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郑州市扶轮外国语学校语文初高中衔接材料(讨论稿)初中的语文学习,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因此还多是限制于课本。
学生只要认真听课做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并完成课后及补充练习,一般来讲,平时的测验考试基本就不成问题了。
而高中阶段最终的目的是高考,高中的课文(尤其是文言文)篇幅长,思想深刻,对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的要求比起初中提高了很多,课堂容量明显加大。
学生从高一开始就应逐步训练模拟高考题型,这些考试按《高中课标》和《高考说明》的要求“主要是以考学生的能力为主”,不再像中考那样有具体的考试范围。
养,高中生就应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抽象语文能力,才能把高中语文学好。
长的。
度和方法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考做好准备,切不可抱着“来日方长”和“现场发挥”的思想。
乃至高考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具体要求:1.字词2.包括各种文体知识(如诗歌、小说例如传统节日习俗、历史朝代演变、纪年计时方法、名胜古迹等。
试题举例:1...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0余首,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B.唐代着名诗人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创作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其代表作有《卖炭翁》《观刈麦》等。
C.《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杰出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呼唤个性解放,感人至深。
D.美国着名作家欧·亨利,与契诃夫、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短篇小说《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对下列对联所指的文学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长沙不久留才子,宣室求贤访逐臣②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③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A.贾谊苏轼范仲淹李煜D.红楼梦庄子水浒传哈姆莱特4.文化常识填空(1)《四库全书》是乾隆年间纂修的一部丛书,共收古籍3503种,按照、、、四部分类,所以称为"四库。
(2)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四种角色行当扮演。
通常所说的"末",归入"生"中。
3.语法知识现在中考不考语法,所以有些学校在教学中不涉及语法知识,这对升入高中后的文言文学习,语病的判断,作文写作,甚至英语的学习都带来了困难,因为语法知识在课本中分布较散,这里帮助大家把基本的语法知识归纳整理在一起。
参看七年级下附录二语法简表(词的分类)八年级下附录二语法简表(短语结构简表)九年级下附录二语法简表一、词类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独立成句。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一)实词1.名词:表人和事物的名称。
(1(2(3东边、南面、中间(4(5(6)表处所的叫处所名词,如:墙上、书屋2(1(2)表发展、变化的,如:变化、生长(3(4(5)表判断的,如:是(6)表相似的,如:象、似(7(83(1(2(34(1)表确数的,如:一、十、亿、半(2)表概数的,如:几、一些、上万(3)表序数的,如:第一、老九(4)表分数的,如:三分之一、七成5.量词:表人、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
(1)表物量的,如:个、张、只、支、寸、吨(2)表动量的,如:次、下、回、趟、场6.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1)表人称代词的,如: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咱们、自己、人家(2)表指示代词的,如:这、那、这样、那样、这儿、这里、那里(3)表疑问代词的,如:谁、什么、怎样、哪、哪儿、哪里(二)虚词1.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表程度、时间、范围等。
(1)表程度的,如:很、极、最、太、越、稍、颇、非常(2)表时间的,如:已、刚、才、常、曾、将、立刻、马上(3)表范围的,如:都、全、总、单、仅、只、一概、一律(4)表语气的,如:岂、却、就、竟、简直、难道(5)表肯定的,如:准、必、的确、确实(6)表否定的,如:不、别、未、莫、无、勿、没有(7)表示情态、方式的,如:正好、忽然、亲自、仿佛、连忙(8)表重复的,如:又、再、还、尤(9)表处所的,如:到处、处处、随处、四处【注意】:“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2象、比较,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1(2)介方式、方法,如:以、依、照、凭、按(3)介时间,如:从、自从、在、于、当(4)介目的,如:为、为了、为着(5)介原因,如:由、由于、因(6(7)介比较,如:比、跟、同(8)介行为发出者,如:被【注意】:介词与动词的区别:在、到、给、比3(1(2(3(4(5(6(7(8)表取舍,如:与其、宁可、不如【注意】:连词与介词的区别:和、同、跟、与如:你和他都有希望(连词);你明天和他商量一下(介词)大力发展科学与艺术(连词);这件事与他无关(介词)4.助词:附在词或短语、句子后面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或语气。
(1)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似的(2)动态助词,如:着、了、过(3)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么、哇5.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
(1)表感叹,如:啊、哎、呀、哇(2)表招呼、应答,如:喂、哎、哦6.拟声词:这是摸拟声音的词。
如:呜、哗哗、轰隆、咚咚、沙沙沙、呼啦啦二、词组(短语)是指词和词组合成的比词大、比句子小的语言单位词。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词和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没有轻重主次之分。
(并列关系)如:长江黄河调查研究万紫千红丰功伟绩光荣而艰巨理直气壮省、地、县2.偏正短语: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和在它们前边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组成。
(修饰关系)(1)由修饰定语和名词中心语组成的。
如:我的老师一个顾客黔驴之技(2)由修饰状语和动词、形容词组成的。
如:小心翻阅突然发现更加坚强非常壮观3结果、处所等。
(支配关系)如:吃晚饭像珍珠关心集体顾全大局饱经风霜4明的作用。
(补充关系)(1(25述关系)6.介宾短语:介词在前,其他词语(78910(1【注意】:代词后边加“的”时较特殊。
如:①我的书在这里(这是定语,并非“的”字短语;②书是我的(此句“我的”属“的”字短语作宾语)(2)比况短语石头似的站着暴风雨般的掌声(3)“所”字短语所想所需要所认识所忆所闻三、句子1.句子: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带着一定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使用单位。
2.句子分类:按句子结构分为单句和复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3.单句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由主谓短语构成的,称为主谓句;由单个的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构成的,称为非主谓句。
(1)主谓句:她‖瓜子脸;她‖身份特殊(2)非主谓句:蛇!站住!好在的雨呀!禁止吸烟!嘿!4.单句的成分及概念:(1)句子成分及位置:[状]+(定)+主+[状]+谓+<补>+(定)+宾(2)概念:a.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充当主语的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联合词组、动宾词组、主谓词组、“的”字结构等。
例:1 A、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BCBCDEFb.例BCDFc.例23d.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e.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例如:他【已经】走了。
咱们【北京】见。
歌声【把他】带进了深沉的回忆。
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f.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是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例如: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他坐在<桌子旁边>。
他写的字比原来漂亮得<多>。
他生于<一九一八年>。
【附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5.分析步骤: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分成主语和谓语;第二步,找宾语,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第三步,找定、状、补语。
定语到主语的前边和宾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语的前面或主语的前面,补语在谓语的后面。
6.两个特殊的句子:①.双宾语:有的动词(词近的叫近宾语,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
如:a.给我笔b.教你(一首)歌②.句子叫兼语句。
选举、教、劝、号召等。
如:a.大家‖[一致]选小萍做代表。
(兼语句)b.叔叔‖打电话叫我去。
(连动套接兼语)7.句子成分分析示例:【符号】:()定语,[]状语,①苹果‖[一共]两公斤②这‖[不由得]③(经济)的发展‖[必然][会]④(伟大)而且加强了我们同一切旧思想、旧习四、复句12(1)并列复句:不是A,而是B/一方面A,一方面B/也A,也B/有时A,有时B/一边A,一边B/既A,又B。
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
(2)承接复句:A,于是B/A,然后B/A,接着B/首先A,然后B/起先A,然后B/A,便B。
如: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到草房。
(3)递进复句:不但(不光,不只)A,而且(还、又)B,/尚且A,何况B,/别说A,就连(就是)B。
如:他不仅学习好,而且他工作好,尤其是思想好。
(4)选择复句:或者(或)A,或者(或)B,/不是A,就是B,/是A,还是B/与其A,不如B。
如: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5)因果复句:因为A,那么B,/既A,就(那么)B。
如: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所以遇到困难从不气馁。
(6)转折复句:虽然A,但是B,/A,不过B,/“可是”“然而”“却”。
如: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7)假设复句:如果(倘若)A,就(那么)B,/即使(纵然)A,也B,/再A,也B。
假如产品质量不好,数量再多,也没有使用价值。
(8)条件复句: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
上面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2)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以颔联、尾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3)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1)答:诗眼是“孤”字。
(首先大雁因“孤”而“飞”、“念群”,颔联“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
“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