鳍、腹鳍与臀鳍的硬棘 强大且皆具毒腺,尾鳍略凹。 因腹内有一股藻食鱼特殊的臭味 而得名,这也是一般藻食鱼类之共 通特性,四季皆可钓得此鱼,而以 冬季时所钓获之鱼体较大,臭肚鱼 也是最守时的鱼类,日出而食日落 而息,每年的暑假开始掀起钓臭肚 鱼的序幕,三至五指幅的小臭肚成 群在北海岸出现,然后沿著海岸往 北向基隆移动,鱼体也越来越大, 中秋过后便开始在龙洞出现,并且 仍然持续北移,及至成鱼
比目鱼又叫鲽鱼,硬骨鱼纲 鲽形目鱼类的统称。体甚侧扁, 呈长椭圆形、卵圆形或长舌形, 最大体长可达5M。成鱼身体左 右不对称。两眼均位于头的左 侧或右侧。口稍突出。鳍一般 无鳍棘。背鳍和臀鳍基底长, 与尾鳍相连或不连。广泛分布 于各大洋的暖热海域中,主要 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食。 种类繁多,全世界有540余种, 中国产120种,主要类别有鳒、 鲆、鲽、鳎、舌鳎等,为经济 鱼类。[1] 栖息在浅海的沙质海 底,捕食小鱼虾。它们特别适 于在海床上的底栖生活。
分布于福建沿海的石斑鱼有12种, 其中经济价值较高且较为常见的种 类有赤点石斑鱼、鲑点石斑鱼、云 纹石斑鱼和网纹石斑鱼等。
体大,侧扁。体被细栉鳞,侧线完全。 口大,稍倾斜。有发达的辅上颌骨。两颌 前端有少数大犬牙,两侧牙细尖。赤点石 斑鱼和云纹石斑鱼。青石斑鱼因体色为青 褐色,故又称青斑。是福建产量较多的一 种。石斑鱼体椭圆形,侧扁,头大,吻短 而钝圆,口大,有发达的铺上骨,体披细 小栉鳞,背鳍强大,体色可随环境变化而 改变。成鱼体长通常在20~30厘米。 石斑鱼为雌雄同体,具有性别转换特 征。首次性成熟时全系雌性,次年再转换 成雄性,因此,雄性明显少于雌性。
多齿蛇鲻是海洋暖水性 中下层鱼类。体圆筒形。头 粗而圆,吻短,中间凹,体 长约420mm。体背部棕色, 体侧淡棕色,腹部白色。白 天栖息于深水层之处,夜间 向海面附近作垂直移动。生 活于近海的中下层水域。 多齿蛇鲻分布于印度-西 太平洋区,西起耙细长;体银白色,体上半部有 三条宽的黑褐色纵带,于幼鱼时 尤其明显,成鱼则较淡或不明显。 背鳍连续,中间无缺刻;尾鳍后 缘深凹入。 背鳍硬棘13~14枚,第四棘最 强、软条17枚;臀鳍硬棘3枚、 软条8枚。侧线鳞片数55~57枚。 体长可达60厘米。 体延长侧扁。幼鱼时体侧有3 条宽幅暗褐色纵带,此纵带随着 鱼的成长逐渐消失。鱼体可长达 40厘米。肉淡色有弹性
枪乌贼是浅海性种类,主要生活于大 陆架以内,但在水深150~200米左右 的陆架边缘也有密集群体。白天多活动 于中下层,夜间常上升至中上层,垂直移 动的范围从表层至百余米。体呈流线型, 相对长度大,阻力小,加上端鳍的辅助推 动作用,为头足类中游速最快的类型之 一。但因其运动方式靠漏斗喷水推进, 在游行中也常受风、流的影响。枪乌贼 是凶猛的肉食性动物,食物大多为小公 鱼、沙丁鱼、鲹和燐虾等小型中上层种 类,也大量捕食其同类。枪乌贼本身又 是金枪鱼、鲐、带鱼和海鸟的重要食饵。
大黄鱼,体延长,侧扁,体长 约40-50cm。金黄色。尾柄细长。 鳞较小,背鳍起点至侧线间具89行鳞。椎骨25-27枚。平时栖息 较深海区,4-6月向近海洄游产 卵,产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饵,以 鱼虾等为食。秋冬季又向深海区 迁移。鳔能发声,渔民常借此估 测鱼群的大小。分布于南海、东 海和黄海南部。为中国重要的经 济鱼类。供鲜食或制黄鱼鲞等; 鳔可制胶。已经人工养殖
带鱼属于脊索动物门下脊椎 动物亚门中的硬骨鱼纲鲈形 目带鱼科。又叫刀鱼、裙带、 肥带、油带、牙带鱼等,性 凶猛。青岛、日照黄海沿岸 城市称鱽鱼。 带鱼的体型侧扁如带,呈银灰色, 背鳍及胸鳍浅灰色,带有很细小的 斑点,尾巴呈黑色,带鱼头尖口大, 至尾部逐 渐变细,身高为头长的2 倍,全长1米左右。性凶猛,主要 以毛虾、乌贼为食。主要分布于西 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中国的黄海、 东海、渤海一直到南海都有分布, 和大黄鱼、小黄鱼及乌贼并称为中 国的四大海产。
绿鳍马面鲀全长34厘米,第一背鳍 具2鳍棘;第一鳍棘粗而坚硬,第二鳍 棘极短小。臀鳍与第二背鳍相似。两 腹鳍退化,合成一短棘。尾鳍近圆形。 成鱼体侧无黑斑,小鱼约有4~5行纵 暗斑;体蓝灰色。第二背鳍、臀鳍、 胸鳍和尾鳍绿色。 绿鳍马面鲀 (革鲀科) Navodon septentrionalis
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为一种 中小形鱼。现在它是世界水产业的 重点科研培养的淡水养殖鱼类,且 被誉为未来动物性蛋白质的主要来 源之一。原产于非洲,属于慈鲷科 之热带鱼类,和鲈鱼相似。通常生 活于淡水中,也能生活于不同盐份 含量的咸水中,也可以存活于湖, 河,池塘的浅水中。它有很强的适 应能力,在面积狭小之水域中亦能 繁殖,甚至在水稻田里能够生长, 且对溶氧较少之水有极强之适应性。 绝大部分罗非鱼是杂食性,常吃水 中植物和碎物。
学名甘鲷、银方头鱼、白方头鱼、 瓦刀鱼、日本加吉、方头鱼、红马头。 因为头部呈方形,鱼身侧扁、背部微 微凸起,头较大而 高,口小,侧线发达,有几分像马 头,故称马头鱼。眼上侧位,眼后侧 有菱形斑纹。体被中型栉鳞,侧线完 全,高位,近直线形。体背侧红色, 腹侧略呈白色。臀鳍中长,边缘浅蓝 色;尾鳍双截形,满布蠕虫状黄色斑 纹。长达30~40厘米。属暖温性中下 层鱼类,分布于菲律宾南部到中国、 朝鲜和日本南部海区,中国沿海均产 。通常栖息于水深150米以浅的砂泥底 质水域。产卵期为9~12月,卵浮性。 为肉食性之鱼种,以小鱼、虾等,十 足类、多毛类为食。 是方头鱼类中生 活水深最浅的一种鱼。
鱚科。多鳞鱚(Silver sillago)是 沙尖鱼的学名,又称沙鲮、沙钻、 船丁鱼、麦穗,北方地区常称沙丁 鱼,南方地区叫沙尖鱼,规属海水 鱼;肉质鲜美,既是经济性食用鱼 又是著名的沙岸游钓鱼种。
近海中下层。以小鱼、硅藻为食。 眼前缘的下方,两颌各有1行细齿, 产卵期5~6月。分布我国沿海,南 海和东海为多,黄、渤海较少。生态 环境:为近海中下层鱼类。常栖息于 水深30-70m潮流缓慢海区内。以小 鱼、水母、硅藻等为食。有季节性回 游现象,生殖期5-6月。怀卵量11.721.8万粒,卵浮性,径1.6-1.9mm。 鲳鱼是热带和亚热带的食用和观 赏兼备的大型热带鱼类。
河鲀,俗称“河豚”。硬骨鱼纲鲀 科鱼类的统称。河鲀体呈圆筒形,一 般体长在100~300mm左右,大的可 达630mm以上。背鳍1个,无腹鳍。 无鳞或有小刺。有气囊,能吸气膨胀。 种类很多,全体椭圆形,前部钝圆, 尾部渐细。吻短,圆钝;口小,端位, 横裂。上下颌各具有2个板状门齿, 中缝明显。唇发达,下唇两端向上弯 曲在上唇的外侧。眼小,鳃孔小,为 一弧形裂缝,位于胸鳍的前方,体表 密生小刺。背鳍位置很后,与臀鳍相 对;无腹鳍;尾鳍后端平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