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五部分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PPT课件
第五部分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PPT课件
特殊社会规范 一般社会规范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的含义和特点
社会公德:
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 的道德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基本行为 规范。
特点:形成继承性 内容基础性
对象广泛性 表达简明性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 遵纪守法 保护环境
调整人与人的关系 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 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不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一、法律的作用
指引作用:法律制定出来并不是为了恐吓人,正如自 然界设下堤岸并不是要阻止河水的流动,而是要指导它 的流向。
预测作用:预先自觉、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符 合法律的有关规定。
三、我国当今社会公德的现状
部 认为社会公德是无
培养公德意
分 关大局的小节、小德 大 学 对自己应负的责任
轻视社会公德
识和责任意 识
生 社
和义务考虑较少
会
特征 知行脱节
措施
公 个体文明举止较差、
德 存
公德水平偏低
对传统观念的认同
从小事做起,
在 的
对危害公共利益、
有所降低
从小节改起, 带头践行社
问 影响社会公德的言 题 行熟视无睹
3、必须提出书面申请
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由其负责人 在举行日期的五日前向主管的公安机关亲自 递交书面申请,不是由负责人亲自递交书面 申请的,主管公安机关不予受理。负责人应 同时出示本人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并如 实填写申请登记表。
2.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
(一)警告; (二)罚款; (三)行政拘留;(四)吊销公安机关 发放的许可证。
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 加适用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3.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及其处罚
(1)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和处罚 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
,使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 失的;扰乱文化、体育等大型群众性活动 秩序的;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 或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结伙 斗殴的;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危害 的等,分别给予警方、罚款、拘留等处罚
人民网2005年推出的日常生活中“十大不文明行为”的评比活动的网友投票结 果。
[本校调查]
大学校园公德现状(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及大 型集体活动中的不良行为表现)
• 迟到旷课
•
随地吐痰
校园
•
践踏草坪
十大
•
在宿舍影响他人休息
不文
•
乱扔垃圾
明现 象
•
占座不到
•
考试作弊
•
损坏公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公共场所情侣举止过度亲密
评价作用:为人们判断他人行为的正误提供普遍的准 则或尺度,评价行为人的行为。
强制作用:法能够运用国家强制力保障自己得以充分 实现的功用和效能。
教育作用:影响人们的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法律 意识 。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从2006年3月1日起,宠物扰民、在集贸市场强买强卖 、强行乞讨、发黄色短信干扰他人生活等行为将被视为违 法行为,公安机关将按照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论处。
社会秩序
机关、团体、企业、事 业单位的秩序。
公共秩序
公共场所 秩序
交通秩序
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 市场、商场、公园、影剧院 娱乐场、运动场、展览馆或 其他公共场所的秩序。
交通道路(设施)、交 通工具上的秩序。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的 基 本 手 段
维 护 公 共 秩 序
法律 道德 纪律 宗教
。
3、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及其处罚
(2)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和处罚 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弩、匕首的,以及其
他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分别给予警告、罚款、 拘留等处罚。 (3)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和处罚
写恐吓信或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殴打他 人或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等,分别给予警告、罚
执法手段更加细化 处罚范围更加具体 新增部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
1.适用范围: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条规定:扰乱公 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 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 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 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 安管理处罚。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人类在社会公共场所进行的活动,
特征:
与私人生活相对。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传统领域虚拟世界
(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
(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公共生活的有序状态。
款、拘留等处罚。
3、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及其处罚
(4)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和处罚
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 ;违反国家规定,未经注册登记,以社会 团体名义进行活动,被取缔后仍进行活动 的等,分别给予警告、罚款、拘留、吊销 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的处罚。
(二)集会游行示威法
1、集会游行示威法的概念 集会游行示威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举行
•
上课和自习时不关手机
四、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 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 从自己做起! • 从身边做起! • 从小事做起!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 大的事,但我们可 以用伟大的爱去做 那些平凡的小事。
——特蕾莎修女
• 五、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四 要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集会游行示威和对集会游行示威实施管理过程中 所发生的相关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 集会、游行、示威必须有负责人
下列人员不得担任负责人:
(1)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 (2)被判处刑罚尚未执行完毕的 (3)正在被劳动教养的 (4)正在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或者法律规定 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措施的
缺乏自律意识和能力
会公德规范
十大不文明行为
1.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 2.乱扔垃圾、废弃物、乱倒污水 3.在禁烟场所吸烟 4.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吵架、斗殴 5.随地大小便 6.破坏公物,损坏公共设施,侵占公共活动场所 7.排队加塞、挤车抢座、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 8.语言不文明,说脏话、粗话,不懂得尊重他人 9.浪费水电、粮食、纸张 10.乱闯红灯、横穿马路、不遵章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