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法律的规范作用
指引作用 预测作用 评价作用 强制作用 教育作用
治安管理处罚法
立法目的: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 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 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
基本原则: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 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实施治安 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 人格尊严;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有所降低
问 影响社会公德的言 题 行熟视无睹
缺乏自律意识和能力
培养公德意 识和责任意 识
从小事做起, 从小节改起, 带头践行社 会公德规范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讨论题:网络生活中是否需要道德规范?应 遵循哪些道德规范?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法的基本特征
法的国家意志性 法的普遍约束力 法的国家强制性 法的明确公开性 法的权利义务性
教学重点:1、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3、公共生活 中法律规范的作用;4、公共生活中的主 要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公共生活中道德规范和法律 规范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教学、课堂 讨论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
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人们的生存、生活与社会交往的规 则不是建立在亲情或友情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理性 信念的基础之上。这种规则要求有序、合法、公开、公 正,体现了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的客观要求。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 人与社会的关系 爱护公物、遵纪守法 人与自然的关系 保护环境
基础性 广泛性 简明性 继承性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弘扬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 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 志。
弘扬社会公德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有机 组成部分,是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有效途径。
学习体会交流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 习,帮助学生能正确认识公共生活和公 共秩序的本质、基本特点和要求;在公 共生活中正确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强 化公德意识,遵守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 能运用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 的行为,自觉维护公共秩序。
教学内容: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2、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3、公共生活中 的法律规范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 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力量。
法律中包含有道德,道德规范中也具有法律内 容。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 道德准则。
大力弘扬社会公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 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 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 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礼论》
• “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 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 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 和头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恩格斯
• “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 国,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
——梁启超
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部 认为社会公德是无
分 关大局的小节、小德 大
轻视社会公德
学 对自己应负的责任
生 社
和义务考虑较少

特征 知行脱节
措施
公 个体文明举止较差、
德 存
公德水平偏低
对传统观念的认同
在 的
对危害公共利益、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立法目的:兴利除弊,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维护国家安全和 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基本原则:一是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和实施 网络法律规范的目的是维护和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监管网络上各种活 动、制裁网络上的不法行为,不应最终束缚信息网络的发展。二是信息自 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从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功能出发,从社 会公共利益出发,对网络上的自由进行必要的限制。三是与现代网络发展 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网络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既 要针对网络的特点做出新的规定,又必须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公民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 特别是自然人人格的解放,人们要求支配的私有空间日 益扩大 。私人意识的发展有助于人的个性发展,体现了 作为个体存在物的人的客观要求。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二、交往对象的广泛性 三、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维护公共秩序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